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帆
(廣東省深圳市橫崗高級中學,廣東 深圳 518000)
引言: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對學生的能力越加重視,由于社會快速提升,對各方面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大,由此要求學校注重培養多方面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目前,在教育改革下,逐漸將音樂納入考試的范圍,由此在高中階段,音樂教學也具有重要作用,從美育的角度出現,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鑒賞力以及審美力,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音樂是集情感、聽覺等各個方面為一體的藝術,其整體的形式較為獨特,在音樂中將相應的曲調進行結合,以此形成音樂,并為其賦予較多的情感,能夠充分反映出當前的社會狀態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還能夠將相關信息進行有效傳遞,能夠為人們帶來良好的鑒賞價值。并且,音樂對培養人才也具有較大的優勢。在音樂中,通常包含較多的文化,不斷開展音樂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使其在藝術方面得到良好的提升,不斷強化學生的品位。同時,音樂教學還可對學生的心靈起到重要作用,能夠使人們的情感得到有效釋放,逐漸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并為其帶來良好的體驗,充分滿足學生的音樂需求。通過音樂教學,可使學生思想達到一定的高度,使其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得到適當的放松。
當前,在高中教育中,逐漸加大對音樂的重視力度,在我國教育發展中,通常針對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培養相應的人才,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政策,并對部分內容進行不斷改進,以此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在高中時期,要求開展音樂必修課程,并對其進行考試,繼而充分展現出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通過開展音樂教學,可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在思想上得到較大的升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根據我國研究表明,人的左腦通常與邏輯思維有關,人的右腦與形象思維有關,以此也可將其與音樂進行充分練習,通過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可有效使人的左腦以及右腦達到平衡的狀態。并且,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有著較大的幫助。在音樂教育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大腦,使其大腦快速接收相關事物,并對逐漸創造自己的音樂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靈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智力。
高中階段,學生未能對事物進行正確認知,由于學生接觸的事物相對較多,其在認知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對象學生的思維進行限制,影響學生的正常發揮。繼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以音樂的形式對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不斷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其在美育教育中,開拓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較大幫助。
隨著現代社會的逐漸發展,各個行業對審美能力均有這相應的要求,通過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以此便于開展各項工作。其中,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其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并蘊含較多的文化以及情感,可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其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1]。并且,在音樂教育中,逐漸實施美育對學生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美育的形式,充分帶動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快速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的表達形式相對較多,其風格也較為獨特,在音樂中,具有較多的文化內涵,并包含各項技能,以此形成整體的音樂技術,具有良好的音樂形象。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也有著重要作用,以音樂鑒賞的形式讓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學習,可有效讓學生傳承音樂中的優秀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自身品質,使其在審美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美育的實施,通過美育逐漸培養優秀的人才,增強學生的整體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使其審美觀念也得到較大的改變。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該項能力出發,教師應當采取相適宜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能夠快速接受該課程,逐漸激發學生的興致,使其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例如,以《第九(合唱)交響曲》為例,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讓學生對該首歌曲的作者進行初步的了解。該首曲目的作者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其創作的作品多為人們所傳誦,貝多芬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飽受身體的折磨,但其仍然以強大意志創作出較多著名的作品,由此通過對貝多芬創作事跡的講述,從而能夠讓學生向其學習[2]。并且,教師還應當帶領學生對該首作品進行深入解讀,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歌曲中的美好景象,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變換教學方式,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不同的方式下,對音樂的內容進行充分感受,繼而了解音樂的整體結構以及所表達的情感。例如,以《黃河大合唱》為例,教師在講解有關內容前,可讓學生對該首歌曲進行欣賞。隨后,教師可將其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并對讓學生對其進行模仿,以此形成相應的樂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合理分配具體的任務,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音樂情境,促使學生融入到歌曲中,充分感受到黃河帶給人們的震撼。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相關曲目的講解,還可有效讓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背景,對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著相應的了解,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我國的文化,并對文化進行有效傳承,逐漸強化學生的音樂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水平,繼而實現高中音樂教學美育的目標。
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還要求其具備較高的審美品位,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實施美育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要求學生能夠對音樂進行有效欣賞,逐漸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可對其展現全面分析,了解音樂的主要形式以及蘊含的情感,繼而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面對相關問題時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同時,音樂的形式也較為特殊,其演繹方式較為抽象,但可將相關情感進行直接表達,反映出音樂中所賦予的思想,對增強學生的審美品位起到較大作用。
例如,以《流浪者之歌》為例,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該音樂,然后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如,“該首歌曲中表達怎樣的情感?”、“該首歌曲的節奏如何變化?”等[3]。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可讓學生對音樂進行充分思考,使其充分感受到該首歌曲中的哀愁以及奔放,促使學生不斷體驗歌曲中的情感,逐漸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美的感受。
在我國課程的改革下,逐漸加大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帶領學生進入新的領域,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推動教育的發展。同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并逐漸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教師充分起到指引的作用,以此達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例如,以舒伯特的《鱒魚》為例,教師在對該曲目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讓學生對其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查找作者的相關信息,以及該首作品的創作背景,由此對該歌曲進行有效分析,有效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思考中,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先對該首歌曲的分析,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該首歌曲的整體氣氛較為輕松,音樂形象較為生動,以鱒魚為主要對象,充分表達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同情。教師通過對內容以及表達情感的引導,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歌曲的內涵,不斷積累相應的經驗,以此有助于學生的良好發展。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當對美育進行有效實施,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增強學生認識美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完善音樂教學方式,逐漸將音樂教學與相關文化進行充分結合,充分拓展音樂教育的內容,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合作。同時,在進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積極開展相關活動,促使學生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可對其進行靈活運用。
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課程,如,利用詩歌朗誦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對音樂有著認同感,同時,還能夠逐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其融入到歌曲中,感受音樂中的魅力。教師可為學生選擇相應的詩歌內容,讓學生帶有感情對內容進行誦讀[4]。與此同時,教師為其配上相關的音樂,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有效降低音樂的鑒賞難度,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充分展現出美育的實際意義。
結束語:總而言之,高中音樂教育逐漸成為考試科目之一,應當引起教師的廣泛重視,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以此確保美育得到良好實施,充分展現出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站在長遠的發展角度,不斷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音樂教育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歌曲中的情感,逐漸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促使學生在美育教育中,具有鑒賞美的優勢,進一步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