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右江民族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擔任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班輔導員時,因為半路接手,隨時都準備好戰斗,同學有需要第一時間回復信息,同時保持全天在線狀態已經是工作常態。當鄧華(化名)電話和我說“老師,今天科教科老師說辭退我在醫院實習了。”我的心理覺得有疑問,實習還有2個月就結束了,醫院不會輕易退實習生的。電話里和鄧華了解了大致情況(輪轉科室報道錯誤,本應去呼吸內科,自己跑到心電圖報道),覺得事情有蹊蹺,找到實習醫院小組組長了解具體情況,小組長告訴我,鄧華同學星期一應該去呼吸內科報道,沒有經過請假去了隔壁醫院看望生病的外公,卻在星期二直接去了心電圖,星期三去呼吸內科報道時,教學秘書因鄧華疫情防控期間曠工2天,直接與科教科說明拒絕她在呼吸內科實習。接著我與科教科張老師取得聯系,鄧華同學不僅僅是這一次在呼吸內科曠工,上一次在小兒外科也曠工3天,所以這2個科室都是拒絕接受她繼續實習。在其他科室實習時也經常躲懶,積極性較差,對帶教老師交代工作總是敷衍了事,對病人及其家屬的要求有時也置若罔聞。經過進一步了解,原來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1.醫學生實習期間出現曠工,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作為輔導員如何針對這種現象進行預防教育工作的開展?
2.出現醫學生身份轉換困難時,你會怎么處理?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挫折應對
3.臨床實習
4.輔導員日常思政工作
鄧華來自農村,上了大學后,她學習很努力,以圖將來能夠找到一家好醫院,有好的發展,我查看她大二、大三學年綜合測評靠前,還得過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獎項。此刻我對鄧華實習期間的行為表示疑惑,所以我利用QQ語音與她做了進一步的交流,鄧華同學家境一般,但是家教嚴格,從小做事都比較認真細致,循規蹈矩,追求完美,大一時做過腿部手術,術后恢復也比較好,但是實習期間,她總是很焦慮,只要是臨床科室她自己總感覺雙腿無力,持物不穩,她感覺到自己身體很糟糕,臨床科室的工作會加重她的腿部壓力,害怕自己以后因為經常在臨床科室工作而再也不能夠做醫生。雖然復查時醫生也說恢復很好,不會影響到后面的臨床工作。但是她總認為自己腿沒有愈合,老師同學關心她,她擔心別人可能是懷疑她裝病,自己總暗示自己不能夠勝任臨床科室,只能待在輔助科室,即使繼續考研深造也會選擇報考基礎醫學研究,臨床實習質量與將來自己的職業規劃影響并不大。隨后,我到了鄧華之前實習的輔助科室,老師和病友對她評價不錯,她也比較積極上進,類似于這2次曠工都是因為自己對身體的認知錯誤。
問題的癥結找到之后,首先,我根據實際情況對鄧華進行批評教育,指出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履行請假手續私自脫崗,不符合醫院防控要求。然后我又與科教科張老師取得聯系,把我了解到的情況如實反饋,并轉達了鄧華已經知道錯誤,想爭取繼續實習的想法。張老師表示科教科本著學生發展性原則,育人為本的原則,再次協調呼吸內科和小兒外科給鄧華繼續實習的機會。
我再次找到鄧華,詢問她現在的感受,她表示當時知道自己被退實習的時候,心里很著急,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雖然現在已經簽了醫院還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做醫生的想法是錯誤的。我把科教科的意見反饋給她,她表示一定珍惜這次機會,并寫下了保證書和申請書。之后我們一起分析了她的問題癥結原因,進一步探討了醫學實習生身份轉換問題。鄧華的問題癥結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1.生物學原因:大一學年做了腿部手術。
2.社會原因:家教嚴格,父母對她期望很高,醫生的挑戰性比較大;誘發事件,做了腿部手術。
3.心理學原因:從小做事都比較認真細致,循規蹈矩,追求完美;認為自己腿沒有愈合,不可能勝任臨床醫生工作;擔心別人懷疑自己裝病。
針對鄧華的情況,對她使用理性情緒治療。確定激發事件為A(腿部手術)只是引發C(焦慮情緒和只要是臨床科室就想方設法曠工、偷懶、不耐煩等想法和行為)后果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她對激發事件A的不正確認知和自己腿部手術后不可能勝任臨床醫生工作的信念B。進行初步心理診斷后,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她進行幫助。首先,領悟階段幫助她認識到情緒困擾來自于自己對腿部手術這件事情的評價而不是腿部手術及腿部手術后未恢復這件事情本身。通過分析,找出她不合理信念,指出她毫無根據的災難化思維。其次,修通階段,通過分析幾次的復診記錄,她在麻醉科、急診科等實習表現與她不勝任臨床科室不合理信念辯論幫助她建立新的合理信念。最后通過再教育階段,幫助其用“我腿已經康復,我能夠勝任臨床醫生工作,工作中老師同學們都會幫助我等思維方式,我既是一名醫生無論是臨床科室還是輔助科室都是能夠完成工作的信念來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好適應生活和醫生工作”等信念來指引她。
鄧華繼續實習直至實習結束,現在已經順利考上腎內研究生。
