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丹
(中共錦屏縣委黨校,貴州 黔東南州 556700)
近年來,我國基層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基層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為成功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等提供了堅實支撐。“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新征程上,我國基層治理既面臨難得機遇,也要應對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加成熟的治理體系、更加高超的治理能力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我國基層治理不斷展現新面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基層社會基礎。
構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能夠解決基層治理問題的體制機制,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我們既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又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形成社會治理合力,不斷創新和完善我國基層治理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只有一字之差,體現的卻是治理理念、治理體系等的深刻轉變。在治理理念上,體現了黨領導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在治理方式上,從單向管理轉向多方良性互動。黨的十九大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通過一系列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適應社會治理新形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總結基層治理經驗基礎上,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使社會治理體系要素更完備、結構更合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作出具體部署。可以看出,伴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等方面發展變化,基層治理體系與時俱進創新和完善,不斷回應社會變化對基層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不斷解決新問題,基層社會的共識和力量不斷凝聚,維護了基層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將黨的領導貫穿于城鄉社區治理全過程各領域,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城鄉社區全面貫徹落實。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用黨內基層民主帶動基層群眾自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區文化和精神塑造。加強城鄉社區黨風廉政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城鄉社區延伸,切實解決居民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要提高居民群眾議事協商能力,尊重居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謀劃創新路徑向居民群眾問計,落實創新舉措靠居民群眾參與,衡量創新成效由居民群眾評判。有效增加城鄉社區服務供給,健全城鄉社區服務機構,編制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指導目錄,優化社區服務資源配置,創新社區服務供給方式,切實推動服務上水平、居民得實惠。改善社區人居環境,完善城鄉社區基礎設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轉型下的城鄉社區面臨的社會問題五花八門,傳統的以人治為主的治理方式根本無法應對這些挑戰,也難以維系社會穩定。只有法治所具有的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等精神內核,才能勝任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的要求。為此,要強化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把依法治理、專項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改革,建立懲惡揚善長效機制,破解城鄉社區治理難題。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教育培訓,提高其依法辦事、執行政策和服務居民能力。首先,要確立憲法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社會治理、依法治國是在憲法基礎上展開的復雜性活動,人人都要遵守憲法,充分維護憲法的原則和精神,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其次,要建立起一個以憲法秩序為核心的精細嚴謹的法律制度體系。要加快基層治理立法進程,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從法律源頭上解決好城鄉社區治理的法律設計問題,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同時,還要解決各項法律制度的執行問題,確保每一項制度的要求都能真正落實到位。最后,要凈化或再造城鄉社區治理的法治環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培養社會的自組織治理能力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內容。“自”意味著行為的自發性、自主性、自律性和自序性,“組織”是指系統中所包含的各種行為、過程之間的相互競爭與協同,使系統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和自主變革能力,使社會演化呈現出目的性和有序性。首先,政府要轉變職能,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性、服務型政府轉變,加大“放管服”的改革,為社會的自我治理提供良好的發展契機和環境條件。其次,實現黨委、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黨委和政府作為社會治理中理所當然的核心主體,既要積極培育社會組織,促進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的健康發育、理性成長,又要及時有效地把社會組織和公眾吸納融入社會治理中來。切實發揮黨管一切及政府的核心作用,同時積極發揮企業、社會、公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提升黨委、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下的社會自組織治理能力。再次,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切實發揮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強大服務作用。社區社會組織能夠為社區治理和服務提供支撐和多樣化、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彌補政府缺位帶來的公共服務不足問題。要建立健全居務監督委員會,推進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弘揚公序良俗,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彌補政府治理的缺位。最后,要努力促進公民意識和自治精神的培育和養成,建立暢通有序的民意溝通、訴求表達、心理干預、權益保障機制,使社區群眾的問題能得到及時反映、矛盾能得到及時化解、權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社會精細化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義,十八屆五中全會專門提出了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要求。城鄉社區是由形態各異的街巷、村落、庭院構成,新時代城鄉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千差萬別,需要滿足的訴求也形形色色,因此治理的方式、機制不能千篇一律,需要精細化和精準化治理。所謂精準化治理,就是要按照社會公眾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向其提供最需要滿足的、最適當的公共資源或公共服務,以解決其燃眉之急,讓公眾擁有真切、實在的獲得感。城鄉社區治理精細化,包括對城鄉社區社情的精確性把握,對城鄉社區公眾需求的精細化識別,對城鄉社區各類社會組織作用的差異化發揮,對城鄉社區治理技術的精準化使用,對城鄉社區治理機制的精確設計,對城鄉社區治理工作者專業能力的精準使用,對城鄉社區治理效果的精準評價等等。因此,新時代下的城鄉社區治理要改變粗放式治理模式,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問題意識,注重治理細節,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從民眾碰到的小事、身邊事做起,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把精細化、專業化、差異化貫穿于社區治理全過程。推動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基礎條件、人文特色等實際,優化城鄉社區治理的發展策略和推進機制,高度重視基層政府與基層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同互動,實現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有機結合、共性與個性共存的城鄉社區治理模式。
健全就業機制對于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和諧社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正所謂“授之有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社區居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技能培訓,凡是有參與培訓意愿的居民享有一定的就業補貼。另一方面應該實現社會勞動力的公平競爭,并建立覆蓋全體社區的社會保障制度。
為了更好服務社區居民,需要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有37 所高校開辦了社會工作專業,這說明我國正在加大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步伐。但專業化畢竟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目前社區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正規社會工作人才一時難以到位的情境下,加強普及性的在職培訓是迅速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在培訓過程中,我們應著重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我們還應該對他們進行專業理論的培訓。只有通過不斷地積累,我國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才會逐漸提高。
隨著社區服務的快速發展,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的制度環境,出臺相關社區政策,對社區發展提出有力的法律依據,并進行有效的監督。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各級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政策細則,以保障上級政策的有效實施,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使居民所需的各項社區服務項目能夠正常運行。并約束參與社區服務的各類組織尤其是商業組織的不規范行為,構建社區服務有序發展的法律環境。
總結: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部門黨組(黨委)要強化組織保障,完善工作機制,統籌資源使用,分類精準施策,確保落地見效。廣大城鄉社區組織和社區工作者更要奮發有為,躬身實踐,把城鄉社區治理這項利國惠民的基礎工程不斷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應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