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自發的游戲形式,而區域材料則是滿足幼兒探索學習的載體,為幼兒提供層次不同的區域材料以適應不同能力的幼兒操作,使幼兒在與材料的有效互動中激發創造的欲望和創造的愿望。因此,我們開展了基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在區域活動中通過投放、觀察、記錄、分析、思考投放適宜區域材料的實踐。
關鍵詞: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區域材料
【中圖分類號】G61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8-0057-02
【Abstract】Regional activities are childrens autonomous and spontaneous forms of play,and regional materials are the carriers that satisfy childrens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providing children with regional materials of different levels to adapt to childrens operations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so that children can stimulate in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materials The desire to create and the desire to create.Therefore,we have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placing,observing,recording,analyzing,and thinking about placing appropriate regional materials in regional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lass children.
【Keywords】small class children;age characteristics;regional materials
區域活動是孩子們自由自主與材料發生互動,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不斷獲得新經驗、新知識的過程。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我們老師在投放材料時材料是否受到幼兒喜歡,是否能滿足她們的游戲探索等與幼兒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區域活動開展的質量,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材料的投放。研究中我們對小班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觀察記錄。
游戲區域中各種材料的選擇人數,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活動中十種材料還是有比較明顯的使用差異的。像紙袋、木片、貝殼和海螺都呈現出較高的使用人數,其中木片、貝殼和海螺呈現一種增長的趨勢,而雞蛋托、樹葉等一些材料盡管我們投放的數量很多,但是幼兒探索了幾天后就不太感興趣了,他們的選擇呈現出一種波動,停滯和下降。從這張統計圖中也可以看出:幼兒對于他們認識的、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經驗的材料選擇的最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的,對那種大小不同、多變化的材料是最感興趣的,選擇那些大小適宜他們手部操作的材料,同時一些兼備工具作用的材料,像是紙袋、樹枝等 能夠成為他們活動中的支持,也是他們常會選擇的材料。
因此,材料投放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發展需要,基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們開展關于如何投放區域活動材料促進幼兒更適宜發展的初步探究。
1. 材料源于幼兒生活 關鍵詞:經驗
例如:結合《指南》中小班孩子目標“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者鞋襪。”我們就發動家長、孩子一起收集了孩子小時候的衣、褲、襪、鞋等她們小時候的物品,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剛開始孩子們拿著自己的小衣服、小襪子說一說、分一分,將相同的物品歸類擺放;接下來她們學習將歸類的物品,折一折、疊一疊,
孩子們通過在情境中練習技能拓展到生活中的自我服務。教師再適時地運用示范、圖示、兒歌等手段幫助孩子從中學習掌握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孩子們就在區域活動中學會了折疊衣褲、扣紐扣、拉拉鏈、襪子配對等等。材料來源于生活,既便于收集投放,同時也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方面發展的需要。
2. 材料滿足幼兒需要 關鍵詞:數量
3—4歲(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是平行游戲,他們的游戲行為容易受到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對同伴無意識的模仿游戲。我們通過區域觀察發現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她們的行動方式決定了她們對材料的需要,小班的孩子經驗相對缺乏,好模仿等原因她們在區域中往往會選擇和同伴相同的材料玩具游戲。我們在小班區域活動中常常看到孩子會選擇和身邊小伙伴一樣的材料模仿著游戲,因此,在小班投放材料我們一般都遵從品種少,數量多,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1)初始:品種少,數量多
小班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游戲初期她們通常都是拿著玩具材料進行擺弄,活動中更多的關注自己。所以,區域活動剛開始時我們在區域投放材料時相同的材料投放的量能滿足大多數孩子的需要,這樣她們在游戲中就都能得到滿足,避免出現因為材料引發的矛盾,而且孩子在與相同材料互動中會有不同的創造表現,便于在交流分享中互相學習,豐富游戲形式,通過這種在相互模仿、相互交流中與材料進行互動更好激發她們的興趣需要,促使孩子大膽地去嘗試探索,獲得更多的經驗,不斷地進行新發現。
(2)逐步:品種增加,數量減少
