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安徽睿賢生態園林建設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在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城市建設部門在進行城市交通設施規劃時對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工程,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不但可以滿足市民的日常通行需求,也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助力。
從實際的工程角度進行審視,市政道路橋梁工程表現出以下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第一,市政道路橋梁的建設具有非常明確地時效性要求。首先,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不但承載著重要的滿足城市居民日常通行需求的功能,而且也是城市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程。只有在道路橋梁建設完成之后,才能有效開展城市界面擴張相關建設工程任務。因此要盡快完成一系列重大城市功能區的建設,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必須要先行。其次,由于市政道路橋梁工程通常由國家撥款,為了確保相關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規范性符合國家相關部門的資金管理要求,道路橋梁工程必須確保在既定計劃周期內完成,避免對相關單位的正常工作業務帶來不必要的影響。
第二,市政道路橋梁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施工面積,極易對周邊建筑或交通通行造成影響。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涉及多種重型施工機械設備的協調配合,也需要數量龐大的建筑原材料運輸與制作,因此在實際的工程開展中對施工空間的要求極高,通常市政管理相關單位都會采用合理的手段對建設地點進行封閉式管理,降低因大型基礎設施工程施工作業為行人帶來的人身安全風險。為了降低路段封閉對正常通行或其他建設項目帶來的影響,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必須要在確保建設質量的前提下提前完工,充分發揮對城市交通的疏導作用。
第三,城市內部土地的地下環境較為復雜。對于城市而言,其建設和發展經歷了的時間,城市內部土地下分布著極為復雜的通信、用電、用水管線。二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往往涉及大量的路基開挖工程,極易對相關系統造成影響。特別是隨著地鐵在越來越多城市的開工建設,如何在保障地鐵隧道結構強度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開展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現階段非常棘手的工程問題。因此在實際的市政道路橋梁建設工程施工開始前,應組織勘測人員和相關供水供電通信單位開展詳細的地質勘測,盡量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對居民日常生活基本保障需求帶來的影響。
地基沉降是建筑工程中最為常見的病害表征之一。受不同建筑現場土質和水文情況的影響,較為松軟或結構強度不高、含水量高的土壤在長時間的重載服役條件下極易發生自然沉降,導致市政道路橋梁主體結構受力不均勻,從而引發道路塌陷或橋梁斷裂等嚴重的質量安全風險問題。隨著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技術不斷進步,施工人員針對這一突出的工程質量隱患做出了眾多有力的嘗試。首先是有針對性的就道路橋梁地基進行更為深入的加固工程建設。在部分道路橋梁工程建設開始前,由于前期勘測人員開展詳細的地質勘測工作,對土質情況的了解不夠深入,在進行施工流程的設計中沒有針對市政道路橋梁的地基進行結構強化施工,導致實際的地基建設難以滿足公路橋梁預期的通行需求,較易出現不均勻沉降等質量問題。其次是道路橋梁工程完工后,周邊后續施工工程的施工作業不規范。特別是對于橋梁工程而言,如果在橋梁工程支柱周邊開展深基坑作業,將勢必降低橋梁工程支柱附近的地基結構強度,導致橋梁工程的整體穩定性降低,誘使不均勻沉降現象的發生。
路面裂縫作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另外一種常見的病害,也會對道路橋梁的實際運行帶來嚴重的后果。首先路面開裂將破壞道路面基層的疏水性,會因雨水或積水的滲入導致道路橋梁路面深基層結構流失,導致鋼筋混凝土銹蝕、路基空鼓等多種嚴重影響車輛行駛安全的質量問題。其次,路面裂縫將嚴重破壞病害路段的道路路基抗拉性,在長期重載服役狀態下道路橋梁病害面積將不斷增大,對下層路基造成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對于城市快速路而言,路基抗拉性和抗水性的降低帶來的路基破損或結構沉降等現象將會對高速行駛的車輛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亟需妥善處理。
