袁磊
(南京市溧水區文化館,江蘇 南京 2112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為當前與今后的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也讓文化工作者們倍受鼓舞。號角已吹響,責任重在肩。遠景目標的實現,源自于久久為功的實干,成就于每一項具體的文化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又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基層村(社區)的重要文化陣地,它集政策理論宣傳、黨員學習教育、書報閱讀服務、文化藝術普及、文體活動開展、民俗文化展示與傳承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教育群眾、凝聚人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俗語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對建成后的“中心”如何充分發揮功能作用、如何提升服務效能等問題成為當前和今后公共文化工作者必須面對、思考和解決的“必答題”。針對這一“必答題”,本人結合溧水區推進“中心”效能提升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思考并列出具體建議舉措,以供公共文化領域的同仁參考。
自國辦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4 號)以來,在省、市部門的悉心指導和精心部署下,溧水區迅速研究制定“中心”的建設方案,并科學布局、扎實推進落實。2016-2018 年間,溧水區按省定“八個一”標準,即一個標志牌、一個宣傳欄、一個縣(區)級圖書館分館(或圖書室)、一個多功能室、一個中老年文體活動室、一個婦女兒童文體活動室、一套文體設施設備、一個公益性文化崗位,先后累計投入資金約一千萬元,建成“中心”112 家,實現了全區全覆蓋并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建成后的112家“中心”全部納入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并全覆蓋安裝“一卡通”設備,實現區域內圖書的“一卡在手,借還不愁”;除配備一名管理人員外,大部分“中心”實現了社會化運營。伴隨“中心”的全區全覆蓋建成和運行,溧水區已形成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
陣地已建成,管好用好是關鍵。溧水區“中心”全覆蓋建成后,雖然設施設備齊全、規章制度完善,也有專人管理,但總的來說,在設備資源、陣地優勢、服務供給等方面的效能發揮不平衡不充分,極少數村(社區)存在部分資源閑置、“鐵將軍把門”等現象,其原因大體如下:
與經濟建設比較而言,文化建設周期長、見效慢,工作成績難出、顯性不夠,特別是作為惠民工程的“中心”所服務的對象是基層群眾,需要具備長遠耐心、常態化的宣傳引導,才能見成效、聚民心、出成績,由此導致基層領導關注不多、重視不夠。
原則上建設“中心”是為了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了有效彌補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陣地網絡,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不少村(社區)存在群眾對“中心”了解不深,或因群眾對設施設備了解不全而資源利用不充分,或存在群眾知其有而不知其處,或極少數群眾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此等等,導致部分“中心”使用率不高,資源閑置的現象也兼而有之。
“中心”雖配備了一名管理人員,但多為村(社區)的干部兼任,而基層事物忙,一身多職必將精力分散、顧此失彼,加之基層干部分工調整和人員流動頻繁,經常導致部分“中心”出現管理不充分、服務不到位等現象。
開展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帶動陣地活力。“中心”建成后,各家都相繼開展了一些活動,但大多沒有持續性,多是圍繞傳統節日主題開展,常態化程度不高,缺少系統性謀劃、體系化開展,導致節日過后活動不多、人氣不高。
由于“中心”的管理員多為兼職且少有專業人員,絕大部分管理員缺少公共文化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開展文化活動的實踐經驗,在活動組織中對文化活動的內在規律認識不夠,導致有些活動的內容不豐富、形勢不靈活,質量不高、趣味不佳。
根據南京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寧委辦發〔2016〕64 號)要求,“中心”需免費對外開放。在基層,由于文化干部流動頻繁、對公共服務文化政策了解不深、服務意識淡薄等原因,導致“中心”免費開放時間參差不齊,不能每天開放的有之、隔三差五開放的有之,甚至個別村(社區)存在“鐵將軍把門”現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事物在矛盾中發展進步”,我國先賢也說道:“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前一句揭示了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后一句告誡我們要不斷地求新求變。將這兩句話放到“中心”的效能提升上來說,就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創新、永葆活力。