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輝 趙劍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42
摘要:雞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發的一種雞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所有日齡、品種和性別的雞都能感染,潛伏期長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齡、雞本身免疫力以及雞場的管理水平有關,根據臨床具體表現,本病分為皮膚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種,病灶分別集中在皮膚無毛處、喉頭和口腔部位,以及全身皮膚黏膜,對養雞業危害較大;預防本病需對雞群科學接種疫苗,做好蚊蟲的消殺工作,不斷提升雞場飼養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能夠治療,局部治療配合全身對癥用藥能縮短病程,從而降低養殖損失。
關鍵詞:雞痘;科學;防控
雞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發雞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病灶主要集中在皮膚、口腔黏膜等部位,導致皮膚表面和羽毛囊出現增生和炎性反應[1]。本病主要發生在夏季、秋季和早冬,其流行和蚊蟲的活動呈正相關,傳染性非常強,嚴重阻礙了養雞業的發展。
1 病原簡介
痘病毒體積較大,直徑在200~300nm之間,在病變皮膚和感染雞胚的絨毛膜表面細胞的胞漿中能見到卵圓形的包涵體,直徑能達到10~30μm,病毒便藏在這種特異性的包涵體內部。和別的病毒不同,痘病毒能長期存活于環境中,對干燥、紫外、陽光直射、潮濕等惡劣環境有一定抵抗力,如果以皮膚上脫落的結痂為附體,則毒力能保持數月而不減。50%甘油溶液對痘病毒有長期保存作用。雞痘病毒能在10~12日齡發育的雞胚中增殖,使細胞產生特異性病變,在接種病毒后的第6d,雞胚絨毛膜上即可出現局灶性或彌漫性痘皰,該痘皰為灰白色,質地堅硬,厚度在4~5mm之間,中央為壞死區。生石灰、氫氧化鈉、過氧乙酸、過硫酸氫鉀、碘伏、草酸銨結晶紫等對病毒有一定殺傷作用。
2 流行病學
痘病毒對多種家禽都能感染,如雞、鴨、鵝、鴿子等,但以雞易感性最強,發病后癥狀表現最為嚴重,其他家禽感染后多為一過性,危害較小。所有日齡、品種和性別的雞都能感染,白羽肉雞、黃羽肉雞、肉雜雞、蛋雞、種雞等都有發病報道。該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夏季和秋季以皮膚型流行最為強烈,冬季以白喉型流行居多,個別雞場為二者混合感染。病毒經雞與雞之間的相互接觸進行傳播,也能經呼吸道傳播,吸血性昆蟲通過叮咬不同雞只,使病毒經其口腔攜帶而擴散,蚊子、體表螨蟲、虱子等可作為本病傳播的媒介。正常情況下,蚊子吸食病雞血液后,病毒能在其口腔中存留一個月左右,期間叮咬健康雞時,就能將病毒傳播。
3 臨床表現
雞痘潛伏期長短不一,主要和感染日齡、雞本身免疫力以及雞場的管理水平有關,短則在感染后3~4d就表現癥狀,長的在10d以上。由于病毒感染部位不同,臨床上將其分為皮膚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種。
皮膚型病灶集中在雞冠、肉髯、眼瞼等體表無毛的地方,起初為灰白色的小結節,皮膚表面組織增生,隨著病灶的不斷擴大,結節逐漸融合,變大,并轉變為黃色,最后變為干燥、表面粗糙的棕褐色結痂,這種結痂突出于皮膚表面,基層老百姓稱之為雞痘[2]。
白喉型雞痘是病毒感染口腔、上呼吸道和喉頭部位后,造成局部出現結節性增生,黏膜突起,對采食、飲水、呼吸等行為產生影響,進一步導致機體營養缺乏,免疫力下降,病雞表現的癥狀要比皮膚型嚴重得多。起初由于結節較小,病雞癥狀不明顯,只是采食量有所降低,將嘴掰開后能見到口腔內有灰白色結節,隨著疾病的發展,結節體積變大,并轉變為黃白色的干酪樣假膜,牢固地覆蓋在黏膜表面,該假膜主要成分為壞死組織和炎性滲出物,外觀看起來如人類的“白喉病”,故稱之為“白喉型”。
混合型雞痘是指皮膚、口腔黏膜和喉頭部位都出現病灶的情況,病雞表現二者的混合型癥狀,死亡率要比單一感染型要高。
