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徐果
(沙雅縣第四中學,新疆 沙雅 842200)
教育改革的任務就是要保證學生的德育素質完善提升,各級教育部門都要以此為教育目標,教育部要建立德育學科來開展教學,以當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德育水平還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德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建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僅僅作為一門課程進行系統化教學的方式不利于學生融會貫通。為此,應該將德育融入各門課程的授課中,將德育貫穿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令歷史知識和德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素質[1]。
當前社會中的校園打架斗毆現象屢見不鮮, 學生打架,欺凌同學的現象頻發,而社會注重的大多是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家長、學校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可造成這種亂象的根本在于學生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缺失,沒有養成良好的品德。在以往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和家長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論學生的好壞,這就導致了學生自身也忽略了良好的行為品德的學習和樹立,沒有正確的人生成長和價值觀念,甚至少部分同學誤入歧途,不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對此,在現階段中學課程設置中,應添加德育教育內容,發揮其在學生人生價值觀樹立中的重要作用,從源頭遏制不良校園風氣的產生,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在當前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的要求也愈加規范化,學校的教育觀念也從育知到育人的轉變,這是當前教育以人為本的體現,其核心思想是把學生塑造為對社會、國家的有用之才,為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添磚加瓦。為此,要大力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把思想品德的學習貫穿到九年義務教育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授課中,緊緊圍繞新課改大綱進行傳道授業,將歷史知識理論和德育融合,保障學生學習課程文化知識的同時,引導其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歷史中的人物傳記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樂觀的人生目標,也契合新課改的要求[2]。
大數據分析說明,在初中歷史授課中,教師自身對于德育教育的認識不是很到位,教師更加注重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好壞,導致了在教學規劃中更加注重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過于注重考試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中出現偏科等現象,不利于學生的人生規劃和發展,難以達到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如,講解南京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條約時,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條約簽訂的時間和地點上,而忽略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使學生不能理解其產生的原因,不利于學生了解近代史。由此可見,部分老師的德育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當前教育對于老師的考核通常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基準,這就導致了各個學科的老師都把為學生灌輸知識點為教學目的,以此來提高學生考試成績,這是一種嚴重扭曲的教育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德育素質得不到良好的發展,不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正確的指導,學生也不能準確地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甚至于可能造成性格養成不穩定,走向歧途。所以,應建立正確的對教師的考評體系,對老師的課堂德育教育進行合理考核,對學生成長進行相應幫助,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目前,我們的教育在內容上多以傳授相應的用于考試的知識為主,應試思維嚴重,造成這樣的局面原因主要是家長和老師、學校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客觀的評價標準,這種做法扭曲了學生的成長環境。為此,在現代教育的變化中要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把德育落實在初中歷史課程中。例如在講解中華民族抗擊侵略歷史中就可以借用岳飛抗金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岳飛當時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局限于學習當時抗金的年代、歷史背景等。同時組織學生形成討論小組,探討交流學習心得,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要讓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教學當中去,通過為同學講解相應的歷史典故等培養學生的德育并對其進行滲透[3]。
世界在發展,時代在變革,當前社會網絡化、智能化的日益普及,對于中國歷史的德育滲透不應只注重教材上的知識點,更應走出教材的局限,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設備進行學習,升華課堂教學內容,把現代化的教學優勢真正地發揮出來。如:在學習建國史時,通過播放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紀錄片,使同學認識到新中國的建設的艱苦卓絕,認識到我們現狀的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也可以通過觀看幻燈片的方式呈現出我國發展的歷程,使學生了解和知曉我國的歷史,從而樹立起家國情懷,建立起為國家富強,民族興盛的偉大愿望。
初中歷史的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審美情趣;樹立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榮譽感的培養,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有著重要意義。習總書記也曾說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因此,我們對初中歷史在學生教育中重要性的認識必須予以重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是發揮德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培養者、塑造者。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歷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認識,在教學中能夠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則處于教學的輔助地位,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向他們滲透德育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做好學生的榜樣,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高為師,作為教師,一定要學高身正,而作為歷史老師,則必須從心底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嚴謹治學,做一個感情充沛、學識豐厚、道德高尚的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如進行課下交流探討,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等,讓學生在互動中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與感知,從而很好地配合,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只有在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中,才能保障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順利進行。因此,歷史教師要在嚴謹的語句中進行教學,須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以愛立教,經常和學生交流,用情感的力量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歷史知識和其中的傳統美德,并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以此為準繩,使學生學會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進而實現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初中階段是人生的轉折點,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時刻懷著一顆學習的心。這一階段也是學生思想趨向成熟的起步階段,是奠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引導和培育初中生建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這個階段的根本教育目的。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以史為鑒”的道理,個人、國家和民族都可以從歷史的長河中得到許多啟示。初中歷史中許多內容蘊涵著德育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許多的途徑和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去積極探索和實踐,但是德育教育一定要和歷史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將兩者融合才更易于學生接受,更能夠形成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科學的評價,真正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