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杰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強調手腦并用,因為動手是啟迪大腦思維的重要方式。小學階段,大多數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此時借助具象操作就很有必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不僅可以輕松地對數學概念進行理解、強化記憶,還能啟迪思維,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能被激發出來。但是如何使小學數學課堂的動手操作更為有效,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以自身教學經驗為例,談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動手操作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課堂的案例設計,好的課堂設計,可以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融入數學課堂氛圍,參與課堂的討論與操作。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只灌輸基本知識,也不能刻意只強調動手操作,而是要巧用情境,把數學課本中的“畫、折、剪、拼、量等動手活動融入課堂中,使學生的知識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和思維發展巧妙地銜接起來。
以“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教學為例,教師應先從基本的梯形著眼和入手,在黑板或者多媒體設備上隨手畫了一個梯形,讓學生知道梯形的構造和基本組成,進而引入梯形的其他形態。在學生知曉什么是梯形的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尺子自行“制造”一個梯形。進而告訴學生,可不可以從梯形一邊鈍角引一條垂直線然后沿著垂直線折一折,并沿著折線剪開呢?學生剪出來以后,就會發現出現了一個直角梯形,通過觀察自己剪出的直角梯形,會發現直角梯形的特征,即有個直角,且一邊腰和底邊是相互垂直的。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認識直角梯形的基本概念,這對于直角梯形的下一步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對于等腰梯形的概念也需要進行引導,如直接讓學生拿等腰梯形的模具進行測量,量出其兩腰的長度以及兩角的度數等,讓學生根據這些去發現等腰梯形的一些特征,在學生初步了解基本點后,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提出具有思維難度的問題,如“是否可以利用等腰梯形的軸對稱特點一刀剪出兩個梯形?”“拿兩個高一樣的直角梯形怎樣去拼出一個等腰梯形?”學生會進行小組討論,通過不斷地試錯最終發現解決的方法。
良好的案例設計可以為學生創設具有探索情境的動手環境,促成學生間的高效參與和積極踴躍的求知探索。把學生操作中的各種感受、體驗都考慮到位,把動手過程和動手目標都考慮在課堂案例設計之內,最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案例設計的重中之重。
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情況,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常出現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有預見性地去規避這些問題點。
教師在動手操作環節,應該有個總體的宏觀把握,但也應該給予學生個性化操作的空間。這個空間體現在學生材料選擇的個性化、學生動手操作方式的個性化、學生得出結論的差異化。教師應該對動手操作的教育內涵有一定的把握,認識到動手操作的學習價值,對操作前后少一點按節奏的預設,多一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的把握,讓學生的參與貫穿教學始終,而不僅僅局限于驗證性問題的預設上面,多給學生探索的空間,并且容許探索差異化的存在。
在實踐中,教師往往過于把參與過程拘泥于教材的既定框架內。這種形式化的節奏,使教師往往對學生操作過程中的關注度不夠,使動手操作的落實撲空。如在北師大教材中,有一節是關于分數運算的操作練習,但是該操作略微簡單,學生都已經對簡單的分數乘除有了很好的把握,基本上通過口算、心算也能得出答案,如果此時教師還按部就班地讓學生進行操作,大動干戈地進行簡單的分數運算,未免過于浪費課堂時間。學生對此也沒有很大的參與感和興趣,所以整體上,這樣按部就班的操作形式是不可取的。
數學課堂上動手操作的目的在于突破傳統的知識灌輸,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新型的操作經驗,塑造大腦中的具象記憶。而且在操作過程中,結合小組分工,思維就實現了個體的跨越,成了取長補短的重要工具。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把動手操作、知識學習進行割裂,沒有深度融合。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的分工、計劃、結論的進一步延伸有限。在動手操作后缺乏相應的延伸、討論以及反思,使學生把握不了數學課堂設計的脈絡,不能很好地領悟到動手操作的意義。因此應在動手操作的環節中引導學生創造性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在操作后注重反思和升華。
動手操作是響應新課標課堂目標的主要體現,是優化學生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思維創新、促進學生間合作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課堂設計,注重情境創設和氛圍營造,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啟迪。同時也要避免一些問題,讓動手操作少一點形式,少一點拘泥,多一些鼓勵,多一點延伸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