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09
摘要:仔豬腹瀉是生豬養殖的一種常見病,大多是因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飼料營養缺失等因素引起。仔豬腹瀉易發于冬春寒冷月份,發病初期的癥狀主要是發熱、咳嗽等,中期癥狀主要是嘔吐、腹瀉,后期癥狀主要是脫水、甚至酸中毒等,導致仔豬死亡,嚴重影響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需要提升對仔豬腹瀉病的防治意識,明晰仔豬腹瀉的原因,積極探究出有效的治療預防辦法。本文將對仔豬腹瀉的原因和防治展開分析,旨在通過可行性防治措施來提升仔豬養殖水平。
關鍵詞:仔豬;腹瀉;原因分析;治療方式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生豬養殖的規模和數量越來越龐大,然而許多生豬養殖場或個體養殖戶經常發生仔豬腹瀉問題,這將不利于仔豬的健康成長,同時也給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因此,亟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降低仔豬的腹瀉發生率,要求養殖人員要明晰仔豬腹瀉的流行病學,在日常飼養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落實一系列防治手段,最大程度防止仔豬腹瀉的發生,確保養殖場的整體利益。
1 仔豬腹瀉的原因分析
1.1 仔豬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剛出生的仔豬本身缺乏保護性免疫機能,一般只能從初乳中獲取免疫球蛋白,從而初步建立免疫力[1]。然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雖然高,但下降速度也快,致使仔豬腸道免疫功能較弱,受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極易發生腹瀉。
1.2 仔豬調節體溫的機能低下,不能抵御寒冷
仔豬體溫調節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在出生20d內,體溫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而產生應激反應。當外界環境溫度比仔豬的體溫低很多時,仔豬的體溫會迅速下降,機體的免疫抵抗力減弱,易患各種疾病,尤其是腹瀉。
1.3 仔豬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功能不完善
新生仔豬的消化器官的上皮細胞只能分泌乳糖酶,胃內也只有凝乳酶,而胰脂肪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含量非常低,其活性也很低,此時仔豬極度缺乏胃酸,特別是鹽酸[2]。
1.4 仔豬早期斷奶綜合應激過強
對于成批的規模較大的養殖場仔豬來說,早期斷奶綜合應激反應過強是引發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當斷奶的飼養環境、氣溫、飼料營養等條件未達到實際需求和科學標準時,一系列應激反應會使仔豬體內循環抗體水平急速下降,極易發生腹瀉。
1.5 飼養管理不當
由于飼養不當,母豬營養缺失,導致無奶或奶水營養不良,引發仔豬低血糖,此時仔豬精氣神很差,發生水瀉樣腹瀉或營養性腹瀉,嚴重的還會產生低溫、昏迷等癥狀。除此之外,某些植物性飼料中的谷物原料可致仔豬腸道過敏。維生素也是豬的重要營養成分,當機體缺乏VA、VB1和VB2時,也會引發仔豬腹瀉。
2 仔豬腹瀉的治療方式
2.1 異病同治
治療仔豬腹瀉,最常見的方式是異病同治,在治療過程中先要將出現腹瀉癥狀的仔豬隔離,將豬舍徹底的殺毒、打掃,防止病毒再次蔓延。
2.2 抗菌和藥物治療
對出現腹瀉的仔豬進行抗菌治療,補充電解質防止仔豬因為腹瀉而脫水。飼養人員應當在母豬產前25d和10d給母豬免疫仔豬大腸桿菌病K88、LTB雙價基因工程滅活疫苗,仔豬出生后,飼養人員將鏈霉素、慶大霉素抽取2mL給仔豬滴服,1h后再喂初乳,達到消炎抗菌的目的,減少和預防仔豬的下痢。對傳染性腹瀉的仔豬可用口服補鹽液和注射乙酰甲喹[3]。
2.3 提高仔豬免疫力和抗病毒
當仔豬發生病毒性腹瀉時,一般癥狀表現為嘔吐和水樣大便,常見的病毒性腹瀉有豬瘟、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等,這時的治療應以提高仔豬免疫力和抗繼發感染為主。市場上常用的藥物有鏈霉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此外,還可以使用干擾素,黃芪多糖,電解多維,葡萄糖飲水等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還要做好保溫工作。若及時發現仔豬腹瀉,且病情較輕微的情況下,可暫停對仔豬的喂食,口服大黃蘇打片,或者是在喂食過程中將藥物與飼料進行混合,如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等,連用2~7d,可有效治療仔豬腹瀉。
治療期間,注意做到對癥用藥,切忌不要亂用藥,尤其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腹瀉,應注意改善管理,通過半停食不停水,同時科學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3 仔豬腹瀉的預防措施
3.1 加強殺菌消毒清潔工作
仔豬飼養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豬腹瀉的危險因素,因此,消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預防腹瀉的重點工作。飼養人員應當高度重視殺菌消毒、豬舍清潔工作,定期按時展開全方位、精細化的清潔殺菌工作。帶豬消毒時每平方米豬舍至少有150mL以上消毒液,采取先給料、后消毒的方法,可以比較好地避免消毒給豬帶來的應激。為了保證殺菌消毒效果,所使用的消毒劑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確保安全無毒無害。此外,飼養人員需要結合氣候等實際情況,合理把控豬舍的溫度、干濕度。比如在溫度很低時,可以鋪設草墊保暖墊,安裝保溫燈等,將豬舍的溫度保持在平衡適宜的范圍內。
3.2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
飼養人員要對飼料選用環節進行嚴格把關,要充分了解飼料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應禁止使用過期、變質、發霉的飼料,為了促進母豬消化,可以選擇膨化飼料。另外,飼養人員應當準確全面的掌握科學養豬的內容,明確各類藥物和飼料之間的配比量,做好定期驅蟲,通常以外寄生蟲驅殺為主、內寄生蟲驅殺為輔。對于仔豬的飼養,應注意降低仔豬的斷奶刺激,換糧需要有個過渡期,即斷奶后一星期內仍喂食哺乳料,再逐步換料,可喂食仔豬全價料,并加入一定量的有機酸,這樣可以有效預防仔豬腹瀉,促進仔豬的健康生長。另外,飼養人員應定期對母豬的乳房周圍和乳頭進行清洗,并給仔豬喂食補液鹽,以此加強仔豬的腸胃機能,提升仔豬的消化能力和殺菌能力。
4 結語
仔豬腹瀉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養殖業的穩定發展。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主要有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種,傳染性因素常見的有大腸桿菌癥引發的水樣下痢或黃白痢;非傳染性因素常見的有由于環境突然變化的應激反應引發消化不良導致腹瀉。根據本文對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的相關解析可以看出,仔豬腹瀉在任何時段都有機會發生,但多發在秋冬較寒冷的時段,且易發于10日齡以內的仔豬。此外,母豬的營養不良以及飼養管理不當也是導致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因此,養殖人員應加強對食物、藥物、養殖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管理,努力提升仔豬腹瀉的防治效果,從而降低仔豬的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玲琴,高金軍.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原因及其預防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1):232+234.
[2] 李鎖.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癥狀、藥物治療及免疫預防[J].現代畜牧科技,2021(1):127-128.
[3] 左興庚.仔豬腹瀉的原因及治療方法[J].畜禽業,2020,3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