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瑋 林森馨 陳發明 呂殿紅 陳飛 陳明望 李天宇 溫肖會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6
摘要:豬偽狂犬病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豬感染的一種急性動物傳染病。被感染豬多以發熱、奇癢和腦脊髓炎癥為主要臨床特征,其中仔豬神經癥狀較為明顯,病死率可達100%。近年來,隨著非洲豬瘟疫情蔓延,規模化生豬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逐步升級,但部分中小規模養殖場仍存在生物安全意識不強、免疫效果不佳以及引種檢疫不規范等因素,導致豬偽狂犬病持續保持較高的野毒感染率,給養豬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將對豬偽狂犬病的病原特點、流行情況及規模化養殖場豬偽狂犬病的凈化措施等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該病的有效防控和凈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偽狂犬病;流行;防控;凈化
1 偽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生物學特性
1.1 PRV的形態學和理化特點
PRV屬于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亞科,α-皰疹病毒屬,病毒粒子呈圓形,直徑約為150~180nm,最外層有囊膜包裹,囊膜表面有呈放射性狀緊密排列的纖突。PRV的基因組為線性DNA雙鏈結構,長度為150kbp,在低溫或潮濕環境下抵抗力較強,pH 6~8時可長期存活。在干燥或高溫環境下,特別是處于光照條件下易失活,對有機溶劑較為敏感。
1.2 PRV的基因組和編碼蛋白
PRV基因組由長區段、短區段、末端重復序列和內部重復序列組成。PRV含有70個基因片段,編碼約100種病毒蛋白,有11種(gB、gC、gD、gE、gG、gH、gI、gK、gL、gM和gN)偽狂犬病毒糖蛋白被成功破譯并被定位于對應的囊膜上,如圖1所示。PRV根據編碼糖蛋白是否是病毒復制所必需,分為必需糖蛋白和非必需糖蛋白。gE糖蛋白由US8基因編碼,其中位于第125位纈氨酸和第126位半胱氨酸對PRV的生物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PRV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與gI和gE糖蛋白密切相關,gI和gE糖蛋白通過形成異源二聚體復合物,存在于感染細胞膜和病毒包膜中,參與PRV對神經系統的侵襲及其傳播過程。
2 豬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特點
2.1 傳染源
豬是自然宿主,而其他動物,如牛、綿羊、狗、貓、山羊和兔,也可能受到感染。該病主要傳染源是隱性感染PRV的豬和體內帶毒的鼠。其中,被感染豬可表現為長期帶毒排毒,帶毒豬的口鼻分泌物、尿道和生殖道分泌物和乳汁中的病毒均可排出體外,且排毒時間可持續1年。
2.2 傳播途徑
PRV可通過動物呼吸道黏膜、消化道或損傷的皮膚等多種途徑傳播。其中,以直接接觸性傳播較為常見,由帶毒豬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易感豬,易感豬還可通過接觸到帶毒豬的排泄物感染豬偽狂犬病。此外,PRV可在空氣中傳播數公里,且在低溫潮濕的環境中,PRV的毒力更強。
帶毒妊娠母豬可經胎盤感染胎兒,造成新生仔豬發病,其窩發病率為100%,15日齡仔豬發病死亡率為100%。
由于受到帶毒豬的污染,養殖場內工作人員和場內器具常作為間接病毒攜帶載體,在場內進行病毒傳播。
2.3 季節性和流行性
豬偽狂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寒冷潮濕的春、冬季尤為多發,產仔旺季多發。根據其傳播特點,常呈現散發性和地方流行性。
3 豬偽狂犬病的臨床表現
3.1 新生仔豬感染PRV臨床癥狀
新生仔豬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可高達41℃,精神萎靡,并伴有嘔吐和腹瀉[2]。發病后第一天,神經癥狀比較明顯,表現為肌肉抽搐、震顫、麻痹繼而出現共濟失調,呈劈叉姿勢,四肢劃動,口吐白沫,最終因呼吸困難引起昏迷直至死亡,新生仔豬死亡率可達100%。
3.2 斷奶仔豬感染PRV臨床癥狀
感染PRV的斷奶仔豬通常表現為神經抽搐、嘔吐、腹瀉或頭頸歪斜,發病率通常為20%~40%,死亡率低于20%。如果受到胸膜肺炎放線菌和巴氏桿菌等細菌的繼發感染,通常會造成斷奶仔豬死亡。
3.3 母豬感染PRV臨床癥狀
妊娠母豬感染PRV后常發生流產、產木乃伊胎或產死胎。后備母豬感染PRV后通常也表現為神經癥狀、厭食、驚厥、視覺消失或眼部炎癥等癥狀。此外,后備母豬還表現為不發情、配不上種,反復配種多次均無法配上,而延誤配種期。
