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燁 喬琨 夏爽 劉恒 黃美萍
(1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2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山東 煙臺 264110)
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越來越高,我國高校畢業生供應數量呈急劇增加態勢,勞動市場上出現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的被動局面。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使護理學崗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尊醫重衛”的社會風氣逐步形成,這無疑對護理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盡管如此,緊張的醫護關系,頻繁的暴力“傷醫”事件對護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就業期望、就業心理等方面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如何引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激發危機意識,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培養過硬的心理素質,落實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同時尋求國家相關部門、社會、學校、家庭、朋友等多方面的幫扶與支持成為護理學專業學工人員的重點。解決好護理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將有利于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護理人才,將有利于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1]。
(一)自卑與膽怯心理。大學畢業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很多學生在此之前一直在多年的求學生涯中度過,求學過程中可能會接觸到身邊人對社會負能量的灌輸,所以當他們面臨踏入社會的現實時,很多大學生會產生對社會的恐懼膽怯心理,害怕進入社會,害怕在職場上的環境,害怕自己沒有社會經驗在職場中受挫。尤其是在大學表現平平的大學生,在害怕的同時也會產生自卑心理,擔心自己不夠優秀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錄用,擔心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找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單位,護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從事與護理學相關的工作,害怕產生不好的醫患關系、擔心自己并不能將護理工作做好等等。
(二)職業生涯規劃不到位,從眾被動就業。據了解,很多大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了解不深,就業前景所知甚少。雖然護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較高,但很多學生有些大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自立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心理素質較差。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缺乏積極參與和主動競爭意識,總是不知所措,盲目寄希望于通過學校聯系找到適合的就業單位,一味依賴父母的安排,缺乏擇業的主動性,也不愿意去嘗試,甚至臨近畢業還沒有寫過簡歷,不會表達展現自己的能力,在選擇就業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劣勢。
(三)攀比心理。當今社會充斥著許多負面的社會影響,比如個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2]。在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大學生在擇業時攀比心理隨之衍生。在擇業時,畢業生們之間比學歷、比單位性質、比薪酬福利待遇、比工作地理位置、比工作安逸程度等,甚至有的畢業生的從業意向嚴重脫離實際水平,最后導致畢業生達不到自己的就業目標,自己的社會價值也得不到體現。
學生在實習接觸護理工作后,普遍會認為護士社會地位不高,但是工作繁重、作息不規律、收入不高、醫護關系緊張等,這諸多負面因素會一定程度上動搖畢業生的職業信念,降低對護理的職業認同感[3]。
根據調研顯示,我國醫療機構對護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總體是供不應求的,但是醫療機構每年招聘到的目標畢業生人數缺遠遠不足。一方面,綜合性的三甲醫院對畢業生要求較高,許多畢業生并不能符合他們的招聘需求,而部分規模較小的醫療單位招聘又十分困難;另一方面,雖然醫療機構對護理學專業畢業生需求量很大,但許多畢業生不能很好的認清自己的定位,眼高手低,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對求職單位的要求過高,過分追求薪資、工作環境、發展空間、工作安逸度等,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原因導致護理學專業畢業生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另外,父母的寵溺讓學生過度依賴父母,學生家長找人拖關系幫孩子安排工作的積極性甚至高于學生本人找工作的積極性。
首先學生個人要樹立目標,學好專業課知識,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另外,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定位,要深刻認識到當今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短處,取長補短,對自己職業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并不是護理學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在一線大城市工作,也不是所有畢業生都能在高水平三家綜合醫院工作,本科生畢業的就業質量并不一定比研究生畢業就業質量差。學生要學會適度的轉變就業觀念,降低就業期望,正確認識自己,合理定位。
學校層面要更注重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適度把一些心理健康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等貫穿大學始終,引導學生樹立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引導學生從剛入學便規劃好自己將來的未來;其次,學校可以完善專業輔導習題,開展一系列個性化的輔導和活動,例如講座、與職業規劃相關的競賽等。
另外,學校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信息”,畢業生輔導員要做到對每一個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心中有數,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疏導工作和就業動員工作,掌握每一名畢業生的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合理化建議;同時,要學校方面要注重畢業生的就業安全教育,引導學生甄別就業信息,選擇正規醫療衛生單位就業,以免陷入就業陷阱。
國家、政府方面為畢業生營造多元化的就業環境,例如鼓勵大學生到基層、中西部地區就業;用人單位如醫院、事業單位等發揮社會責任感,拓寬就業渠道;加強招聘考試監管力度,落實教育公平,嚴厲打擊招聘環節的違規行為,維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營造風清氣正的招聘風氣。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一直居高不減,但疫情的影響,讓護理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護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盡管如此,緊張的醫護關系、頻繁的“傷醫”事件,也讓護理學專業畢業生對未來就業產生了一定的恐懼和迷茫,另外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研究并解決影響護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和心理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大學生就業,同時也能夠為我國醫療事業輸送大量新鮮血液,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