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成 李囝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當今世界,白云蒼狗,新的事物、思想、見解不斷出現。新世紀中國前進邁步的速度取決于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部已經對新時代高校美育的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對美育教育教學的大力加強與改善,深化改革美育教學、強化美育教師隊伍、發揚中華美育精神、推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棒人。
“美育”又稱審美、美感教育,全名為美的價值教育,作為“全方面教育”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這是一種新興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認識生活中的美的價值是其主要任務。《大學美育》中講道“美育,是指在美學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樹立起人的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欣賞美、體會美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格塑造的完善,從而培養全方面積極發展的人的教育。”可以說,美育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認為,不被富貴榮華所束縛的審美境界,才是一種生活的理想境界。只有把超越精神浸潤美育之中才能把感性和安居樂業、藝術和做人結合的相得益彰,進而健全我們的品行。從本質上來說美育是追求人類生命的至美至純,以及人類精神的至善至真,是對人全面的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最終目標,這就是美育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方面開展,在我國高校的美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師資配置方面,很多高校均有相關教師編制,且配有藝術類教師,為學校美育開展提供了師資上的保障;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投入了資金購置開展美育必需的硬件設施,而且投入呈逐年遞增趨勢。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美育教學到2022年力求全覆蓋。到2035年,學校美育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2020年遼寧省教育廳推出高校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鼓勵高校在校學生與指導教師深入廣大中小學推廣普及美育教育。我校遼寧科技大學成為計劃執行高校之一,藝術學院將集中藝術及美育教育資源優勢,服務于鞍山及周邊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中小學的美育建設工作,包括美育課程教學、藝術實踐活動、校風建設等多方面。我校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與鞍山華育高新區小學簽署美育浸潤實習基地,學校師生用假期時間設計講課大綱及教案,并逐個學生進行試講,保證了授課質量。
世界觀、人生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審美觀,對當代大學生基本素養的要求其中就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大學生要養成正確審美觀,依靠面向大學生的藝術教育課等課程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美育能增強大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大學藝術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藝術理論的教育,是作為一種“陶冶人們的情感,使人思想得到凈化,品行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升華精神境界以及美化自身”的教育。
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出高水準的具備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因此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而大學生正是是最有朝氣蓬勃的群體,他們思維靈敏,具探索精神。人的直觀感受力和想象力都可以依靠美育來增強,培養創 造思維。通過美育,學生在藝術賞析、參與藝術活動的同時,學生感知的能力大大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激發,從而更提高了對作品的認識水平和審美能力。可以說這種獨有的潛移默化的方式——美育,能將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化開發。
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大多社會閱歷少且追求“標新立異”,相比傳統文化和高雅藝術,他們更衷于一些通俗音樂,喜愛勾心斗角的后宮戲。這種傾向致使一些大學生審美的素質低下和其人格品行的正確偏離,導致了他們精神世界的功利化。而高校美育則用美來引導善、 以美怡情等途徑,將大學生們對高尚行為的崇敬之心喚醒,起到培養大學生完美人格的作用。
當今的全球化,大學校園里,來自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國家的學生匯集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審美相互碰撞。選擇本民族、本國家的優秀作品作為審美對象不僅是高校美育要做的, 引領學生了解各民族、國家的優秀文化,促進文化間的交流更為重要。
美育可以培養學生靈敏的洞察力、充足的想象力,以及創新的思維的能力和創造發揮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 在人的發展的過程中,使美育一直占主要的位置源于人們對美的追求,因而會更尊重自然,反思自身并使自我完善。人們通過對美的追求去提升審美的能力,培養人們樂觀向上的高尚品格,對社會和生活充滿熱愛,使自己格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