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斌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趙家小學,甘肅 東鄉 731400)
問題意識是在認知過程中能夠去做質疑,論證思考知識和觀點,這是一種創新、想象的基礎思維結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轉變傳統的扁平化教學,關注和引導學生的問題,使教學的開展能夠與學習一致,以此保證課程教學的實效性,讓個人理解能夠得到完善,以語文知識為載體培養提問、互動、探究的學習方法,營造出共同探究理解的課堂教學氛圍。
自主學習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但是多數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多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無法做有效的深度學習分析。問題意識的培養會讓學生在課堂中產生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就會成為自主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理解,主動探究語文基礎知識的內容。當小學生擁有問題意識,面對課堂教學就會去發言和探索,被動的學習也就變成了主動的學習思考[1]。
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利于語文課堂中的提問互動,讓語文知識學習理解變成一個多元探索的活動,解決學困生無法做語文知識學習理解的問題。部分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學習都是簡單的分析,沒有主動的思考,不愛發言,容易出現單一性理解認識的情況,課堂都是教師的理解認識,極大影響語言能力的成長。問題意識的培養下,學生會產生各種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有主動分析,也就保證了提問互動的參與,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創新是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向,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可以在語文知識學習中有創新性的發展。創新的基礎是問題,有問題才能去創新,所以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的創新發展,使語文知識學習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成長,保證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問題意識是一種主觀的思維和思想結構,在面對觀點和概念時有主觀的意識去質疑、提出問題。但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傾向于理解回答的表達,對于問題意識的培養不重視。在培養方式上呈現出單一的情況,都是讓學生去回答問題,缺少質疑的行為和過程,所以小學生無法在語文課堂知識的學習中建立問題意識,都是做簡單的問題分析。
在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中,存在缺乏課程知識結合的情況,教師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在內容上脫離語文課程知識內容,對知識學習理解沒有幫助,學習理解也沒有形成方法。問題意識的培養要具備實踐性,讓小學生感受和參與到語文知識學習中的問題挖掘和解決問題,以此改變接受式學習的情況,保護文化教學的實效性。
問題意識的培養主體是學生,最終的目標也是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設計上多為提問和解問的形式,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所以問題意識也就不強烈,無法達成培養問題意識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問題意識,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生本教育觀念。教學觀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轉變的,傳統的硬性教學觀念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限制了個體發展和素質養成,也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新的教學觀念是以學生為本,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引導、輔助,培養綜合能力和學習方法[2]。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語文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自身提高問題意識,用言傳身教的方法進行滲透,保證培養教學符合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下養成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敢于對前人的總結歸納進行質疑,比如教學方法的實踐要做反思,從實際情況出發做出改變,同時在教法的落實中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用自身的質疑帶動學生的質疑學習。其次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角度的去講解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待事物,引領語文知識學學習中發現問題。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地球為什么會變成現在的情況,自身應該做哪些行為?推動深度閱讀理解,通過實踐讓問題意識變成學習理解的過程。
興趣是自覺行動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定要讓其在語文課堂中有學習的興趣。課堂中需要激發進行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主的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問題、提出問題,養成問題意識。策略上要注意與語文課程知識的結合,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結合[3]。
首先,在低段識字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圖像。對于小學生來說,精彩的圖像能夠吸引注意力,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能夠對其中的語文知識進行主動的思考,教師在學生思考中加以引導,就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
其次,在中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構建問題場景。比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在腦海中構建雨后西湖美景,通過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兩句的提問,讓單一的文字解讀理解認識變成形象化的空間構想,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去追尋詩詞中的字詞描寫用意,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
最后,在高段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注意教法的靈活運用,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接受情況合理設置,切勿生搬硬套。比如在《北京的春節》教學中,課堂中要運用情景化教學,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激起進行學習思考和生活體驗的學習思維,改變單一認知的情況,使問題意識變成學習的動力,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最為基本的形式,在閱讀中獲取新知識能夠讓學習過程變成問題意識的實踐,保證培養教學的效果。方法上需要創設交互探究閱讀模式,保證小學生在課堂閱讀中的問題意識學習實踐[4]。交互探究閱讀是以學生自主閱讀理解為基礎,在結構上增加交互探究的過程,讓個人理解之間產生沖突,進行交互式的分析和思考,從而達成問題意識的培養
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教師先以課文的示范朗讀為起始,加入一些小興安嶺的圖片,讓學生能夠形成閱讀理解的印象。之后再設置10分鐘的自主閱讀理解,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完成初步的而理解認識。最后組織細讀,對每一段的內容和整篇文章的閱讀啟示做探究,組織交互討論,分析寫作的特點、句式等基礎知識,尋找其中的家國情懷情感內容。在此交互探究閱讀中,學生會有個人閱讀理解認識的不斷補足,從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課文中對小興安嶺的描寫,課堂閱讀始終處于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利于閱讀學習的主動性,使自主學習理解得到完善。但是,在最后的總結階段要強調閱讀理解的正確性,注意錯誤閱讀理解認識的糾錯,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效果。
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將基礎知識進行應用,保證個人理解有應用實踐。在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中,作文教學的開展要改變簡單的命題練習,而是要利用好學生的不同想法和寫作思路,組織共生寫作評價,讓寫作中不同的認識能夠得到完善,有自主認識的交互,讓寫作問題變成教學資源,突出問題意識的培養效果。共生寫作評價是將學生分組,以小組開展共生寫作[5]。之后再以共生寫作為基礎開展互評和自評,組織發現寫作中的問題,進行實效解決,在實踐中保證了問題意識培養的效果。
比如在《這兒真美》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先將學生3 人分成一個小組,讓小組中共同寫一處景色,體現出景色的特點和美的原因。這種寫作練習方式使學生的寫作思維和基礎知識有了共生,在教學中會有主動分析和相互彌補,作文練習更為全面,能夠提高習作練習的效率,讓問題意識變成寫作創作的過程。在評價上則要先開展互評,由小組中的學生相互評價,尋找作文中的優點,與自己寫作有哪些差別,啟發自主認知的問題意識,之后再開展自評,由學生自己尋找自己的缺點并修改,以寫作完善變成問題意識的實踐行為。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教學部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離不開課堂教學。在培養問題意識的策略上,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創設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的問題意識變成學習的過程,保證問題意識能夠在實踐中養成。和諧課堂教學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轉變的是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6]。第一,教師與學生要有良好的互動交流,教師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讓學生只有敬畏,出現問題之后不敢做出表達;第二,教師在課堂時間應該給予學生之間更多的討論時間,互相討論語文的人文知識,讓語文知識理解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能夠互相交流,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中要做到集思廣益,尊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對于錯誤的問題給予解釋引導,正確的要進行鼓勵表揚,讓學生不再害怕提出問題,理解天馬行空的各種想法,最終培養學生敢于去問為什么。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利用學生之間隔閡少的特點,讓不同的思維理解意識可以得到交互,形成問題意識下的學習理解,助力深度學習。
結論: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鼓勵自主學習分析,強化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使課程知識理解能夠得到完善,保證探究思考的主動性。但是,在培養問題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小學生想象力的發揮,適當增加問題討論,以語文知識教學為基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領探索實踐,保證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