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路
(淮安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休養所,江蘇 淮安 223001)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隨著我國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無疑使其成長和教育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在人生最關鍵的中小學階段,我們要有足夠的敏銳性和針對性確保這一階段他們的教育得到的足夠重視、理解和引導。
自古以來,一個民族若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團結成為一個整體。毛澤東在1939 年10 月4 日為中共中央主辦的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創刊而寫的發刊詞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都離不開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堅持集體主義觀念,使革命的力量不斷加強并且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分散,最終實現空前勝利。通過走訪中小學部分教師和家長發現,現如今中小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都表現出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不良傾向,很少會愿意顧及他人的感受,集體主義意識淡薄,老一輩革命家的團結向上、無私奉獻光輝傳統已經漸行漸遠。我們應該對中小學生進行一定的理論灌輸,用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來教育、影響青少年,將集體主義觀念內化成他們的自身素質。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品德,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等,無一不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體現。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今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從小就生長在溫室里,在長輩的無限疼愛甚至是溺愛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貪圖享樂、好吃懶做的現象比比皆是。他們大多數不懂得生活的甘苦,沒有經受人生的磨難,更體會不到“居安思?!?、“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等這些警世名言背后的深刻含義??v觀歷史長河,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為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強自立的,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塑造他們認真學習、熱愛生活、勤儉節約的品德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項工作也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未成年人興,則中國共產黨興;未成年人強,則我們的人民共和國強;未成年人有希望,則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有希望。把中小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祖國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務艱巨。革命傳統教育可使中小學生了解民族和國家的苦難史奮斗史,了解共產黨的發展史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史,引導他們堅定地“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現階段,隨著升學壓力的逐年提升,中學學生課業負擔相對較重,學校和家庭普遍關注于知識的積累和成績的提升,道德的教育也僅僅只是浮于形式。為更好地弘揚革命傳統,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鑄魂,在建黨100 周年之際,教育部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下文簡稱《指南》),對中小學課程教材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進行系統設計,引導學生繼承弘揚革命傳統。而這一核心工程主要通過革命傳統教育實現和落實。
軍休干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英勇作戰,努力工作,對革命戰爭勝利和軍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是黨和軍隊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黨的發展歷程上鐫刻著軍休干部的歷史功勛,凝結著他們為黨的事業承前啟后、薪火相傳做出的巨大貢獻。軍休干部作為一個特殊的黨員群體,積極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僅直接關系到其晚年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影響到黨和軍隊在人民群眾中的聲譽威望。
軍休干部長期受黨的教育和部隊的培養,他們有的還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等,在戰場上他們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為新中國的成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和平年代,他們一心在部隊服役,發揚聽黨指揮,能打勝戰、作風優良強軍目標,他們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社會穩定和社會和諧做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卓越功勛。回到地方后,雖然脫下軍裝,脫不下軍人的榮耀,但軍休干部們始終保留著部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保留著對黨的深厚感情,保留著報效祖國奉獻人民的赤子之心。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離黨,有永不褪色的信仰,永葆初心的擔當。他們政治過硬,思想堅定,是習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軍休干部作為中高級領導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在戰爭年代經歷過拋頭顱、撒熱血的艱苦考驗,普遍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優良的傳統作風,長期工作生活又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獨特的政治、業務、技術優勢。長期的部隊生活又促使他們保留了強烈的學習意識和參政意識。他們安置到地方后,仍然心系社會經濟改革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對國內外形勢非常關注,對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堅決予以抵制。此外,由于軍休干部特殊的人生經歷,他們在地方普遍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加上離退休以后身體狀況良好、時間充裕,他們渴望通過紅色宣講、專題黨課、社區公益等活動再次實現自身價值,渴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鼓舞未成年人樹立遠大的志向。
軍休干部曾與黨和國家一同經歷了戰火紛飛與社會動蕩的艱難歲月,在激越高昂的軍旅生活中,煉就了鋼鐵般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與陽剛的氣概。雖然已經退役,但是多年以軍人作為職業,軍人的職業道德,精神傳統已經深深刻印在軍休干部的心里。從部隊退休回到地方后,精力和體力還比較充沛,他們不甘心在家安享晚年、閑度時日或者陪伴子女,含飴弄孫,而是心系人民,想趁著自己身體硬朗,充分發揮余熱,利用自己的行政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特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回報社會,開展公益社會活動。他們在祖國的大災大難面前,自愿捐款捐物開展扶貧幫困、愛心助學活動,他們的所作所為一方面讓社會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同時也展示了自我價值。
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的實質,是通過學習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奮斗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人民軍隊成長史,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使其成人之后積極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中。軍休干部開展的革命傳統教育具有時代特征和極強的生命力,是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常教常新。
軍休干部是革命年代里沖鋒在前的戰士,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今年是建黨100 周年,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軍休干部這一寶貴的政治資源,用好紅色資源。軍休所可以依托軍休干部政治優勢,邀請有宣講意愿的軍休老黨員組建了“軍休干部宣講團”,開展“軍休干部講黨史”系列主題活動,送黨史宣講進學校,開展質樸、生動的黨史教育課,通過老兵講述親歷戰爭的紅色故事,展現中國共產黨苦難中奮起鑄就的百年輝煌歷程,深刻傳遞出愛黨愛國情懷的正能量,為建黨百年黨史宣傳貢獻軍休特有的精神力量。
目前,軍休干部參與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的形勢多為授課,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受常態化疫情防控影響,授課可以采取講座、網絡直播等多種方式開展,采取“現場講座+網絡直播”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受眾面。結合重要節日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紀念日,組織學生赴軍休所參觀游覽,以此來融化、滲透軍休干部革命傳統教育內容。還可以嘗試在部隊的訓練場上,軍休干部現場宣講,軍旅故事娓娓道來,使中小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思想碰撞和心靈共鳴中明白,先輩英烈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和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正是他們學習的榜樣。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當代的中小學生由于成長環境不同,想法和觀念也自然有所區別。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不僅要將革命事跡同新的歷史時期結合起來,還要不斷創新傳統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與時俱進,為革命傳統教育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軍休干部都有自身成長的經歷,他們的經歷如果匯編成冊就是一本活教材。為充分調動中小學生對于革命傳統的積極性,可根據軍休干部實際經歷開展具體活動。如:軍休干部曾參與過解放戰爭的,可以重點宣講新中國的成立來之不易;曾參與過抗美援朝的,可以重點宣講保家衛國的時代意義。中小學生通過自我參與、自我教育來體會革命傳統,從而增進思想感情,升華思想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