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藝博
摘要:現如今,國內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漸擴大,各大院校需要適應市場變化,構建新的教育培養模式。為解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問題,學校需要以開設專業的現狀為切入點,運用計算機大數據,探索人才培育方向。本文根據大數據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影響內容,提出優化培養模型的舉措,包括設置立體化的資源庫及開啟一課雙師模式等。
關鍵詞:計算機大數據;技能型人才;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TP39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30-0202-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大數據是立足于現代信息科技,實現的龐大且繁雜數據集合,借此推進的教育革新,應用云平臺達到掌握動態學情及教育效果的目的,促使各項資源都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互聯網科技的成熟及應用普及,增加了教育平臺的總量,隨之產生諸多教學模式,對國內教育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1 計算機大數據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在計算機大數據的逐步成長中,對于人才培養的影響力愈發突出。一方面,促進各類院校加快信息化構建。大數據以及移動終端的發展、人工智能等多項現代科技的誕生與實踐,教育事業為跟上現代發展的步伐,各大院校紛紛在計算機軟硬件方面的增加投入與應用,為推進建設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打好基礎。另外,已經有部分院校實現智能化的建設程度。另一方面,有效推進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基于大數據背景,海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蜂擁而至,對于原本的教育模式及學習方式等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行混合式培養模式,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同時,大量的教育平臺與數據庫等逐漸增多,提高了資源的共享程度,擴大了學習空間,為培養技能型的人才創造了條件。
計算機大數據為各類院校帶來正面的教育模式調整,但同時也有部分問題需要改善。例如,數字化資源較為零散,在龐大的網絡資源出現后,和原本的教育資源存在各自獨立的情況。又如,教育資源的使用程度有限,實踐中可能因為對計算機大數據缺少認知,較多的教育院校建立資源庫后,未能明確構建的根本意圖,造成利用率不理想。
在培養技能型人才中,充分運用大數據,比較符合當代市場的運轉方向。通過合理運用大數據,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剖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并提升自學的水平,優化此類人才教育的質量。基于大數據,展開一系列的教育模式調整,并主動對接前沿的科技產業,致力于培養出高素養的人才,并將此歸納到教育革新的主要項目。
2 基于計算機大數據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方向探索
2.1 構建立體化資源庫
在移動網絡及計算機大數據持續成熟優化的進程中,利用大數據采集數據及資源是未來整體的發展方向。各類院校推進教育革新是提升技能型人才綜合教育的有力支撐。設立多方向覆蓋的資源服務平臺,應當是改善教育模式的基礎,更是教育培養和專業構建的基石,并為數字化教育予以穩定全面的教育平臺。各類教育院校機構需圍繞學習,構建開放度高、覆蓋面廣以及多層次立體化的資源庫,對此需做到以下四點:首先,采取工學結合的方式,調整課程體系。多層次資源庫應滿足教育活動的特點,融合各類院校的教育方向,并將各專業從業領域及市場需要定為教育總體動力,圍繞培養技能型人才,依托于市場主體的資源,結合行業標準及崗位需要,把校園教育和行業生產活動有效對接,繼而調整課程設置及教育的標準。其次,需保證資源庫內容全覆蓋。運用計算機大數據,建立系統化的完整在線教育資料,涉及數字化教案、題目庫、實例庫以及微課等,幫助開展線上線下的聯合教學。再次,形成立體化資源庫。利用系統設計,增加教育內容的總體容量,保障技術的先進性,以適應差異化學生對應的學習需要[1]。最后,持續性補充并更新教育資源。借助計算機大數據,對于教育資源庫采取動態的檢測,結合對受教育者學習曲線的規律探究,確保教育資源和市場需要保持同步的更新速度,并不斷完善現有的教育資源,深化資源的全面共建共享,以提升數字化資源的應用效果。
2.2 嘗試一課雙師模式
各教育院校需深化校企合作的進程,打造一課雙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職業化的雙師協調教育隊伍,梳理并發揮出學校任職教師與市場主體派遣導師的實際優勢,以保障培養團隊的全面性。兩方面的教育人員中,任職教師需完成常規考試的理論內容教育,而企業派遣的導師需完成實操項目的教育,繼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水平,建立課堂教育和認證培訓的有效結合方式,推動認證教育的有效進行,由此提升教育的質量。
構建創意性的課證融合體系,把認證教育均深入到常規教育中,各院校利用和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豐富培訓課程的形式,同時也針對學校任職教師展開專業化的培訓,以增強教師的技能教育能力。此外,需鼓勵學生考取與專業有關的資格證書,若學生可以獲得從業資格認證或有關的技能證書,需利用學分或期末成績加分、相應課程免修等方式,對學生加以激勵。而各類職業課程應建立課程結合的培養模式,保障所有學生均能獲得相關證書,并持有學習的余力,繼續考取更高級別的證書。借此,為技能型人才的今后發展乃是創業就業能力,都能起到幫助作用。
2.3 推行個性化的模式
