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寶壘 胡曉瑤 李濤 張永新 房寶娟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49
摘要:目前很多養殖場仍然在使用傳統的單方面疫病預防和控制方法,缺乏全面、系統和準確的生物安全性預防和控制觀念。建立健全的安全體系,已成為養殖業和動物疫病工作者必須面對并期望在現實中解決的問題。因此,針對目前養殖場動物疫病防治模式的缺陷,結合理論和實踐,摸索提高養殖場防疫能力、養殖戶防疫意識的關鍵措施,提出全面實施養殖場疫病預防和控制生物安全的新思路,提升模式,培養人才,最大限度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疫病。
關鍵詞:動物養殖;生物安全;疫病防控;新思路
近年來,隨著養殖場數量的增加,養殖規模和防治技術的不均衡,獲得某些學習技術經驗的機會有限,一些養殖場過度依賴疫苗接種作為主要預防措施,甚至是唯一的措施,一旦突發重大動物流行病,特別是沒有疫苗來預防的疾病,將難以應付,甚至造成重大損失。2018年以來席卷了整個國家的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暴漲;2019年布魯氏菌病感染事件,對畜牧業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養殖過程中,任何疫病的預防和控制環節出現疏漏,都很可能造成生物安全事故[1]。以下是日常指導養殖場防治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提高養殖場的自我預防和控制能力,有效地做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
1 更新疫病防控理念,做好評估監測
目前,養殖戶應該改變傳統的觀念,不能只重視治療,不重視預防,樹立保護與預防相結合的理念。養殖場通過對病原體的定期監測,可以了解病原體的感染類型和陽性率,從而做出有計劃的疫苗接種,消毒,藥物預防和病原體純化等綜合防治措施,以便及時提高對病原菌的免疫力,消除了流行病的隱患,也防止了流行病的暴發。經常對生物安全系統進行評估和檢測,及時對生物安全系統漏洞進行故障排除和修復,并不斷完善生物安全系統,以確保不引入和排除病原微生物。評估周圍地點的生物安全系統是否有疾病以及周圍養殖場的流行情況,周圍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狀況如何,以防止病原菌擴散到自己的養殖場。及時進行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了解每天的天氣變化,及時調整養殖場內溫度,防止溫度突然變化給畜禽帶來壓力。
2 推進標準化轉型,科學設置場舍
養殖場的選址、設計和建設應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山區、河流,森林和植被等自然保護屏障,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養殖場必須進行封閉生產,合理設置生活區和生產區,并建立隔離設施。必須形成一整套生物防護網,生產區和生活區嚴格區分,應注意隔離區和中間區域內綠化帶的建設,在不影響總體布局和生產的情況下,積極提高綠色植被覆蓋率,建設生態化養殖場。
養殖場的疾病預防和控制主要取決于硬件設施和日常管理水平,硬件條件越好,日常管理水平越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就越好。加強養殖場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和完善,對重大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義[1]。因此,在日常指導工作中,應注意養殖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養殖場的標準化改造,改善硬件設施,提高其自我防護能力和自控能力,減少發生疾病。建設消毒通道,消毒更衣室,消毒池,圍墻,防蟲網,防護林等設施和隔離屏障。
3 加強消毒,控制人、物流動
科學有效的消毒可以減少糞便中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和類型,車輛和人員進出廠舍要嚴格消毒,廢棄物消毒達到最低程度或無害程度方可丟棄,并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養殖場。建立消毒設施設備,完善消毒制度和消毒措施,在每個圍場門口設置消毒池、消毒墊和消毒盆。生產中的病死畜禽、廢物和污水是危害畜禽和周圍環境的最大病原體,必須做好消毒,然后專門集中處理,必須進行無害處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養殖場。養殖所需的飼料、獸藥和生產設施及養殖場的車輛,都應嚴格消毒。飼料和獸藥在使用前應保存30d以上;與生產有關的所有車輛,應在距廠舍1km的距離外進行裝載并嚴格消毒。對于懷疑或確認感染了傳染病的動物,應立即進行檢疫或治療,隔離到單獨區域,并嚴格消毒,對疫病預防和控制非常有效,它可以消除感染源,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流行和傳播。合理設置防鳥類、鼠、蚊子、蒼蠅、虱子等入侵的設施,定期開展滅鼠、滅蚊、蠅、虱活動,有效地防止動物攜帶病原微生物入侵。
4 注重現場管理,營造良好環境
應根據畜禽的生理和生產需要,科學設置場舍溫度,應不受季節、天氣和其他自然環境的限制,尤其是生產房和繁育房,盡量每周的溫度變化不應超過2℃,以防止和控制由于溫度快速變化而引起的應激,并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夏季午后的高溫時期會導致房屋溫度升高,因此必須建立24h值班制度,避免日曬,確保陰涼通風和其他環境控制設備正常運用,保持適當的溫度。在封閉式圍欄飼養中,應增加通風量改善圍欄環境,使圍欄內的各種有害氣體濃度不超過標準,保證空氣質量。早期的基礎設施越科學、環境越好、生產條件越好,后期的管理投入就越少,對動物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就越有利。
良好的生長環境,豐富的營養,合理的搭配,可以促進動物的健康成長,增強抗病能力,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3]:首先,確保養殖場舍干燥,清潔,通風良好,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冬天溫暖,夏天涼爽,光線充足。其次,提供清潔新鮮的飲用水和營養豐富且均衡的全價飼料,以確保各個階段動物的生長和發育的需求。禁止使用發霉和變質的飼料。最后是適當地控制溫度,保持動物機體健康,減少發病率,提高生產性能。
5 科學指導免疫,合理使用疫苗和藥物
根據實際情況為養殖場制定合理科學的免疫用藥、檢疫申報、疫情報告、消毒處置等管理系統和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做好分工負責,監督機構要開展工作,確保企業規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要根據地區和現場的傳染病流行情況,明確區分強制性疫苗和選擇性疫苗,確定免疫類型,制定適當的免疫計劃,堅決避免盲目性。加強免疫時間間隔,以及疫苗間的相互干擾,并根據監測的抗體水平和流行病的流行特征,調整注射時間和注射種類,切不可照抄書籍或其他養殖場的免疫程序,要靈活結合實際情況規范操作。不僅要做好免疫前的準備,而且要按照標準進行疫苗接種,要做好免疫前后的注意事項,停用影響免疫前后免疫效果的抗生素和藥物,觀察免疫后的副作用等,以確保免疫效果。疫苗免疫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并發揮其他預防和控制措施無法達到的預防疾病的作用,被認為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防疫措施。
養殖場也不能過分依賴疫苗,合理的藥物保健也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多種病原微生物,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養殖場應根據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和寄生蟲病的控制計劃,選擇針對性強、有效和安全的抗菌藥物或抗寄生蟲藥物,并及時喂養。但是,它不應長期使用,應嚴格執行有關各種藥物停藥期的規定,以確保動物的健康以及動物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總之,當前養殖場的疫病防治形勢極為嚴峻,養殖場的流行病防控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受到經濟條件,人員素質,防控意識和實驗室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短時間內無法很好地解決它。它要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宣傳和指導,逐步將正確的科學觀念灌輸給養殖場,真正提高養殖場的疾病預防和控制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寶毅,劉寶華.利用抗體監測結果科學防控動物疫病[J].吉林畜牧獸醫,2014,35(12):65-67.
[2] 張家才,胡榮桂,雷明剛,等.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家畜生態學報,2017,38(1):85-90.
[3] 胡浪,陳永鵬.淺議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J].農技服務,2014,3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