根據溧水區的實踐經驗,結合個人思考,我認為提升“中心”的服務效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納入基層領導班子考評體系。“中心”的有序運行,首先要引起基層領導的重視,重要的抓手是納入其績效考評體系。溧水區的做法是:將“中心”的管理運行以量化指標的形式,納入區對鎮(街)的“千分制”(即將鎮街各項工作任務劃分為1000 分值)考核中,以分值為抓手,促進“中心”管理運行,也給基層領導下發了“考卷”。二是合理設定考核指標。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推動“中心”的管理運行,具有強有力的導向性,所以在設定指標時要在符合“中心”功能、貼近基層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任務。溧水區的做法是:規定每個“中心”需保持功能完備、面積不減且每周免費開放時間為48小時以上,每年開展文化活動不少于8場。三是注重過程的督促指導。考核指標制定后,需要在過程中督促指導,目的在于及時了解、掌握各地工作落實情況,以便對工作出眾的“中心”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對陣地管理不當、工作推進不力、缺少活動經驗的“中心”予以及時糾正和悉心指導。
一是納入區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溧水區在推進“中心”的建設時,高標準打造其中的圖書閱覽室(含電子閱覽室),每個“中心”均需配備電腦3 臺以上,圖書1500 冊以上,所以建成后的各“中心”均具備納入區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條件并全部納入其中。二是優化圖書配置。“中心”作為區圖書館的分館后,由區總館根據各“中心”讀者的借閱信息,進行分析掌握讀者群體的需求特點與方向,形成圖書流轉與配送機制,以便更合理的分配圖書種類與數量,更科學精準地實施書報采購與供給。三是安裝統一借還設備。為進一步方便讀者借還圖書,溧水區各“中心”統一安裝了“一卡通”借還設備。將圖書粘貼條形碼后,通過借閱卡掃碼借還,打破了各“中心”的圖書借還不能跨行政村(社區)的局限,實現了全區總分館體系內的圖書可以任意點位借還,正如群眾夸贊所說:“一卡在手,借還不愁。”
一是做好結合文章。“中心”是每個村(社區)的綜合服務載體,而基層活動種類繁多,所以文化活動的開展要做好“嫁接”“聯姻”的工作,如結合黨建、普法宣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工作,并圍繞中華傳統節日與重大主題等,以靈活的形式、活潑的內容開展文化活動。二是堅持需求導向。時代原因使得各地文化呈現共性的一面,歷史因素帶來各地文化個性的一面。受時代影響,廣場舞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溧水也不例外;受歷史因襲,溧水區南部區域喜歡戲曲表演、北部地區喜歡綜藝類演出。掌握基層群眾個性需求方向后,有效提高了溧水區為“中心”“送文化”的精準度;此外,關于群眾文化的共性需求,溧水區也會因勢利導,如:各“中心”對廣場舞團隊免費提供排練場地,對留守兒童實施“四點半課堂”工程——為留守兒童放學后提供看書學習場地或提供文化輔導服務,為民俗文化傳承提供展覽傳習場所等。三是借助社會力量。面對基層群眾對文化需求的逐年增長趨勢,學會“借力”是“中心”發展的有效途徑。溧水區為提升“中心”的服務質量和水平,鼓勵引導各“中心”采取志愿者招募、社會化運營等方式,如:溧水區洪藍、永陽等街道將“中心”通過委托社會組織的方式進行管理運營,并對承接運營管理的社會組織設定考核指標,這一舉措極為有效地促進了陣地效能發揮。
一是配強服務隊伍。鼓勵引導基層為“中心”選配文化工作的行家里手,最好是有情懷或熟悉基層工作善于組織活動的專職管理人員。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基層人員流動大、變更繁,為保證“中心”服務常態化,適時對“中心”的管理人員組織培訓輔導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溧水區每年組織“中心”管理員培訓輔導1-2 次,對“中心”的功能作用、管理運行及活動組織開展等進行深入培訓與輔導。三是選樹先進典型。“春風化雨潤無聲”可以用來形容文化工作,無論是引導群眾、凝聚群眾,還是移風易俗、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素質,都需要久久為功的毅力和潤物無聲地付出。而“中心”的服務隊伍中不乏具有良好職業操守和默默犧牲奉獻的人員,為此,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并予以表彰,這不僅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和心靈的慰藉,也是為其他人員樹立榜樣、鼓舞干勁。
辭有窮而意未盡。時代的腳步不停息,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效能提升工作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前進,文化工作永遠在路上。九萬里風鵬正舉,我中華長風破浪正當時。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際,讓我們不斷發揚甘于奉獻的“孺子牛”精神,以久久為功的“老黃牛”毅力,用敢于創新的“拓荒牛”氣魄,為“十四五”開局譜新篇,為建黨百年獻賀禮,為“文化強國”做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