3.4 生長肥育感染PRV臨床癥狀
生長肥育豬感染PRV后臨床上表現為精神萎靡、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或廢絕、增重減慢,并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如呼吸減弱、打噴嚏或咳嗽。
4 豬偽狂犬病的診斷
4.1 病毒分離與電鏡鑒別
PRV分離鑒定是診斷豬偽狂犬病的黃金標準。可用鼻咽拭子、泄殖腔拭子或組織病料(如腦、心、肝、脾、肺、腎或扁桃體等器官)接種敏感細胞,在接種后72h內可觀察細胞生長情況,若無細胞病變,可繼續盲傳分離病毒,并進一步在電鏡下觀察其形態繼而判定病毒種類[3],但是因所用儀器設備價格昂貴,操作人員需要經過專業培訓、操作步驟復雜且難度大等缺點,因此在臨床中運用較少。
4.2 PCR檢測診斷
早在1989年,國外學者Belak S等就成功建立PRV的PCR檢測方法。通常采集動物的分泌物或組織病料進行PRV基因擴增(PCR技術),以此來判斷患病動物的感染情況。相比較于病毒分離鑒定,PCR技術具有快速、敏感性高、特異性好、費用較省和樣品通量大等特點。
4.3 血清學檢測診斷
血清學診斷是豬偽狂犬病診斷中最常見方法之一,包括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乳膠凝集試驗、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等。其中,微量血清中和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好,但由于技術條件要求高、試驗耗時長,常不被采用。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快速、簡便,故常選為實驗室血清學檢測的重要手段,適用于較大樣品量的檢測。乳膠凝集試驗因其操作簡單、耗時最短,如今也被應用在豬偽狂犬病的臨床診斷中[4]。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因具有較好的敏感性,且成本低、操作簡單、檢測下限低、快速等優點,臨床上常用于血液、唾液、尿液等樣品的檢測[5]。
5 國內外豬偽狂犬病凈化策略
5.1 法國關于豬偽狂犬病凈化策略
上世紀90年代,法國開始實施豬偽狂犬病凈化制度。首先,完備豬群檔案,限制豬群流動;其次,針對不同地區,采用不同凈化策略;最后,禁止使用疫苗。一旦發生感染,采取3種措施:①撲殺;②部分撲殺;③接種疫苗。經過近10年的嚴格執行凈化制度,基本上達到無豬偽狂犬病的標準。
5.2 美國豬偽狂犬病凈化策略
針對豬偽狂犬病,美國的凈化措施分五個階段實施:①制定豬偽狂犬病凈化方案;②進行大范圍的抗體普查,對陽性個體進行控制;③對感染豬偽狂犬病并確診的豬進行撲殺;④嚴密監控,做好檢測,嚴禁接種疫苗;⑤制定實施15年無豬偽狂犬病規劃,堅持做到陽性撲殺、禁用疫苗的長期階段。最終,美國在2003年正式宣布成功凈化豬偽狂犬病。
5.3 中國現階段豬偽狂犬病凈化策略
①加強免疫接種并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以控制種豬及仔豬的發病率;②對陽性感染豬進行撲殺并做好無害化處理,淘汰產有豬偽狂犬病仔豬的母豬;③建立無豬偽狂犬病毒感染的健康豬群并做到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④建立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和人員出入場管理制度;⑤嚴格種豬引種檢疫,做好隔離篩查工作。
6 豬偽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6.1 合理制定免疫接種程序
1) 豬偽狂犬疫苗種類 豬偽狂犬疫苗可以分為三類,即豬偽狂犬滅活疫苗、豬偽狂犬減毒活疫苗和豬偽狂犬基因缺失苗[6]。
豬偽狂犬滅活疫苗安全性較好,不但不會向外界環境排毒,并且注射該疫苗后,毒力幾乎不會返強,減少隱性感染的可能性;此外,滅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較好,能有效提高母豬的特異性抗體水平,使仔豬一出生便獲得較高的母源抗體,抵抗PRV的感染。但由于其免疫效力差、需要多次免疫、作用時間短和成本較高等因素,生產應用選擇性較低。
減毒活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免疫作用時間長等特點,但生物安全性較差,易出現毒力返強的現象,在豬偽狂犬野毒抗體檢測中常難于與野毒感染區分。
豬偽狂犬基因缺失疫苗同時具有免疫效力強、作用時間長和生物安全性強等優勢,并利用檢測標記蛋白抗體的方法,將疫苗免疫株與野毒感染株進行區分,此方法已在豬養殖業中被普遍推廣。
2) 仔豬的免疫接種程序 新生仔豬可考慮在出生后3日齡內采用滴鼻法或噴霧法注入基因缺失疫苗0.5頭份,在30日齡時采用肌注法免疫gE基因缺失疫苗1頭份,而后在70日齡時再進行肌肉注射gE基因缺失疫苗1頭份。