個性化的培養模式是基于受教育者學習期間產生的龐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梳理出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波動規律,由此展開學情分析,結合其實際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行為反饋信息,分析其的學習方式和今后的發展方向,由此給每位學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資源和學情反饋資料,為其制定更適宜的學習方案,促進其的全方位發展。個性化培養為現代化教育的主流方向,需適應當代技能型人才教育的需要,推進個性化教學中,各大院校應當調整教學觀及思維模式,進一步加深學生的主體化程度,調整學習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挑選數字化資源期間,可以基于個人的興趣及需要,獲得更加適合自身的課程。
在教學期間,需利用計算機大數據,構建學情數據庫,并不間斷地進行數據分析,針對每位學生的學情加以預測。而教師借此能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提高培養的靈活度[2]。從而有利于實現:首先是開展分層教學,利用采集學習行為及評估數據,具體設計在線微課學習總量及一段時間內的頻率、各科作業的上交情況、階段性測試成績等,利用數據分析,教師能隨時掌握學情,以逐漸摸索出學習規律,結合其實際需要與偏好等,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其次,優化教育內容,借助實時的信息分析與挖掘,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傾向的學習方式等,由此改變教學方案,以補充教育的內容,給學生帶來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再次,有利于正確調整教學方式,在分析學情的同時,教師也能使用大數據分析,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得出課堂教育的成效,健全教育方式及技巧,維護個性化培養的建設需要;最后,有助于優化考評機制,以往的單一考試形式,會對學生的技能水平考察有較大的片面性,而運用大數據分析,可擴大對受教育者的考評范圍,可綜合運用混合式的分析模式,實現多角度考評分析,以加強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構建學情數據可以為教師創建深入了解學情的機會,同時,師生也能對自身的情況有更準確了解,繼而自覺改變教育及學習形式,調整下一階段的整體發展方案。總體而言,利用計算機大數據,可以推動個性化教育與學習,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及水平,幫助每位學生順應大數據趨勢,擁有更為全面的技能優勢,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2.4 增強思政教育滲透
在社會經濟總體推進發展中,市場需求的變化初始各大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有更高的追求。在當代的信息科技產業中,各行業崗位的任職條件變化,使得對各畢業生的綜合素養與專業技能有新的標準。在如今的社會形勢中,需要每位畢業生具備職業技能與理論知識,同時還注重人才的職業素養。而為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可以有更好發展,增強思政教育是必要的,全面推進理想信念及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實現將此類教育深度滲透到所有專業課程中。在推進專業教育期間,學校需強調對受教育者知識面的擴展,盡可能提高其對專業內容的理解水平以及邏輯性、處理實踐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可以更高效地吸收新的知識內容,繼而達到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完美契合。圍繞大數據的有效應用,為學校今后的課程設置賦予新的角度。
基于計算機大數據,推進職業課程設置,落實思政教育革新。一方面,需將思政內容和職業知識進行充分結合。課程設計人員需融合學校具體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及方向,借助大數據,全面深度梳理有關職業教育中的經典案例,由此再度發掘隱藏的思政教育資源。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方面,專業課的教師應和思政教師有效交流,以在專業課程中提煉思政內容及元素。從而專業教師結合課程教育具體狀況,確定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內容的對接點。同時在教學期間,同步開展在線及線下的教育渠道,實現全面融合。另一方面,學校應增強專業課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認識度。在提升教師團隊質量期間,需強調對其職業能力及思想觀念上的調整,改變教師只強調專業課程的理念,適當融入思政方面的培育內容,同樣開展多為維度的教育方式,盡可能強化對教師政治素養與職業道德的養成,繼而增強其創新教育的水平,確實把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培養中。通過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融入思政資源,能從側面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真度,自覺開展學習活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技能教育有極大的幫助作用[3]。
3 結束語
大數據使得原本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得以積極改變,擴大教育資源,增進教育手段,擴展學生接收新知的途徑,有助于優化教育效果,提升人才教育的質量。實踐教學中,保障專業知識理解效率的同時,深化技能教育,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新文,閆紹惠.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3):24-27.
[2] 黃朝波.大數據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以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26):28-31.
[3] 魏萌.大數據應用行業技能型人才需求及人才培養現狀探析[J].科技資訊,2020,18(17):18,20.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