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英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融媒體中心,河北 大城 065900)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媒體格局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對各媒體來說,如今的媒體和市場環境注定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融合。融合,也成為廣播步入新時代發展的必經之路。廣播只有應用新技術,用新媒體傳播方式武裝自己,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21 世紀是信息時代,在新媒體、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廣播依然作為傳播的主流媒體,其地位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和社會功能決定的。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廣播的發展脈絡。
我國的首個廣播電臺“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在1923 年1 月23日正式開播。
我國自辦的第一個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于1926年10月1日開始運營。
我國的廣播開始于抗日斗爭時期,目的是為政治和軍事服務需要。1940 年12 月30 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標志著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正式開始。
從廣播的發展來看,70 年里中國廣播走過了兩大時期,——前29 年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后41 年為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從1949 年到1956 年為我國廣播事業的奠基時期,建立、完善了廣播的管理機構,加快建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辦對外廣播和少數民族廣播,對私營電臺進行改造,省級、部分城市電臺開始建立;廣播收音網也開始成立,有線廣播開始發展。
十年動亂期間,播音業務遭到破壞,播音學習戛然而止,播音風格也變的扭曲,大喊大叫式的聲音充斥廣播。
1981 年8 月,全國第二次播音經驗交流會在北京召開,分析討論了當時新聞播音的主要問題。會議要求播音工作要進行改革創新,探索播音的新方法。
1983 年至1986 年,我國的廣播再次迎來改革,主要是針對節目內容和形式。隨著電視行業的普及和發展,廣播行業受到不小沖擊。1992 年到2000 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廣播電視行業改革創新的熱情空前高漲,廣播以全新的面貌換發出新的生機。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慢慢走向“窄播化”狀態,現在受眾的收聽習慣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因此傳統廣播迎來巨大的挑戰。
從廣播的傳播特點來說:廣播屬于線性傳播,播出內容按時間順序排列,聽眾收聽時不能自主選擇;廣播信息傳播耳過不留,信息存儲性差;廣播缺少圖像和文字,聽眾的注意力易分散[1]。
從廣播的傳播機制來說:傳統廣播在體制、人力資源、薪酬分配方面受到很多制約;傳統廣播營銷方式和產品較單一、單調;廣播在節目創新研發方面缺乏技術人員和資金,發展后勁不足;廣播音頻時效性強,不具備長期存儲功能,知識產品付費目前傳統廣播很難實現。
雖然新媒體迅速發展,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自媒體,都可以“發聲”,對任何事件進行報道。但由于缺乏“把關人”角色和嚴格的審核機制,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受眾若想辨別真假,還需要傳統媒體的查證和后續報道。傳統媒體仍然是高質量的內容提供者,具有很強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因此廣播的地位不容忽視。
廣播具有便攜性和可移動性,人們在走路、駕駛交通工具、做家務、健身的時候都可以收聽廣播,廣播要求的接收設備和接收環境簡單,受眾可以自主、隨意的選擇收聽;廣播要求的設備和后期制作也不復雜,數字技術的運用讓傳統廣播的隨時播報和現場直播也成為現實。
廣播傳播的主要介質是聲音。以聲音為傳播特色,無論聽眾年齡大小,所受教育程度高低,廣播適合所有信息接收者[2]。
廣播無論是自身的運行成本,還是聽眾的接收成本,其各種費用都是最低的。
從信息接收者的角度來說,廣播是獲取信息價格最低的傳播媒介。擁有小小的收音機,或利用其他途徑聽到廣播,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從制作方來說,廣播節目的采訪、制作、傳輸等環節,相對其他媒體而言,成本也很低廉。
廣播的傳播速度是快捷的。速度是網絡傳播的一大優勢,對于一般的信息處理來說,互聯網要快于廣播。但是,對重大新聞、突發事件,廣播的傳播速度要快于互聯網。換句話說,廣播新聞的傳播速度幾乎可以等同于事件的進展速度。
在新聞事件的現場,廣播記者只需要一部電話,即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觀察、一邊采訪、一邊思考、一邊口播,把信號直接送入直播室,將新聞事件的進程實時報告給聽眾;同時,也能使現場的各種音響,如人物的談話、自然的音響直接傳播出去。廣播還可以現場直播,聽眾可以從中實時了解新聞事件的進展情況。
