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本調研目的在于了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程度、生態文明行為以及生態文明觀培育方式建議等。抽樣了江蘇省高職院、獨立學院、普通公辦本科等4所高校開展了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現狀調查研究,收到問卷1342份,運用SPASS軟件分析表明,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普遍較高,但是生態文明知識薄弱;生態文明知識獲取方式集中在自主行為,學校人才培養中必修課程或組織主題教育活動占比較少;生態文明行為主觀為之占比較高,客觀環境或設施條件不夠。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培育;生態文明意識;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3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將生態文明列入“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將“美麗中國”作為執政理念首次納入五年規劃。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人,需要全體人民攜手共建,大學生是高校重點培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因此,對高校學生開展大學生文明觀培育現狀調研,并分析其中影響因素,對于優化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機制和路徑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1 調研目的、對象和方法
此次調研目的是了解現階段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強度、生態文明知識的廣度、生態文明情感的深度、生態文明行為的力度,為分析影響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成效因素,提出優化機制和路徑鋪墊基礎。此次調研主要選取了江蘇省高職院校、獨立學院、普通公辦本科、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各1所,主要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訪談方法。本次發放調查問卷共1342份,有效填寫問卷1342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占比49.4%,女生占比50.6%。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現狀調查研究問卷共計15題,內容涉及大學生的基本特征、生態文明意識與知識、生態文明情感與行為、生態文明觀培育載體和建議等方面內容。問卷題目通俗易懂,從校園的學習、生活入手,基本能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成效的現狀。此外,課題團隊還通過實地走訪、云采訪等方式與學校部分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開展了訪談。
2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和訪談交流的情況,分析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2.1 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強度分析
問卷中設計了“您是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并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選擇“非常關注,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占比47.24%,選擇“比較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占比30.92%,選擇“偶爾關注,人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占比19.6%,選擇“基本不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太遠了。”占比2.24%;綜合分析,選擇關注的占比97.76%,不關注的占比2.24%;數據表明絕大部分大學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并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比較強。
2.2 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廣度分析
針對知識廣度,問卷中設計了生態文明建設最具有標識性的問題,即“您知道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嗎”。答案有三個選項,選擇“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占比66.47%,選擇“每年的3月22日,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占比17.96%,選擇“不知道,沒有關注過”占比15.57%,雖然選項二有一定的迷惑性,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但是數據也反映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掌握不過硬。關于“您平時獲取知識的方式是?”為多選題,選項“微信、微博、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占比88.6%;“通過參加學校環保社團、環保活動等”占比59.61%;“學校開設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課程”占比48.73%;“學校開設的其他課程會講授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占比43.14%;選擇其他的占比20.04%;大學以來經常參加學校或者社團組織環保活動占比45.16%,選擇沒有參加占比31.74%;“您所在的大學開設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嗎”,選擇“有,自己已經選修了相關課程”占比43.67%,選擇“有開設,自己沒選”占比29.43%,選擇沒有開設類似課程占比26.9%。
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涉獵廣度還不夠,獲取知識的方式主要依靠非正式教育,規范性不足,大多數依靠新聞媒體,學校組織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活動不多,開設生態文明知識課程偏少,第一、二課堂教育效果不顯著。
2.3 大學生生態文明情感深度分析
問卷中設計了“您是否在意宿舍樓道或其他公共區域的垃圾?”,55.81%的同學選擇了“很在意,自己不會亂扔,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33.31%的同學選擇了“比較在意,自己不會扔,但是看到垃圾也不會撿”;9.54%的同學選擇了“有一點在意,看著不舒服,但是也不會主動撿起來”;1.34%的同學選擇了“不在意,覺得無所謂,自己也會扔”。
關于“您在學校會主動實施垃圾分類嗎?”,選擇“不會,學校目前還沒有垃圾分類設施,只有一類垃圾桶”占比31.74%;選擇“學校有垃圾分類設施,但是氛圍不夠濃厚,沒有這個習慣”占比37.18%;選擇“偶爾會分類回收,但是嫌麻煩,堅持不下來”占比16.84%;選擇“沒有這個意識,沒有將垃圾分類投放過”占比3.65%;選擇其他占比10.58%。
以上數據表明50以上%的學生還是在意周圍環境,學生會主動保護周圍環境,這表明大學生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情感,但是客觀垃圾分類設施不夠健全,保護環境的氛圍還不夠濃厚。
2.4 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力度分析
