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程程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皇冠街道辦事處皇冠中心幼兒園,山東 威海 264200)
引言:幼兒園家園共育模式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家長、幼兒園、幼兒三者之間的關系,教育效果顯著,使得家長對此類教育模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為全面提高幼兒的教育質量,幼兒園方面可定期展開相應的互動類活動,針對性加強活動的橋梁作用,鞏固家園共育的教育成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園方面應積極推動家園共育活動,促使幼兒能夠在活動中收獲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提升原有的基本交流能力。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大腦方面的發育尚未成熟,并缺少相應的邏輯關系處理能力,對于幼兒而言,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生長過程,若能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教育期間加強與幼兒的互動,必定會對幼兒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幼兒的教育不只局限于幼兒園,從幼兒的生活時間規劃來看,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也占據了非常大的部分,所以,家長也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并結合幼兒在幼兒園內的具體表現情況,進行適當的教育,與幼兒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加強溝通、聯系等,及時了解幼兒的外在表現和心里情況。
在進行家園共育互動的進行過程中,教師方面在與家長進行積極溝通交流期間,也會了解到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進而針對性的指定符合該幼兒發展的不同教育方案,切忌教育方式統一化,過于死板的教育方式很可能造成幼兒內心受到傷害,進而制約自身發展。教師一定要按照符合該幼兒自身特點的方式,設計相關的活動,這種方式也會進一步豐富教師對于不同幼兒特點的教育經驗。
還有,在家園共育的活動過程中,家長能夠在活動平臺中接觸到其他家長的教育方式,其中不乏優秀的教育方法,家長可以適當吸收其優點,逐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幼兒園家園共育活動中心一定是圍繞家長、幼兒之間的關系展開的,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幼兒能在活動中敞開心扉,以一個真實的活動狀態展現在家長面前,家長能夠直觀地了解到幼兒最為真實的一面。在幼兒方面,不同于家庭活動的校園活動,也能夠促使幼兒感受到此類活動的新鮮感,更加積極地融入活動當中。在集體活動中,幼兒更能夠感受到集體團結感,并感受到互幫互助的積極情緒,非常有利于加強幼兒的心里素質,促使幼兒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情緒與積極樂觀的心態。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打下良好學前教育基礎的關鍵,在這個階段需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基礎的道德素質培養,是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基于此,為確保幼兒能夠達到發育目標,幼兒園方面應積極推進家園共育教育模式,使幼兒能夠在幼兒園以外、在家庭中的時間也能夠接受到符合自身發育節奏的教育,幼兒園與家庭形成有機結合體,以科學的教育方式全面輔助幼兒成長。
在家長方面,家園共育的實現需要幼兒園、家庭兩個部分的共同努力,所以,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也需與教師圍繞幼兒的課堂表現及各類情況進行定期交流。提高交流、互動頻率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家長應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增強信任感,才能展開更為積極的交流,逐步完善家園共育的開展條件,并以此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其次,幼兒上、下學的過程中,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原因無法抽身,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時間非常之少,若條件允許,家長應充分利用幼兒的上、下學時間與教師形成一個固定的交流時間點,教師方面也會配合家長在這個時間段將幼兒的各種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對于幼兒的成長問題,家長方面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與教師之間及時交流,最大程度避免幼兒形成難以糾正的壞習慣。最后,家長方面對于幼兒的學前教育加大重視程度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教師的學生非常多,若在特殊情況下,教師方面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在交流過程中,家長方面應提高交流效率,并適當地進行換位思考,增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盡可能地互相理解,面對有明顯分歧的部分,一定要對該部分進行充分交流[1]。
在家園共育模式中,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和關鍵,而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家長與幼兒,完成教育活動,家長的參與必不可少,這也是促使家園共育模式能夠起到真正作用的必要途徑。基于此,幼兒園應適當升級與幼兒家長的交流方式,傳統的家長會已不適合當前教育階段的發展,傳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幼兒本身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幼兒的成長情況不盡相同,需針對性制定教育方案,才能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正常成長。高效、優質的交流平臺能夠提高原有的交流質量,在這個平臺中,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指出幼兒在園內的具體表現,以及相關的問題,使家長能夠直接明確該幼兒的問題,教師方面除了在拋出問題以外,還需對該問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以供參考。除此之外,在家長方面也需要做些基礎工作,需向教師提供幼兒在家中的具體表現,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兩個方面共同解決問題,要比單方面解決效果要好很多。在提出相關建議后,家長需結合此類建議以及參考意見適當改善自身在家庭中的教育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后,再與教師進行交流、反饋,觀察這種方式起到的效果。