3) 母豬的免疫接種程序 后備母豬通常采用配種前接種基因缺失疫苗,繁殖母豬則采用跟胎免疫,安排在產前20~40d或在配種后75~95d進行基因缺失疫苗的免疫接種。針對疫情較為嚴重的養殖場,可接種基因缺失疫苗,每年免疫3~4次。
6.2 嚴格做好種豬引種檢疫
豬養殖場需建立嚴格的引種制度,爭取做到自繁自養。若必要引種,應堅持做好引種前的豬偽狂犬病各項病原學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的種豬方可引種[7];但對購買的種豬要實行2個月隔離養殖,在隔離期間無疫病發生方可與其他豬群混養。
6.3 強化飼養管理,定期淘汰陽性豬
豬養殖場應建立人員進出管理制度,封閉化管理養殖場。除場內工作人員外,嚴禁其他人隨意進出養殖區域。工作人員進入養殖廠區前需更換工作服并做好自身消毒工作。在飼養方面,應實行早期斷奶、全進全出的飼養方法。并定期進行防疫檢測,對檢測結果陽性豬和發病豬,要控制移動并將其早期隔離進行治療[8]。同時,對其他陰性豬群采用緊急免疫接種,并加強飼養管理,做好對易感動物的免疫保護。逐步在養殖場中實現用陰性種豬替代陽性個體,定期檢測淘汰野毒抗體陽性的種豬,為豬偽狂犬病的養殖場凈化打下基礎。
6.4 加強養殖場內消毒滅源工作
建立養殖場內消毒工作制度,對場內進行嚴格消毒。當檢測出陽性個體或發生疫病時,隔離或撲殺陽性豬,并加強對圈舍、食槽、飲水器和各個通道的消毒工作。針對病死豬,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其接觸過的器具進行消毒,切實做到消滅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9]。此外,由于鼠是豬偽狂犬病毒的主要攜帶者,豬易食用被鼠污染的飼料而患病,因而應當加強養殖場內的滅鼠工作。
參考文獻:
[1] Pomeranz Lisa E, Reynolds Ashley E, Hengartner Christoph J. Molecular biology of pseudorabies virus: impact on neurovirolog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 MMBR,2005,69(3):462-500.
[2] 江濤.豬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與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1(4):102-103.
[3] 彭金美,安同慶,趙鴻遠.豬偽狂犬病病毒新流行株的分離鑒定及抗原差異性分析[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3,35(1):l-4.
[4] 馬玉玲,陶軍,殷方芝.豬偽狂犬病野毒感染檢測的意義[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6):65.
[5] 牛穎穎.宿主蛋白GBP1在豬偽狂犬病病毒感染過程中的作用[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
[6] Xu Shaolan, Zhang Ganggang, Fang Bolong, et al.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Based on Polydopamine-Coated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Zearalenone in Maize[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11(34):31283-31290.
[7] 王榮湖,楊建斌.豬偽狂犬病的綜合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2009 (3):204-205.
[8] 李紀平,邵世義,朱海明,等.偽狂犬病高感染率豬群控制措施[J].當代畜牧,2005(12):18-19.
[9] 劉孝剛,于金玲,吳寶君.豬偽狂犬病的病理學診斷與防治[J].中國獸醫雜志,2006,42(3):22-23.
基金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項目(2019B020217002);中山市社會公益科技研究項目基金(2018B1012)。
作者簡介:溫肖會(1982— ),女,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動物傳染病研究工作,E-mail:wenxiaohui@gdaas.cn;李天宇(1986— ),碩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和凈化研究,E-mail:lipai513@163.com。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