路面裂縫的產生原因較為多樣,大體可以分為內在結構變化和外在受力因素兩種。在實際的道路橋梁工程建設中,施工人員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完成預應力空心板的制作。由于公路橋梁工程所處的環境溫度變化范圍較大,熱脹冷縮現象將明顯的改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體積,從而導致路面結構出現裂縫。同時,由于自然降水在道路橋梁的分布范圍不均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鋼筋混凝土的含水率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不同部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積,進而誘發路面裂縫現象。此外,由于道路橋梁路面基材的自然老化效應,也會出現一定的質量安全問題。導致路面裂縫的外部原因較為單一,多因長期車輛碾壓導致的路面結構變化導致的。
自然沉降和路面裂縫現象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帶來的影響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會導致公路橋梁工程主體結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路基結構變化過程中讓道路橋梁工程路基中的鋼筋結構暴露在空氣和水分之中,加速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銹蝕,對相關工程的結構強度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增加了市政道路工程發生嚴重質量安全事故的風險。
要有效應對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問題,首先要從地質勘測進行源頭性把控。在實際的勘測中,施工單位應組織經驗豐富,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背景的施工人員隊伍開展勘測作業,重點考察預建設地點的土壤土質、地下水文和市政管線的分布狀況。對于土質過于松軟的建設地段,施工人員可以有針對性的優化地基結構尺寸,對更大面積的土壤基質進行結構強化。若檢測結果顯示土壤含水量超出市政道路橋梁的建設要求,施工人員可在地基強化工程的建設基礎上,對周邊土壤進行塑料覆膜隔離處理,確保地基所處范圍的土壤含水量能夠滿足實際的承重需求,進一步提升地基結構的支撐力。對于難以進行適應性改造的問題土壤,施工人員可借助大型挖掘器械將原土挖出并移植客土,在對客土進行平整夯實作業后再進行后續地基強化施工作業,保障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建設質量,降低因地基穩定性不足導致的地基不均勻沉降現象,有效的延長市政道路橋梁的服役周期。
為了將市政道路橋梁路面裂縫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路面養護人員應針對車流量大、路況復雜的路段加大路況巡視力度。在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市政道路管理單位可以在交通監控設備中加入路面質量檢測等自動化系統,實現對異常路況的自動化巡查和報警,提升路面巡視的效果和效率。對于不同面積的路面裂縫,施工人員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手段進行優化處理。當路面裂縫小于2mm 時,路面養護單位首先應對裂縫及周邊路面進行及時的清理,掃除浮灰沙塵等物質,隨后在路面裂縫周邊涂抹水泥層,確保水泥層將所有裂縫區域的完整覆蓋。在水泥強化層涂抹完成之后,要使用瀝青進行裂縫的補齊作業。在這項施工作業中,應保障瀝青層與周邊健康路面高度一致、銜接平整,保障修補后的小縫隙具有較好的實際通行效果。對于較大的路面裂縫或路面基層脫落區域,施工人員應充分結合實際結構強度需求和材料的環保效應,選擇水泥、環氧樹脂或橡膠等原材料進行混合并對縫隙進行填充修補。需要注意的是,若路面裂縫位置已經出現了裸露的鋼筋結構,應首先對裸露鋼筋涂刷防腐蝕材料,并嚴格依照公路建設的實際工序分層分次完成路基的修復工作,保障各層路基結構的強度符合實際通行需求。
鋼筋銹蝕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市政道路橋梁結構損壞現象,路面養護人員在工作開展中應針對病害區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進行強化,并采用結構強度和成分屬性相近的未銹蝕鋼筋對裸露金屬部分焊接加固,并妥善涂刷防銹蝕涂料。在整體路面修復過程中應逐層加裝防水層,進一步提升對水分的隔離效應。
結束語: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建設對優化城市道路交通效率、促進城市區域間經濟交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的特征入手,詳細介紹了常見病害的形成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病害施工處理技術,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