4 預防
4.1 科學接種疫苗
雞痘疫苗普遍采用刺種形式,由于病毒對皮膚、黏膜的親和力較強,而目前商品化疫苗以鵪鶉化弱毒株活疫苗為主,該疫苗毒力較低,無論是雛雞還是成年雞均使用非常安全。將疫苗液用潔凈的鋼筆尖或刺種專用針蘸取少許,在翅下毛少和血管少的地方刺種,每刺一下都需要重復蘸取。接種后的一周左右需對接種部位進行觀察,如果有綠豆大小的小皰或結痂出現,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干燥脫落,則表明免疫成功。如果接種部位未出現免疫后的痘痂,則表明免疫失敗,需要重新安排接種。
4.2 做好蚊蟲的消殺工作
雞場要做好蚊蟲的消殺工作,雞群中有雞感染時,蚊子通過叮咬病雞,血液中的病毒經口腔進入到蚊子體內,當該蚊子再次叮咬健康雞時,其體內的病毒會被接種至健康雞體內而傳播。建議本病流行的地區和季節,雞場在舍內點獸用蚊香驅蚊,對門窗進行加固和修補,裝上窗紗,防止外界蚊蟲進入。雞冠、肉髯皮膚最容易受到蚊蟲的攻擊,發現有叮咬的疙瘩時及時涂抹碘伏消毒。傍晚時分蚊蟲活動最為猖獗,可在舍門口點燃干蒿草進行驅離,夜間保持驅蚊燈常亮。場內及周邊的臭水溝要進行填埋,無法填埋的在水中撒生石灰,以破壞蚊蟲的生存環境。
4.3 提升雞場飼養管理水平
實踐表明,飼養密度和本病的流行關系較大,無論是籠養雞還是地養雞,都應盡量降低飼養密度,散養雞的料槽、水槽等間距不宜過小,防止采食或飲水時出現扎堆而造成病毒通過雞之間相互接觸而傳播。雞場加強消毒,地面經常撒一些生石灰,路面、墻面、籠具等噴灑1%火堿溶液,保持雞舍通風,地面糞便、體表脫落物、痂皮、羽毛等及時清理,糞便堆肥發酵處理,脫落物深埋或焚燒,通過高溫將其中的病原殺滅。
5 治療
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能夠治療本病,局部治療配合全身對癥用藥能縮短病程,從而降低養殖損失[3]。治療的最佳時間是在疾病早期,皮膚型病雞用鑷子夾掉結痂,露出下層肉芽結節,并用碘伏或草酸銨結晶紫溶液消毒,可明顯縮短病程。白喉型病雞可將嘴掰開,用鑷子強行將白色假膜撕掉,直至下面露出紅色的潰瘍灶,之后停料1~2d,期間只供清潔飲水,水中可放入水溶性魚肝油、VC和黃芪多糖,以促進傷口愈合,減小應激,提升免疫力。停料結束后逐步以少量多次的形式喂料,采食量逐漸增加,以減少對病灶部位的物理性摩擦傷害。如果繼發有細菌感染,還需要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需要提醒的是,治療期間產生的病料物,如假膜、膿液、結痂、壞死皮屑、羽毛等應做好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擴散。病雞康復后應注意營養的供給,霉變、過期和變質飼料禁止飼喂,防止對生產性能的恢復造成影響。
6 小結
雞痘的發病率不同雞場高低不一,有些雞群自始至終都是少數雞感染,而有些雞群則短時間內全群雞都表現出癥狀和相應體征。這與病毒的毒力大小、雞場飼養管理水平、免疫狀況、飼養密度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有很大關系。有本病流行的地區或曾發生過本病的雞場,一定要注重生物安全建設,加強環境治理,獸醫人員多巡場,觀察每只雞的雞冠、肉髯部位,發現有早期結節出現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控制。有些感染嚴重和機體極度虛弱的雞已經失去治療價值,建議盡早淘汰處理。
參考文獻:
[1] 蔡景明.雞痘病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獸醫導刊,2020(13):25.
[2] 陳恩秋.雞痘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與防控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20(12):105-106.
[3] 劉會君.雞痘的診斷與防制[J].山東畜牧獸醫,2018(5):33-34.
作者簡介:許志輝(1974.7— ),吉林梅河口人,獸醫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動物檢疫、監督,畜禽診療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