同時,幼兒園方面還可以定期舉辦學前教育相關的座談會,定期邀請相關的教育專家,為家長的教育方法提供更多的參考意見。在座談會方式的展開過程中,能夠促使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更加的密切,在交談過程中,教師也會收到更多關于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各類信息,教師可對此類信息進行記錄,為后續制定幼兒個性化教育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能夠為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關鍵幫助。在幼兒德育教育方面,教師與家長之間也可在平臺中充分展開交流,例如,在幼兒園的活動過程中,幼兒之間因為食物而產生了摩擦,對此類情況教師應做好提前量,并積極傾聽家長的聲音,同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2]。
只有確保家長方面盡可能全面掌握教育方式相關的知識,才能夠促使家園共育中的家庭部分起到相應的教育效果,以促使家園共育模式能夠進一步完善,并起到充分的幫助作用。在家長方面掌握充足的教育知識后,也不會在家庭中面對幼兒教育問題而產生焦慮,家長的心態也會有所轉變。在家長了解到家庭教育對幼兒產生的重要作用后,為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的科學性,教師應及時根據家長的教育進度進行及時溝通和交流,并為家長提供相應的參考意見,結合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和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案。
與此同時,幼兒園方面可通過適當的方式成立家長委員會,針對性提高家長對幼兒教育問題的關心度,還有,家長方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優勢,將教育優勢進行適當轉化,不同的家長在教育優勢方面的特征是有很大區別的,家長應掌握轉化優勢資源的關鍵點,并將其應用到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使幼兒感受到生活與學習之間密切聯系,并在家長的科學引導下,養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在養成良好家教后,此時的幼兒一定具備更為系統的學習能力,不論在基礎知識的學習方面,還在園內活動的參與方面,都能夠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保障幼兒的情緒能夠處于一個積極可調節的狀態,同時營造一個充滿積極向上氛圍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幼兒園作為幼兒學前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習環境,教師方面應對幼兒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真實反應和實際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以這種方式制定完善的針對幼兒的教育方案,并在各個細節中加強溝通,促使幼兒在園內生活期間產生問題的原因能夠被及時發現并逐步改善,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通過家園共育教育方式的開展,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關系一定要達到一個積極地頻率,全方位地為幼兒成長提供有力輔助。在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雙重作用下,能夠有效保障幼兒的成長狀態。并在家園共育的方式中,促使幼兒對于學習知識的熱情能夠進一步提高,集體活動的開展也能夠促使幼兒的身體機能可以被初步激活,并在團體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幼兒之間互相幫助,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3]。
在幼兒的上、下學期間,家長可以充分利用此段時間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家長可通過積極互動過程中充分了解到幼兒在園內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活動期間的具體表現。在家長接到幼兒后,便可根據具有表現價值的部分展開與幼兒之間的簡單溝通,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也會對幼兒園的概念重新進行塑造,并在家長的鼓勵下,加強了對教師的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幼兒普遍畏懼老師的心態。
還有,可適當建立家園溝通聯系板塊,通過此類板塊,家長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到整個幼兒園的具體工作方向,同時,在板塊也會每日更新園內衛生情況,以及餐飲情況。幼兒園方面,應對此模塊的基礎功能予以進一步完善,可適當增設幼兒心理健康以及科學的育兒方式和理念等,使家長在了解幼兒情況的過程中也能積攢到更多的教育經驗,以便在后續的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由于此類欄目、板塊是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橋梁,整個版面教師可利用幼兒們的手工制品,或通過手繪方式對此進行簡單裝飾,也為家長營造一個充滿童趣的幼兒園環境。
如果定期開展的親子活動作為一種必要課程時,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家長的參與度,適當開展親子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例如部分家長由于工作性質不能每天都與幼兒進行交流,長時間如此,必然會造成幼兒自信心下降,并進一步阻礙了幼兒的訴說欲,情緒不容易得到釋放,若缺乏適當引導則會生成嚴重的心理問題。而親子活動的定期展開,則為缺少家長陪伴的幼兒提供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交流機會,家長也能通過活動時間陪伴幼兒,為其后續的身心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家長方面也能夠感受到缺少陪伴的教育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這類活動可結合我國傳統節日進行,例如中秋團圓節日,結合節日背景科學設置活動環節,在活動中進行引導式教育,促使幼兒、家長、幼兒園三個方面共同成長。在實現家園共育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幼兒的具體表現予以高度重視,并根據真實的表現發掘更為適合的個性化教育方案[4]。
結論:總的來看,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對于幼兒的教育和成長能夠起到非常明顯且關鍵的促進作用,基于此,人們逐步對這種教育方式加大了關注力度。學前教育相關人員應圍繞家園共育理念開展更多的、能夠促進與家長、幼兒之間互動聯系的各類活動模式,提高家長在家庭中的教育水平,也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