臨床實習是醫學專業本科生教育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成為醫生的關鍵時期,這種既是學生,也是實習醫生的身份,讓很多醫學實習生陷入角色轉換困境。現階段,參考部分三甲綜合醫院人才招聘需求,要求醫學生具備執業醫師資格證或者是碩士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很多醫學生會選擇繼續考研深造,尤其是專業型碩士,以便實現“四證合一”職業規劃,無論做出什么選擇,臨床實習都是繼續工作、求學深造最關鍵環節。處理不好臨床實習問題,就會影響畢業,職業規劃也會受到影響。出現上述問題,在于醫學生對臨床實習不夠重視,心理和身體準備不充分,即使走上臨床實習崗位也是按部就班,隨意性比較大。難免出現違反實習醫院管理的問題,實習挫折也就出現了。作為輔導員,應該采取預防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準備。
1.準備好,教育好,把臨床實習作為醫學生成為醫生的必經之路
(1)做早思想教育工作,做好醫學生實習職業規劃
新生入學時,詳細向醫學生講解臨床專業知識學習的幾個方面,概括為“三基”,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闡明臨床實習是檢驗和鞏固“三基”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最有效最有意義的外在表現形式。醫學生將來無論是求職面試、考研、考取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本技能都會是必考內容。輔導員在平時學生的學習中,應該引導學生樹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的觀念,做到學以致用,確保醫學生認知到臨床實習對于職業成長的重要性。
(2)巧用“抗疫第一課”,加強青年醫學生底氣
新生入學,穿上承載理想與信念的白袍,舉起右手,鄭重許下醫學誓言。2020年學生返校學習利用云端教學,對話抗疫英雄,起航醫學夢想。通過一系列抗疫故事的學習,堅定醫學求學之路,加強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成長。在實習崗位,即使沒有輔導員、教師的監督管理,也能夠堅定底氣,保持朝氣,明大德,勵志成長成才,上好醫學生實習關鍵課程。
2.挖掘好,利用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常態化教育
(1)利用專業課程,守住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陣地
醫學專業學制長、內容多,專業課就有30余門,學習方法主要以記憶為主,方法比較單一。趙凱(1996)年研究指出與文理科相比醫學生有較多的SCL-90因子達到中度以上水平,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挑戰性比較大。在理論學習階段,醫學生很多專業課《醫學心理學》、《神精病學與精神病學》、《醫學倫理》等專業課就會寫明某種病的病因,以及治療中的心理因素,在臨床見習課或者模擬醫院進行的課程中也涉及到如何與病人進行心理溝通。因此加強對醫學生醫學心理危機干預方法的學習,同時也能夠達到對醫學生自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談心談話,細處著手,守好醫學生心理健康防線
新生入學,做好新生心理測試預警報告,實行單人單冊,持續追蹤,做好個性化心理輔導。利用朋輩教育,組織優秀學生干部、黨員實施有效實施多對一幫扶,把新生孤獨感,適用性困擾及時打破。輔導員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組織班級黨團活動,開展細心的談心談話,助力醫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
3.學校醫院相結,齊抓實習生思政教育
(1)抓好實習前及入科教育,做好醫學生職業轉換動員
醫學生實習前和入科前的崗前培訓是學校、醫院針對實習生實習開展的第一堂課。系統的把臨床實習的重要性、強調臨床實習的職業道德規范、實習紀律及要求。實習醫院的各種規章制度及管理規定,相關法律法規、相應科室常見病中、醫患溝通能力與技巧等方面的培訓。讓醫學生在心理上做好實習前準備。
(2)與時俱進,定期送思政課堂下臨床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榜樣教育完全可以無意識地進行,而且它是教育中最早和最有效的形式。”學習身邊日常的先進事跡,增強榜樣人員的“可視化”,切合臨床醫學生心理,實施思政教育。學校利用實習中期檢查,送思政課下臨床,結合2020年抗擊疫情時政,最美“逆行者”等事跡,增強實習生職業認同感,樹立先進的榜樣教育作用,增強制度自信,增強學生職業信念。
(3)落實“導師-輔導員”雙向管理體制,細節處關注實習生思政
實習醫院以帶教老師為主導,利用病案討論契機,小講課鄧形式開展臨床醫患溝通培訓,病患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把辦公室搬到學生實習醫院,與學生想到一起,做到一起,切實為學生服務。同時,輔導員利用每月2次黨員大會時間,組織實習生線上參加理論學習,增強實習生政治理論基礎。同時輔導員履行好學校對實習生管理的規定,定期不定時開展視頻點名,關注實習生學習和生活。
臨床實習對醫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醫學生需做好心理、身體、理論的準備。學校和醫院實施有效的、多渠道的管理方式。利用互聯網加強聯系,做好追蹤臺賬,堅持實處著力、知行合一,幫助學生化解每一點困惑,全身心投入到實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