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璇 張亞楠 王 英 羅浩虹 陳仲巍
1.廈門醫學院教務處,福建廈門 361023;2.廈門醫學院藥學系,福建廈門 361023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正呈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位列全球第一。廈門生物醫藥產業被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生物醫藥千億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尤其區域生物醫藥的發展對生物醫藥新工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挑戰。
生物醫藥產業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產業鏈關鍵環節專業人才需求迫切,同時也是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參與者。在生物醫藥專業教育中,由于與產業發展對接不夠緊密,實踐內容不夠前沿,與生產過程脫節,造成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缺乏[1-3]。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經常局限于實習就業方面的簡單合作[4-6]。如何讓學校和企業、教育和產業打破體制障礙、領域門檻、屬性差別,結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是當前需要探索和實踐的課題[7-9]。
廈門醫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基于產出導向[10-12]的面向地方生物醫藥千億產業鏈新工科人才培養途徑,深化綜合改革,實現高素質應用型新工科人才培養[13-15]。
基于培養能夠深入基層、勝任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生物醫藥專業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產出導向的理念,我校構建了“產學研技創”多元協同的生物制藥“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即產業密接軌、學習勤自主、科研早啟動、技能多訓練、創新廣培育。通過思考及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三問”,即問內外資源創條件,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生態;問技術發展改內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創新工程教育方式與手段,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知識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16-18]。
2.1.1 校企共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充分整合高校、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建立培養目標協同、教師隊伍協同、資源共享協同和管理機制協同的深度融合機制。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合理制訂適應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組建1 支20 余人的行企業外聘教師隊伍,構建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課程體系,開設多門校企合作課程。
2.1.2 校企共建實踐育人基地 在整合學校、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各種資源的基礎上,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共同組建生物醫藥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該基地由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學校創新創業項目培育平臺、工程實踐創新中心等構成。依托生物醫藥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推進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見圖1。

圖1 生物醫藥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構成示意圖
2.1.3 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形成兩條課程鏈 經過深入調研和探索,我們發現,廈門生物醫藥產業有兩條主要的技術路線。其一是基因蛋白質藥物生產技術路線,主要通過構建工程菌、微生物發酵、產物分離純化等工藝流程進行疫苗、干擾素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其二是診斷試劑研發與應用技術路線。因此,我們針對地方產業特點,打造了兩條課程鏈,精準對接企業的崗位需求。見圖2。

圖2 地方生物醫藥產業核心技術路線與對應專業課程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產業發展動態,開設生物醫藥企業家面對面課程,每學期邀請3~4 名企業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穩定專業思想,激發專業熱情。此外,校企合作開發科研方法、體外診斷生物活性原料的研發與應用、分子診斷學、生物制藥設備、藥品生產安全與質量管理等課程,為學生提供直面行業企業的機會,并進一步與企業研發生產所需核心技術接軌。
2.1.4 將畢業論文做在生產一線 在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環節,我們對學生進行精準摸排,鼓勵就業意愿強烈的學生赴企業完成畢業實習。2017 級36%的學生赴生物醫藥企業進行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將畢業論文做在生產一線,這既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也為學生高質量就業助力。
2.2.1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 我校以超星平臺為主體,積極進行教學資源建設,推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的教學改革。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學習資源、引領深入思考并進行合理有效考核,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提升了學習效果。
2.2.2 推廣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在實驗課環節,我們有6 門專業核心課開發了33 項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獲得了7 項軟件著作權。我們與生物醫藥企業合作開發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將生物醫藥研發及生產一線難以充分進行實操的項目,通過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形式展現,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得到充分訓練,實現與產業需求的快速對接[19-22]。
2.2.3 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我們將通過虛擬仿真實驗自學節省下的實驗學時,用在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上[23-25]。在實驗項目設計上,嘗試打破原有的固定實驗流程及參數,要求每組學生獨立進行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及相關討論,以此訓練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專業92%含實驗課程,45.3%的實驗學時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均遠高于國標要求,體現了著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路。
設置本科生班導師,組織專業教師團隊、合作的科研院所、生物醫藥企業導師形成班導師團隊。依托本科生班導師制,引導學生加入各專業教師課題組,形成不同年級科研梯隊,參與“早科研”,推進研究性學習,投身科學研究和專業實踐。
2.4.1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生物制藥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必修實踐環節占比31.5%,高于國標,專業課的理實比為1∶0.82,契合了注重專業實踐技能的應用型生物制藥本科人才培養理念。實踐教學包含3 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學習、掌握規范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主,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力。第二階段以提高專業實驗技能為主,實驗項目的選擇上更注重實驗內容的崗位技能性。第三階段以強化專業綜合實踐能力為主,培養科研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2.4.2 通過集中實踐環節深化技能 集中實踐環節自第五學期至第八學期,安排如下:見習-綜合實訓-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根據產業需求、扣緊前沿、層層遞進、步步夯實為原則,篩選確定實驗內容,逐漸從基礎實驗向專業實驗,從認知實驗向應用實驗、從單一型實驗向綜合型實驗過渡,讓學生接受全面、系統、扎實的實驗技能訓練,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2.5.1 以校-院-企協同“班導師”制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 根據專業研究方向和學生的專業興趣,積極醞釀難度適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課題。借助生物醫藥協同創新育人基地孵化優質項目,在導師的引導下逐步開展科研訓練,貫穿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進行項目深入研究。依托“大創”項目開展“早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及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初步培育和遴選創新創業項目。
2.5.2 分層次多平臺協同育人 分層次多平臺協同育人,既培養一批具備創新創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新工科人才,又選育一小部分優秀創業項目。在學校層面通過工學結合、項目驅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科研訓練、見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方式為學生打下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基礎,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創業素質的人才;在行業企業層面,通過參與工藝改進及實習實踐,在生產一線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通過工程實踐創新中心的歷練,使大學生逐漸成長為成熟的創業者,使創新創業項目在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開花結果,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見圖3。

圖3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
面向地方生物醫藥千億產業鏈,堅持產教融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發展道路,與政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充分對接、深度融合,基于產出導向,著力構建以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產學研技創”多元協同的生物制藥“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質量優異、特色鮮明、學生滿意、產業歡迎的生物制藥專業,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呈現積極成效。
校企合作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在原有的合作基礎上,拓寬校企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內涵,利用現有的廈門生物醫藥港及相關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通過行業企業提供研發和孵化平臺、中試平臺和規模化生產平臺等方式,構建校企合作新形式。
近兩年來,學生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國家級銅獎1 項、福建省金獎1 項、銅獎1 項,主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 項,省級8 項,校級12 項,項目總經費41 萬元,參與人數占本專業在校生的42.9%。這些成績的取得也體現了我們堅持產教融合的思路,以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成效。
我校針對地方生物醫藥千億產業鏈以診斷試劑和基因蛋白藥物研發生產為主要技術路線的特點,以崗位勝任力和創新精神為需求的導向,以“新工科”人才培養為根本性任務,基于產出導向的思路構建“產學研技創”多元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崗位勝任力、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的培養。該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逐步選育出部分具備創業激情、創業能力的學生,可行性的創業方案,孵化成熟一小部分創業項目,另一方面以點帶面,拉動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對生物醫藥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