當幼兒區域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對當前材料比較熟悉,能大膽地與材料互動創造,對游戲表現更多的需求時,我們會根據觀察孩子在游戲中的行為進行梳理、反思,同時通過商討、交流、分享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孩子游戲中的想法及需求來對材料進行調整。這時,我們可能在投放材料時會逐步地豐富游戲中的材料品種,而適當的減少一些相同材料的數量,鼓勵孩子在自己原有經驗基礎上去大膽地選擇新材料或者是多種材料進行探究。如在同一主題區域《好玩的毛毛蟲》,孩子們可以根據材料毛球本身的形狀多個進行組合連接在一起變成一條彩色的毛毛蟲;也可以選擇輕泥通過自己巧手塑形捏出形態各異的毛毛蟲;更加可以把襪子塞進棉花做成一條毛毛蟲玩具……孩子們的選擇多了創造表現也是更加豐富了。
3. 材料具有基本雛形 關鍵詞:形態
小班區域材料投放時我們注重材料本身的可塑性,提供一些具有初步雛形的材料滿足孩子初始的操作探索。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對于材料本身,以及材料的使用經驗相對缺乏,孩子的創造想象是需要經驗的不斷累積,那么投放的材料具有基本的雛形也為孩子的創造想象提供了初步的依據。
(1)關注材料本身的形態
我們在小班區域材料投放時會考慮到材料本身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比較鮮明的特點,這樣孩子在選擇材料時會激發原有經驗,大膽地創造性的去探究,進而不斷的豐富獲得新的經驗。如在秋葉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樹葉有著各自的形狀、鮮艷的色彩、不同的大小,她們通過前期的調查比較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有了初步的認知。當各種各樣的秋葉投放到區域中時,孩子們都能主動選擇樹葉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美術區里她們用樹葉拼拼貼貼、涂涂畫畫,給小動物穿上樹葉服裝,大膽進行著創意制作;語言區里她們用樹葉制作成可愛的樹葉書簽;數學區里她們選擇樹葉開展排序、比大小游戲,隨處可得充滿變化的樹葉讓孩子們玩得樂此不疲;建構區里她們用樹葉鋪了一條彩色的樹葉路,小動物在這條路上唱歌、跳舞;益智區里她們對樹葉進行深層探索,觀察樹葉的葉脈,開展樹葉實驗……
孩子的創造想象是在操作的基礎上,只有孩子對材料感興趣,有經驗,她們才會有更多的想法去嘗試。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會投放一些初具雛形的材料,例如紙袋、木片、鵝卵石等,孩子們選擇后可以根據這些材料的原型在上面涂涂、粘粘,馬上就能看到材料的變化,老師再引導孩子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想法,在分享表達的過程中激發他們再次創造的愿望。
(2)巧用材料多元的組合
一種材料有一種材料的材質與特性,那么多種材料就會有更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元素。孩子有了一種材料互動探究經驗,那么他們會對更多的材料產生興趣,我們也抓住材料豐富多元的特性在活動中鼓勵孩子們選擇一種甚至是多種材料基于材料特點進行探索創造活動。
在秋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在遠足活動中一起收集了很多松果,在撿拾、清理、整理過程中孩子們對于松果的外形等各方面有了初步的經驗。當區域里新增了我們自己收集的松果時,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選擇松果,對松果怎么在區域中玩起來有了自己的探究。我們觀察到孩子們從剛開始的數數、排列、排序等活動中,有孩子把紐扣貼在松果上做眼睛,再用紙折一折變成一個小帽子,下面用瓶蓋讓松果站立起來,一個可愛的松果小人就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孩子們面前。通過一個孩子帶動更多的孩子開始嘗試多種材料多元組合的形式進行游戲活動,一下子打開了孩子們的思路。
4. 材料便于多次使用 關鍵詞:重復
小班的孩子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她們喜歡游戲,愿意動手去我們在區域里嘗試探索。孩子對材料的探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動態逐步深入的過程,她們會在反復多次的探索過程中逐漸積累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材料收集也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區域材料的收集和使用中我們也盡可能關注材料的反復可利用,就是投放到區域中的材料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它是可以反復使用的。同時小班孩子的學習還存在著模仿,當他們看到身邊的伙伴使用某種材料的時候他們也會想要去試著玩一玩,材料的投放不僅是有足夠的數量,如果材料是能反復多次使用就更適合了。
我們在小班區域材料投放時盡量選擇一些能反復操作、多次利用的材料,比如我們在區域中投放的橡皮泥等塑形材料就可以反復使用。橡皮泥顏色鮮艷,可塑性強,是孩子們喜歡的區域材料之一,她們對橡皮泥充滿了興趣,每天都有小朋友樂意去玩一玩,從剛開始的簡單塑形逐漸的顏色搭配、材料多元組合,小朋友在與橡皮泥的互動中不僅豐富了操作經驗,同時她們的操作習慣也在逐步養成,知道不同顏色不能混在一起,知道玩好后要放回原處,蓋好蓋子。還有我們投放的樹枝,孩子們可以擺一擺,擺出各種有趣的形狀;她們可以拼一拼,拼出豐富的圖案;她們可以排一排,排出長短粗細,簡單的樹枝在她們手里充滿著新奇的發現,而且樹枝的可反復使用更是滿足她們一次次的探索。區域材料可以重復地使用,一方面大大減少了材料的浪費,滿足了孩子與材料的互動,一方面孩子對材料更加熟悉,能激發他們更多創造想象。
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與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經驗是息息相關的,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經過一周期的觀察發現我們在小班幼兒區域材料投放時我們從孩子生活經驗入手,關注材料數量、本身的特性與孩子經驗、發展之間的對接,這樣進行區域材料的投放和調整,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的主動性更強了,與材料的互動也更加豐富,能大膽地去探索,勇敢地面對困難嘗試解決的方法,在這其中孩子也獲得更多有益經驗。
因此,投放適宜的材料是促進幼兒有效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條件,適宜的材料是指材料要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發展水平相適宜,能引發幼兒高效的活動、積極的發展。因此,我們在區域投放材料時要兼顧不同年齡幼兒發展水平進行,做到針對性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焦麗.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華夏教師,2019(27):5.
[2]陳麗麗.幼兒園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亞太教育,2019(9):177.
[3]李宏燕.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