應急廣播是指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危機時,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與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時,應急廣播可提供一種迅速快捷的訊息傳輸通道,在第一時間把災害消息或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傳遞到民眾手中,讓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應該怎么撤離、避險,將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和應急廣播工作,應急廣播體系是國家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打通應急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實現精準動員的重要渠道。在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難來襲時,廣播可以不受所處環境條件的限制,輻射到每一個角落。近年來,我國各地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區、鄉村覆蓋面不斷擴大,在基層社會治理、文化傳播、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對于國家和個人的財產保護起到預警作用。建立國家應急廣播體系,是我國廣播事業的又一里程碑。國家對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大力扶持,也給廣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私家車人群數量上升,帶動了廣播車載收聽市場的發展。在部分城市,車載收聽終端已取代傳統收聽終端成為最主要的收聽終端[3]。在開車過程中,廣播是最適合使用的媒體工具。
私家車受眾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接觸面廣泛、對信息鑒別解讀能力強、收入穩定、購買能力強,受到廣告商的青睞。許多廣播電臺已經開始重點關注私家車受眾的收聽習慣、收聽喜好,在節目編排、頻率設置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調整,有些廣播電臺設置了特定的頻率。私家車廣播作為公共媒體,覆蓋面廣,只要節目做得有足夠的吸引力,便可以吸納更多的聽眾。私家車廣播的普及,拓展了傳統廣播的發展空間。
當前的中國媒體已進入品牌時代,品牌力成為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傳統廣播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廣大聽眾熟知的品牌,充分挖掘品牌資源,進行品牌再造,是傳統廣播在新媒體時代彰顯獨特優勢和生命力的有效途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時間、空間和用戶上有著互補性。積極擁抱互聯網,借力新媒體,是傳統廣播轉型的必然之路。借助新媒體思維,形成微媒體矩陣,滿足聽眾對廣播專業化、特色化、互動化的需求,才能擴大傳統廣播的品牌知名度,推動其持續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廣播要想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必須對傳統廣播的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形式進行創新。
在傳播內容上,新媒體面向的是全球受眾,不具有地域優勢。傳統廣播具有地域性、區域性強的優勢。廣播節目可以增加本土生活化的服務內容,增加廣播的實用功能,滿足本地受眾的需求,從而增加節目粘性。傳統廣播的地域性還體現在線下活動中,新媒體通常很難深入到某一地區組織粉絲線下聯誼。而傳統廣播卻具有組織本土聽眾聚合、分享、交流的能力。廣播媒體線上硬廣結合軟廣(口播、節目冠名),線下活動(冠名、贊助)和粉絲活動成為常見的營銷形式。
新媒體的付費產品和播出節目不具備直播屬性,網友無法與主持人及時互動,這使得媒體互動功能被迫弱化。傳統廣播幾乎都是直播節目,為直播的互動性提供了有力條件,充分利用互動功能,激活聽眾的參與意愿。廣播可以在直播狀態下分享生活動態、心理感受、人生經歷等內容,加強情感交流的及時感、真實感。打造“看得見的廣播”,實現視頻用戶向廣播用戶的遷移。電臺主播素質較高,利用廣播名牌節目和名牌主持人的自身價值,讓廣播節目主持人加入到視頻直播的行列中,為線上廣播節目帶來視頻的增值。
廣播電臺要打破傳統單一的傳播形式,在原有聽覺基礎上,打造以文字、圖片、視頻、表情包等為一體的多元傳播形態。廣播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移動app 為代表的融媒體平臺來提升自身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internet 為依托的網絡廣播,可以通過對新媒體上的音頻內容的有效輸送和圖片文字的介紹來實現廣播節目的創新。此外,新型同步調頻廣播、數字音頻廣播(DAB)也日益發展,廣播新的傳播方式已經吸引了大批的受眾,這也是廣播未來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傳統廣播行業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廣播行業只有突出特色、積極創新,實現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迎來新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