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
近些年來,耐藥結核病的患病率不斷升高,尤其是XDR-TB 發病率日益增加,有著臨床治愈率較低以及死亡率較高等特點,屬于當前結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難點。利奈唑胺屬于惡唑烷酮類新型抗菌藥,其對較多革蘭陽性菌有著良好的抗菌活性,通常和其他抗菌藥不存在交叉耐藥情況,常被應用到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耐萬古霉素屎腸球菌導致的感染中,應用該藥期間,臨床發現其對結核分枝桿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XDR-TB 也有著較強抗菌活性[1]。201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利奈唑胺列入到耐藥結核病治療C組藥物中,但因該藥的價格較高,同時治療耐藥結核病時需要長程使用,當前大規模應用研究仍然較少。為此,現對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XDR-TB 患者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者利奈唑胺輔助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XDR-TB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0∶14;年齡18~78 歲,平均年齡(44.78±13.25)歲;病程5~18 年,平均病程(12.75±3.46)年。觀察組男女比例22∶12;年齡20~75 歲,平均年齡(44.85±13.16)歲;病程6~16 年,平均病程(12.64±3.5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均和《WHO 耐藥結核病治療指南》[2]中有關XDR-TB 診斷標準相符,同時開展胸部CT 顯示是肺結核,行痰培養顯示結核分歧桿菌為陽性;②年齡≥18 歲;③能定期參加隨訪;④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中藥物存在過敏史者;②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③造血系統存在疾病者;④存在艾滋病或者惡性腫瘤等影響生存的疾病者;⑤存在精神類疾病者;⑥處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化療治療,應用大劑量異煙肼、卷曲霉素或者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或者莫西沙星等,結合不同患者用藥史與藥敏試驗結果采取個體化化療方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利奈唑胺(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注冊證號H20130609,規 格:600 mg×10片)輔助治療,口服,初始劑量為600 mg/次,2 次/d,連續應用6 個月,后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降低藥物劑量到600 mg/次,1 次/d。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異常情況出現,當發生血小板異?;蛘吣δ芪蓙y等狀況時,應酌情降低用藥劑量到300 mg/d,口服直到停藥,用藥療程≥10 個月,對6 個月后兩組療效開展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1.3.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3,4]分別在治療6 個月后對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觀察兩組空洞閉合、病灶吸收、癥狀改善、痰結核菌培養陰性以及抗酸涂片陰性率。①陰性標準[5]:持續>60 d 痰結核菌培養陰性、痰抗酸涂片呈陰性,同時不會轉變成陽性。②空洞閉合、病灶吸收均采用影像學檢查顯示。
1.3.2 不良反應 主要包含尿蛋白強陽性、末梢神經炎、凝血指標異常、血液系統有關不良反應以及胃腸道癥狀等。
1.3.3 生活質量 分別在治療前后選擇生活質量量表(SF-36)對兩組生活質量展開評估,內容涉及到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以及生理功能共8 個維度與36 個條目,分數越高,即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空洞閉合率、病灶吸收率、癥狀改善率、痰結核菌培養陰性率、抗酸涂片陰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尿蛋白強陽性、末梢神經炎以及凝血指標異常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液系統不良反應、胃腸道癥狀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力、總體健康、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以及生理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以及生理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社會功能、活力以及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結核病是指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疾病,肺結核屬于結核病中一種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癥狀是呼吸系統功能異常。近些年來,XDR-TB 流行和傳播逐漸受到臨床高度關注,但當前有關該病有效的治療藥物仍較為欠缺,臨床治療依舊存在較高難度,給醫務人員和患者帶來了較大困擾。
對近年來有關文獻開展查閱發現,關于利奈唑胺對耐藥肺結核的治療研究較多,研究結果均證明利奈唑胺對于結核分枝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被應用到耐藥結核病的治療中,臨床效果較好。傅品祥等[6]對135 例耐藥結核病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化療設為對照組,一組于對照組前提下給予利奈唑胺設為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空洞閉合、病灶吸收、癥狀改善、痰結核菌培養陰性以及抗酸涂片陰性比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空洞閉合率、病灶吸收率、癥狀改善率、痰結核菌培養陰性率、抗酸涂片陰性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傅品祥等研究中結果一致,說明利奈唑胺輔助治療XDR-TB 效果更佳,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病灶吸收和空洞閉合,加快其痰菌轉陰??紤]原因可能是利奈唑胺是惡唑烷酮類的抗生素,能和結核分支桿菌糖體50S 亞基23S 核糖體RNA 中位點結合,避免生成功能性的70S 始動復合物,有效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且該藥最低抑菌濃度對于敏感菌株和耐藥菌株有著相當的抗菌活性,不管是處在靜止期或者快速增殖期均有著良好抗菌效果[7]。當前有關利奈唑胺應用劑量仍無統一標準。楊克西等[8]分別給耐藥結核病患者應用300 mg、600 mg 和1200 mg 利奈唑胺,發現三種劑量的臨床療效相當。本次研究初始的口服劑量為600 mg,后對患者的耐受反應進行觀察,降低到300 mg/d,最終起到了良好效果。
經臨床研究發現[9],XDR-TB 患者口服利奈唑胺后,伴隨療程延長會產生各類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的出現幾率為61.48%,多數需停止用藥。本次研究發現,血液系統不良反應在用藥后2~4 周較為多見,使得患者產生胃腸道反應等其他不良反應,降低日用藥量到300 mg,不良反應顯著減少,同時不會影響患者療效,未造成嚴重后果。季樂財等[9]發現,不良反應出現時間存在一定差異,程度多輕微,經對癥處理后能緩解。作者認為用藥前需協助患者完善有關檢查,同時整個用藥期間對其有關指標改變加強觀察,做好預防工作,以最大程度減少不良反應出現,確保其療效。
綜上所述,予以XDR-TB 患者利奈唑胺輔助治療能改善其臨床癥狀,加快肺部病灶吸收與空洞閉合,促進痰菌轉陰,提升生活質量,但長時間使用可產生不良反應,加強觀察和開展對癥處理不會引發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