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正處于知識學習、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在面對學習、就業和感情等方面問題時,往往不知如何正確處理,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反應。近年來,在校學生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當下高校中因為心理問題發生的一些狀況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因此,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育人工作很是必要。
新時代下,高校越來越重視心理育人工作,心理育人隊伍也不斷壯大。但我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相應專業工作者在數量和經驗上還存在一定缺口,大部分高校僅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但開展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問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一般由專業教師、專兼職輔導員兩部分構成,一些高校輔導員一般只經過相對短期的培訓之后,便上崗進行心理育人。然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輔導員日常工作瑣碎,進行心理學研究學習的精力也有限,兼職人員相對缺乏系統的專業化知識培訓。
就目前而言,許多高校已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或一門公共選修課納入培養計劃,最終給予學生學分認定,這使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強制性。當下,多數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上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指定教材,教師從概念到原理進行講授,學生們對知識點進行背誦、理解,最后目的也是順利獲得學分。這種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靈活性,且沒有關注學生實際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與考試對部分學生來講還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
在新時代國家各項政策的指引下,各地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也在迅速有序地開展,有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心理活動室等,但利用率并不高,能夠開展實質性的工作也相對較少。全國諸多高校在新生入學第一學期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測試,然而這項工作并未得到應有的實效性,很多學生沒有明確心理普查的重要性,抱著隨意、應付的態度答題,無法保證測試的可信度。測試的結果多數只是用于關注高危人群,忽視了測試結果在具體教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及各行業對人才吸取標準的不斷提升,較大的競爭壓力對高校學生產生了一定心理壓力,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要學著獨自面對嶄新的環境,要離開家鄉、父母和親朋好友,遇到困難也不能再依靠父母,要獨立面對、自己解決,同時還有培養新的集體生活習慣,學會和新認識的老師、同學相處。這些對從來沒有經歷過獨立生活的學生來說有一定挑戰性的。初步入大學,教師們的授課方式和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也與高中差別很大,大學人才濟濟,高手云集,不少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有的學生積極學習,但還是達不到理想狀態,心理壓力增大,心理問題逐步顯現。
高校學生們從全國四方來到一所大學,學生們之間的民族存在文化差異,同時日常生活習慣也存在差異,每個人在為人處事上也各有不同,這些因素就使得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往問題和壓力。此外,高校專門對學生交往溝通能力方面的培養較少,學生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影響自身人際關系的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需求與人際交往失敗會形成心理壓力,甚至會引起心理危機。1據調查,近幾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再加之當下疫情來襲,很多行業面臨著經營壓力,提供給學生的就業機會更少,就業崗位競爭也將更為激烈。況且,往年會留下一定未就業的大學生和應屆生競爭各個崗位,所以就業形勢不樂觀。大學生們對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有所了解,特別對于一些家里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來講,接受高等教育后,如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就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心理壓力過大,進而導致心理危機。
我認為,輔導員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規范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國內外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拿來借鑒,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樣才能能夠產生較為顯著的效果。輔導員可與學生在教室、宿舍、談心談話室等場所進行溝通交流,精心組織教育內容。輔導員可以定期為學生召開心理健康主題班會、“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主題班會等,在班會上對新媒體進行充分利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教學環境。另一方面,輔導員也可通過班團活動、大學生先進事跡表彰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潤物無聲地形成良好的感染氛圍,引導大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熱愛奉獻的青年。我認為,輔導員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微信公眾號等環境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學習。為了更好地將青年價值觀思想滲透在高校校園的各個角落,輔導員可以利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內容。
在各種媒體資源發達的這個新時代,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同時給與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育心、育德結合開來。輔導員可以開展與心理問題學生的談心來給予不同學生不同的關懷和疏導。輔導員應明了自己的職責范圍,科學應對心理咨詢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在遵守規則的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配合學校其他部門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提高心理育人效果。同時,輔導員及時與家長溝通并獲取家長支持,實現更好的家校共育。與此同時,輔導員還應及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將育德和育心結合起來。在我看來,輔導員可以對新媒體進行充分利用來進行網絡道德體系的構建,為學生篩選優質信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主體,他們的自我意識是決定其成效的關鍵性因素。我認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自我,明確自己的價值,正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存在哪方面的不足,同時一定要避免兩個極端:過低自我評價的自卑;過高自我評價的失落;其次,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定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導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研成長方法、自評成長效果”①,使學生認識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學會自我教育,不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良好的自我教育可以讓學生們以健康積極的態度面對各種困境和挫折,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能坦然處之。
我認為,重視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更新心理育人觀念是心理育人意識的深入體現。作為高校輔導不僅需要關心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還應在提高其他無心理問題學生的幸福感、獲得感等方面下功夫,因此輔導員應更提升心理育人觀念,擴大育人范圍,提高育人質量。輔導員要想提升心理育人能力,就要隨時加強心理知識的學習。一方面,輔導員要盡可能多地參加高校組織的心理培訓,汲取和積累更多的心理學知識與心理咨詢技巧,輔導員之間互相汲取工作經驗,互相鼓勵,分享優秀心理育人成果。另外,我認為輔導員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相關網絡課程、閱讀相關文學與著作等途徑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及時反思和總結心理育人案例,最好形成自己的心理育人工作筆記。輔導員的心理育人工作是理論知識不斷增強和實踐經歷不斷積累的過程,更是從學習到實踐到再學習的一個成長過程,貴在持久堅持。
注釋:
1.繆智文,何麗嘉:三本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J].才智,2011,(11):291-292.
2.鄒增麗.論當代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心理困境[J]. 學校黨建與教育,2016(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