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宜漢
(武漢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旅游物流是從傳統的旅游業、物流業延伸出來的一個新興領域,目前學術界對其定義的理解尚無定論,總的來說,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對旅游物流的概念進行把握。狹義層面的“旅游物流”指伴隨旅游過程而產生的旅游商品和旅游消耗品的流動,這一概念是基于旅游過程中有形商品流動的管理而提出的,比較直觀,也有利于實際工作的開展。廣義層面的“旅游物流”既包括旅游活動中有形的物品流動,也包括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物流管理思想對旅游業的規劃設計、運營管理、資源調度、垃圾處理等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支持與協調活動。
在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物流運作中產生了海的量貨物流轉、車輛追蹤等物流數據,旅游活動涉及的食、宿、行、游、購、娛各個方面也產生了海量的消費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分析和預測,為行業主管部門、各類旅游物流企業和廣大游客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個性化的旅游和物流服務,并提供定制金融、精準營銷等各類相關服務,以不斷提升旅游物流服務體驗和管理效率,使得研究旅游物流這一領域極具社會、經濟價值。
特色小鎮自2014 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提出后,2016 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力推,計劃到2020 年,培育1000 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截止2018 年2 月,全國兩批特色小鎮試點403 個,加上各地方創建的省級特色小鎮,數量超過2000 個。
特色小鎮遍地開花的同時,過度房地產化、債務風險過高、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生態保護不到位等問題逐漸凸顯,2018 年9 月國家發改委啟動退出機制,決定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市縣通過國有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建設的風險小鎮。
在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認真領會國家鄉村振興大戰略的深刻內涵,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堅持特色產業、旅游產業高度融合,凸顯數字化經濟優勢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產城鄉一體化、智慧化功能聚集區建設,不遺余力提煉和凸顯小鎮的特有風格、風貌、風尚與風情,是當前特色小鎮建設走出困境的基本思路。
旅游物流特色小鎮,以物流產業為依托,強調高端要素和優質產業的集聚,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物流產業集聚、創新和升級。旅游物流特色小鎮不僅提供物流相關服務,同時提供物流特色工業旅游服務,并通過建筑、廣場、雕塑、標識等元素體現商貿文化,整合周邊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文化旅游開發。
在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旅游、物流的數字化、智慧化、智能化建設推進速度很快,可以為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建設注入強大的經濟動力,為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的效益增長、效率提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的形態多變,比如可以通過整合具有當地特色或競爭優勢的產品的種植、養殖、生產資源,形成特色專業市場,拓展相關服務,打磨物流特色工業旅游資源,整合周邊文旅資源,建設原產地型旅游物流特色小鎮,也可以通過整合某一類型產品運銷的商戶,擴大規模,形成該類產品的集散市場,提供流通加工、商務、現代服務等配套服務,打磨物流特色工業旅游資源,整合周邊文旅資源,建設集散地型旅游物流特色小鎮。
在當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逐漸逐漸成為社會運行、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底層基礎,天然的有利于實現傳統產業數字化和智慧化轉型升級的目標。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革提升傳統動能,提高產業供給效率和質量,實現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是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建設和發展的大趨勢。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持續應用不斷推進傳統研發、設計等上游領域的開放、共享、創新力度,不斷推進傳統商貿、物流、旅游、會展等存在較大利潤空間的下游領域的科學運營管理,來逐步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品種類,實現功能升級、流程升級、產品升級。
“互聯網+”時代,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生活空間得到了巨大的延伸,既包括線下的現實空間也包括了線上的虛擬網絡空間,這大大拓寬了特色小鎮的空間發展方向。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將小鎮的產業、資源、區位、文化等各個部分整合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型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生態系統的信息技術治理,這種信息技術治理涉及從能源傳輸系統到交通管制系統,從統一開放的政府工作數據平臺和精準高效的公共交通物流服務平臺到智慧園區景區等在內的智慧文旅應用,其中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是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的建設核心。