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瑤瑤 鄔麗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陽 貴州 550004)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是指具有職業衛生資質的機構為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向政府、用人單位、勞動者、社會提供的技術性服務工作,主要包括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職業病防護設施與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防護效果評價、職業健康監護及職業病診斷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提出,要堅持依法防治、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的原則,提升職業衛生服務能力,規范服務市場,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以及職業健康促進工作,為用人單位提供有效、可行的意見建議,可有效預防和控制工傷事故及職業病的發生。
隨著國家對職業衛生工作的越來越重視,相應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我國的職業衛生工作正在大步向前邁進。新版《職業病防治法》已于2018年開始實施,職業衛生監管職能由安監部門重新劃歸衛生部門;2020 年出臺《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強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衛職健發〔2020〕5 號),同年第一屆職業衛生工程學術年會;2021年出臺《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國衛健令第4 號)《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管理規定》(國衛健令第5 號)等相關規定,職業衛生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為今后的職業衛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總體要求。堅持“預防為主,服務保障民生”“行政主導,明確功能定位”“目標導向,強化能力建設”“創新發展,完善體制機制”等原則,建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病防治院(所、中心)為主干,健全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并向鄉鎮延伸的職業病防治的技術支撐體系,提升小微企業及山區礦區企業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覆蓋面,增強服務能力,以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健康。我國職業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改進完善,為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良好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社會經濟快速增長的中國,國家對職業衛生工作的不斷重視,使得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職業病防治意識也不斷增強。現今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沒辦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職業衛生需求,尤其是山區礦區的企業[1]。因此,提升職業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提高職業衛生技術的服務質量迫在眉睫。
目前全世界有400 多萬種化學物質,能被人類使用的有20 萬種。我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中的化學因素內容僅有375 種,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必定推動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生產工藝等新型職業健康問題產生,由此出現的新型職業健康問題逐漸威脅勞動者生命安全。比如汽車維修行業新工藝,全鋁缸蓋和缸體、鎂制進氣管、鈦合金連桿以及鍛造工藝[2],雖然減少噪聲的接觸,但因此在勞動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等其他危害卻是不容忽視的。
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執行力不斷增強。通過培訓學習及網絡媒體多方面的宣傳,多數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較強,對職業衛生工作越來越重視,勞動者職業衛生總體培訓率不斷提高,職業健康體檢率逐年提升[3]。
現今我國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工作的機構迅速增加,尤其是民營技術服務機構,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職業衛生監管職能調整,多數機構存在設施設備落后且數量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和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4,5];同時各機構服務能力良莠不齊,尤其是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差別較大,兩地投入到職業衛生服務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定是有相當的差距[6],導致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市場缺乏有力的監督和規范的制度。
近幾年來工業企業不斷發展,數量不斷增加,即使是職業衛生機構較多的城市,亦不能全覆蓋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項目,中小企業等更是難以獲得。2017 年我國現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1203 家,平均每家機構每年承擔197 項技術服務而應承擔技術服務約2003 項,職業衛生服務的覆蓋面約占 20%,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對工業企業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工作的需要[7,8],不僅如此,重點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點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超標情況仍然嚴重,尤以粉塵中的矽塵和噪聲危害最為嚴重[9]。因此,我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不單是數量難以滿足對工業企業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工作的需要,服務的質量和保障更是有待進一步提高。
部分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為了追求利益迎合企業不合理要求,存在“為檢測而檢測”現象隱瞞事實、弄虛作假[7],加上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學習不透,執行不力,為達到節約時間和成本的目的,在現場監測技術服務過程中擅自簡化程序和內容,造成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不規范,職業衛生技術報告質量不高,使得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有待考量。
有研究顯示,我國無論從技術服務能力到經營管理,還是從市場環境到政府履職,均存在較多值得重視的問題[10]。職業衛生監管職能經過調整,于2018 年重新回歸衛生部門,但由于我國職業衛生起步較晚,職業衛生相關法律的長期“真空時段”和無效執行,導致職業衛生工作難以長期有效地開展。實踐證明,職業衛生監管工作是保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質量的重要關卡,是提高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服務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強化職業衛生監管,對各技術服務機構及工業企業進行嚴格化、規范性和針對性的監督管理迫在眉睫。
2019 年我國開始實施重點職業病監測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等職業病防治項目,提出以項目帶動全國各地區的職業病防治工作,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指導各省、市、縣疾病控制中心開展項目工作。要求全國各地區對本轄區重點行業重點崗位等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的同時,加大職業病防治項目的經費投入,加強各地區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人力資源配置和設施設備建設,用實際行動來帶動全國各地區的職業衛生工作。但多數省份的疾病控制中心尚不能自主完成項目工作。貴州省除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部分用人單位監測工作,其他市、縣疾病控制中心均無法開展職業病防治項目工作,主要原因是必要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基礎設施設備是開展職業衛生技術工作最基礎的準備,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增強設施設備的規范使用和維護等基礎知識是開展職業衛生工作的基礎和重點[11]。
目前,我國多數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職業衛生人力資源配置和設施設備建設投入不足,部分機構設備種類及數量僅可滿足技術服務機構設置基本要求,大多數儀器老舊,實驗室僅能維持基本檢測應用,尤其是民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初中級職稱人數較多,整體素質還不高,且工作變換率高[12,13]。疾控機構設施設備落后且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的現象更為突出,因此,不僅要加大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還要逐步完善各服務機構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儀器設備的規范操作、檢定及維護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同時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優化人員隊伍建設,提高人員業務能力,促進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服務高質量發展。
此外,強化職業衛生監管力度,要求監管人員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職業衛生相關專業知識,及各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流程,了解各工業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產生的來源及人員接觸方式,對各服務機構與開展針對性、專業性的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據統計,我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勞動者超2 億人,每年新報告職業病病例近3 萬例,全球每天約有6500 人死于職業病。現今職業病發病人數還在持續增加,職業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14],為保護我國勞動者的健康,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我們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職業病防治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加快健全完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服務和保障勞動者的職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