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牙體牙髓病是多種牙齒疾病的總稱,包括齲齒、牙髓炎等病型,癥狀為牙周潰爛和牙齒出血等,甚至會導致斷牙和牙洞等情況,嚴重影響牙齒美觀度。臨床多通過根管治療方法清除病變組織,以MRCT 最為常用,但其治療周期較長,不良反應較多[1]。為此,臨床建議采取DRCT 療法,其可降低治療痛感,一次性完成填充和永久性封閉等操作,更利于咀嚼功能恢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3 例牙體牙髓病患者,分析不同根管治療方法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03 例牙體牙髓病患者,根據隨機法分為A組(52 例)和B組(51 例)。A組中男女比為31∶21;年齡22~59 歲,平均年齡(36.25±7.59)歲;疾病類型:急性牙髓炎16 例,齲齒22 例,慢性牙髓炎14 例。B組中男女比為32∶19;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36.18±7.28)歲;疾病類型:急性牙髓炎17 例,齲齒23 例,慢性牙髓炎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技術診斷為牙體牙髓病;符合根管治療指征;年齡>20 歲;對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溝通和認知障礙;合并肝腎功能異常;曾接受牙科手術;合并病原菌感染;合并惡性腫瘤。
1.3 方法 兩組均予以X 線檢查,評估病變位置和范圍,觀察牙根管的粗細以及走向,并預備牙體,除髓以及反復沖洗牙根管。B組予以MRCT 治療,根管銼的型號為10 號/15 號,定位根管后檢測其長度,而后使棉料浸泡在甲醛甲酚溶液中,進行暫時性的封閉管口處理,每周復診2 次。醫生根據根管的具體填充條件決定根管填充治療時機。A組予以DRCT 治療,根管銼的型號同B組,定位根管后使用根管長度檢測儀評價患牙根管的具體長度,而后干燥根管,經氧化鋅丁香油碘仿糊等物質充填根管,并經測壓法予以適度加固。術后拍X 線片,評價根管填充的完整度和充盈度,若不理想則再次手術進行修正。兩組術后均接受阿莫西林治療,以抗感染,若牙痛劇烈,則口服止痛片。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咀嚼功能指標(咀嚼效率、咬合力、牙齦指數、出血指數)、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咀嚼功能評估:①咀嚼效率采取稱質量法;②咬合力采取咬合力測定儀進行測試;③牙齦指數和出血指數使用相關檢測儀和試劑盒,根據說明書執行檢測操作。記錄咬合不適、牙齒痛、面部腫脹、牙齦腫痛等不良反應。療效判定標準:顯著療效:牙齒外形滿意,咀嚼功能正常,經X 線檢查可見牙周間隙輕微增厚或正常,根尖病變基本消失,根管填充物距離根尖0.5~2.0 mm;初見療效:牙痛癥狀緩解,咀嚼功能較佳,偶爾有不適感,X 線檢查可見病變范圍縮小且根尖稀疏區面積縮小;未見療效:咬合不適且有痛感,咀嚼功能一般或加重,需要口服藥物,X 線檢查可見稀疏區無改善或增大[2]。總有效率=顯著療效率+初見療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A組的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B組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指標對比 A組的咀嚼效率(92.15±8.62)%、咬合力(138.59±16.77)Ibs 均 大于B組 的(78.59±8.43)%、(117.36±16.47)Ibs,牙 齦指數(0.35±0.06)、出血指數(0.42±0.06)均低于B組的(0.70±0.09)、(0.76±0.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B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7%,低于B組的19.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牙體牙髓病主要為炎癥性疾病,表現為黑牙、牙齒痛與牙洞等癥狀,且病程延長,患牙的咀嚼功能會部分或完全喪失,增加治療難度。其傳統治療方法為填充牙洞或是拔牙,填充牙洞可能會使牙體封閉不嚴,降低咀嚼功能,而且復發率極高。拔牙會損傷周邊組織,使牙齒出血,導致感染[3],且會影響咀嚼功能和美觀度,療效不佳。因此,需要尋求新型治療方法。現階段,根管治療是其首選療法,其原理為:借助機械或化學法將患牙根管內部的感染物質清除,再填充根管,封閉牙冠,以治愈牙根尖病變。MRCT 的治療周期長,不穩定因素多,可能會在治療期間出現多種并發癥,且多次治療需要反復封藥,可能會損傷牙根尖周,導致牙齒損傷,也會增加治療痛苦度,整體療效不佳。DRCT 能夠徹底消毒根管,抽髓處理后可直接預備根管和填充根管,所有操作一次性完成,能夠保證管口的有效封閉性,防止外界環境接觸根管,所以無二次感染等并發癥[4]。DRCT 的治療優勢:①手術過程可一次性完成,無需多次上藥,對于根尖周組織的刺激性小;②可一次性清除根管內壞死組織,立即進行封管操作,防止感染源進入根管內,所以感染風險低;③無需反復評價根管走向和具體長度,可以連續性實施治療方案。但需要注意如下事項:①預備根冠時需要同時去除側支根管內部殘留的牙髓組織,消毒和清洗操作要徹底[5];②預備根管時盡量減少機械因素對根尖孔造成刺激,防止膿性或是細菌分泌物進入根尖孔,以保證根管填充效果;③根管填充需飽滿,一次性填充到位,防止出現急性疼痛等癥狀,保證遠期療效[6]。
本文結果顯示,A組的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B組的8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咀嚼效率(92.15±8.62)%、咬合力(138.59±16.77)Ibs均大于B組的(78.59±8.43)%、(117.36±16.47)Ibs,牙齦指數(0.35±0.06)、出血指數(0.42±0.06) 均低于B組的(0.70±0.09)、(0.76±0.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7%,低于B組的19.6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DRCT 可嚴格控制根管長度,術中對于根尖周組織不產生明顯刺激性,能夠加快病情康復,緩解術后痛感。其通過測壓法進行根管填充可以保證填充密度,恢復咀嚼功能,而且一次性操作可規避不良反應風險,保證安全性。
總之,DRCT 可以作為牙體牙髓病的首選治療法,其有效率高,患者的耐受度和認可度更高,實用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