這種信息技術治理對于促進物流、文旅產業新空間發揮經濟效益有較大的積極作用。以鄉村土地利用模式為例,傳統家庭耕作模式面臨青年勞動力流失的較大壓力,效益效率低下,棄耕拋荒現象較為嚴重。通過建立農業服務平臺,可以讓農業經營模式與管理模式多樣化、智能化,掌握經濟性農作物生長的動態信息,為農作物的生產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可以通過建立土地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村集體將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進行統一集中管理。通過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重組小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布局,實現小鎮空間方面的均衡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美麗宜居、生態空間健康可持續,改變現階段村民主體地位缺失、鄉土文化衰敗等現象,催生社會管理的新形態,有利于促進物流、文旅產業新空間發揮經濟效益。
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建設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背景下,圍繞鄉村振興、旅游扶貧等焦點,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小鎮現有區位條件和信息化基礎,融合先進的智慧物流和智慧文旅產業運營模式,建立廣泛覆蓋和深度互聯的旅游物流產業信息網絡,對小鎮的環境、資源、設施等方面全面感知,構建開放、協同、共享的運營管理信息平臺,對產業信息進行智能處理。通過產業融合,功能融合,為小鎮提供從旅游物流產業區位優勢分析、產業布局規劃、產業鏈構建、多主體仿真決策到小鎮旅游物流產業智能預報與運營管控的系統化鏈式建設,也為政府干預和管理旅游物流特色小鎮提供智能決策依據,為旅游、物流企業和居民提供智能信息資源、資本運營空間以及開放式消費選擇。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建設旅游物流特色小鎮,應當立足全局,強化頂層設計,既要克服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管理頑疾,統籌協調,建立政府、社會、居民多主體參與和良性互動的旅游物流特色小鎮運營模式,又要全方位、全過程的融入智慧文旅、智能物流元素,物流園區具備工業旅游接待能力,基礎設施附著文化內涵,使之全面貫通制度機制供給、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要素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管等各個環節,營造開放公平、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旅游環境與生活環境,促進智慧特色小鎮的持續發展。
旅游物流特色小鎮是特色產業、智能物流、智慧文旅深度融合,居民生活區、物流園區、旅游景區、配套商業服務區高度集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結合的創新創業平臺、產業社區。“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既要大膽探索產業融合發展,又要細心做好制度、流程、環節的管理優化,還要注意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穩妥有效推進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智慧城市、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全面打造規劃、設計、管理、營銷、文創、服務等功能模塊,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智慧平臺,開發諸如生態圈、商業圈、服務圈、旅游圈等多類功能平臺,建立一套完善的智慧應用平臺體系。例如積極引入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以特色小鎮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為基礎構建特色小鎮智慧旅游管理平臺,實現各部門專題數據的統一化、規范化管理,實現與小鎮空間數據的精準對接,并提供友好的人機實時交互功能。一方面,游客可利用小鎮電子導游圖、圖文音視頻、遙感影像圖、360 度環視等多重方式生成特色小鎮電子地圖,全面了解特色小鎮發展概況、各旅游景點、旅游設施情況等;另一方面,管理者可利用該平臺實時監測游客流量、交通情況、停車位、游客游覽軌跡、售余票數量、環境污染指數、天氣條件等,并利用物聯網全面整合旅游業務數據、交通運輸數據、資源環境數據、監控數據、輿情數據等,通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精準預測,為管理者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旅游物流特色小鎮,以交通物流設施和信息技術為經絡,以新興產業融合為骨肉,以文化旅游為內核,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智慧融合,為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建設旅游物流特色小鎮,實現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科學規劃和智慧運營,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旅游等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促進特色小鎮產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
在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要立足全局,統籌協調,強化頂層設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效率又要安全;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要資源整合,不要過度開發,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全方位、全過程地把工作做細做實,全面覆蓋,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數據賦能,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美麗、生態空間健康可持續的旅游物流特色小鎮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