這部分共設計了4道題目,其中1題是多選題。關于“您平時都有哪些節約用水的習慣?”是多選題,85.32%的學生選擇了洗漱過程中不會一直開著水龍頭;60.21%的學生選擇將洗衣服的水用來沖廁所;48.44%的學生選擇用洗過臉的水洗腳;64.23%的學生選擇洗澡時不會一直開著淋浴花灑;47.54%的學生選擇“用過一次的水不會直接倒掉,會用來洗抹布或者沖廁所等”。
“關于您平時在食堂進餐每餐會倒掉飯菜嗎?”59.91%的學生選擇“基本沒有,吃多少打多少”;34.05%的學生選擇“很少,糧食來之不易”;4.17%的學生選擇“大概二分之一”;1.86%的學生選擇一般以上。選擇“一般情況下不會,特殊情況會帶自己的飯盒”“不會,減少一次性飯盒、筷子帶來的環境污染”占比40.31%;選擇“會,就用食堂的一次性飯盒、塑料袋打包”占比36.36%;選擇“直接喊外賣”占比2.76%。
關于“您平日里的消費習慣是?”選擇“根據經濟實力,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占比52.76%;選擇“很理性,不會重復購買,以免增添生活垃圾”占比17.36%;選擇“喜歡就買,不管是否需要?”占比16.99%、“緊跟時代潮流,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變換消費需求”、占比3.5%,“只要條件允許,會隨意購買”占比7%。
依據以上數據分析,大學生的消費文明行為力度還不強,人人愛護環境,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風尚還尚未形成。
3 高校生態文明觀培育訪談分析
課題組通過實地走訪、云訪談的形式對調研大學的學工處、團委教師、專業任課教師代表開展了座談交流,總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目前沒有開設專業的生態文明建設課程,基本是依靠思政課或者在專業課中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的層面,課程培育效果還沒有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觀念的培養在短時間內比較難以評判。
二是校園生態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大多以學生社團自發組織開展的形式進行,比較隨意和零散,活動的組織宣傳力度不足,活動的質量與覆蓋面不高,以致參與活動的同學也大多是因為興趣自發性的參與,參與的同學在活動中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
三是校園環境文化還不夠濃厚。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校園建設的宣傳不夠,在校園里,幾乎很少看到關于這方面的宣傳標語;垃圾分類是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人人可為、人人有責、自覺自治的行為。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觀念可以說深入人心,但是在校園中看到的垃圾桶基本還是傳統模式兩類:一是大號圓筒垃圾桶,不分類;二是兩類分類垃圾桶,僅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校園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不完善很大程度中上影響了大學生垃圾分類的行為。目前垃圾分類還沒有在校園中形成中一種風尚。
四是教師本身的觀念和生態文明知識素養需要進一步加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學高為師”指的是教師必須知識面廣,有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身正為范”指的是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可供參照的道德標準。通過訪談了解到教師“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觀念是有的,但是如何將生態文明知識傳導給學生,使學生不斷增強“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意識,并扎扎實實地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換句話說,教師本身的生態文明素養還不夠,將課堂主渠道發揮的作用還不夠。
4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現狀調研總結
一是從教育主體高校教師主動作為的角度分析,教師本身的意識還不夠強烈,生態文明知識素養還不夠過硬,無論是在第一課堂主渠道、還是第二課堂主平臺中主動作為的強度不夠,分析主要原因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規范動作必須要做,以致學校中課程設置不夠、校園文化氛圍營造不夠、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足、校園環保設施配備不足。客觀上影響了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觀的培育,進而影響到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情感、行為的強度。
二是從受教育主體大學生客觀行為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本身具有比較強烈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具有比較濃厚的生態文明情感,但是通過問卷調研數據分析,生態文明知識不夠熟悉,生態文明行為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怪現象。觀念上認為行為會影響效果,不該這么做,但是行為上無視,我行我素或者“破窗效應”的從眾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比如學校有路、有草坪,但是走草坪離宿舍稍微近些,有一個學生抄近路踏草坪通過,接著就有兩個三個踏草坪,逐漸了,綠油油的草坪就被踩出一條路來。盡管老師、宿管阿姨開展思想教育勸導,但是效果不是很大。這就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成效還不扎實。
綜上,經調研江蘇省4所不同類型高校大學生,反映出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比較強、生態文明知識儲備不足、生態文明情感比較濃厚、生態文明行為力度不夠,分析主要因素是缺乏制度支撐,需要制定“要我做”的規章制度,規范行為,逐漸地把規范當習慣,變成“我要做”。基礎調研工作為后續分析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現狀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符合實際的建議策略提供了基本的客觀依據,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刁龍.生態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難與系統性重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9-12.
[2]朱洪強.關于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分析——以北京8所行業高校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1,(12):150-153.
[3]盛欣.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分析—基于湖南省高校的調查與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0,(09):38-40.
[4]王然,孫梣嫻,成金華,等.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對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05):22-27.
[5]李景蕻,董平華,陳中惠,等.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查[J].大學教育,2019,(9):104-10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