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57
摘要:現階段,我國草食畜牧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大而不強態勢,導致畜牧業市場波動明顯,效益參差不齊而又明顯低下。作為大市場下的高臺縣草食畜牧業,與全國市場態勢同步而又偏弱,做大做強草食畜牧業,既要順應全國大市場態勢,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準確定位發展思路、優化區域發展規劃、提升從業者素質、進行防疫模式創新、強化草食畜牧業發展組織化程度,同時要不折不扣執行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從控制草食畜牧業總量入手,不斷做優做強現有存量,緊緊依托甘肅省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這一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以農牧協調均衡發展為契機,以發展農牧循環經濟為突破口,優化草食畜牧業發展區域結構,著力提升草食畜牧業效益,不斷夯實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力量之基、效益之源。
關鍵詞:草食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畜牧業效益;發展
畜牧業經濟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都將畜牧業發展作為提升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和主導產業。隨著我國農業經濟轉型,機械化程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各地都敏銳捕捉到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契機和前景,全國草食畜牧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高臺縣作為河西商品糧主產區之一,農作物秸稈及各類飼草料產量豐富,地廣人稀,具有發展草食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國家生豬養殖政策調整和梯度轉移及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畜牧業特別是草食畜牧業發展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能否抓住此次機遇,確保草食畜牧業健康持久發展,是高臺縣發展草食畜牧業面臨的機遇,更是挑戰。在此,筆者就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提出自己的粗略見解。
1 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1 草食畜牧業發展定位面臨轉型升級
現階段,高臺畜牧業經濟發展,還停留在以確定發展指標,下達發展計劃為主的計劃經濟模式下,年年不斷增漲的養殖量指標,導致畜牧業經濟數據龐大,但畜牧業經濟效益卻在光鮮的畜牧業數據下被忽視。這種忽視市場飽和度和經濟效益提升的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是非常容易遭受市場沖擊的,這種模式下的養殖場戶也無法經受市場波動和打擊,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注定是要受到市場報復和打擊的。過去的一個階段,因是草食畜牧業經濟逐步開始發展階段,政府強力推進對草食畜牧業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但總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定位沒有及時調整,導致發展規模與發展能力不相適應,加之養殖場戶市場經濟意識欠缺,風險意識不強,盲從跟風,有能力的也發展,無能力的也發展,在市場波動下,導致草食畜牧業經濟發展不但沒有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搖錢樹,反而成為養殖場戶發家致富的絆腳石和吞金獸,教訓深刻,值得反思和總結,如何明晰草食畜牧業發展定位是現階段和今后需要面對和亟待解決的草食畜牧業發展瓶頸。
1.2 養殖區域規劃設置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根據養殖業快速發展形勢,高臺縣對全縣養殖區域進行了規劃確定,出臺了“四園六廊一帶”總體規劃,對全縣養殖場修建起到了統領引導的作用。但總體規劃設計以遠離農地、集中連片、荒灘空地、偏遠選址為主,導致對動物疫病防控、農牧循環經濟、區域農牧協調布局、飼養成本節約等方面存在較大制約,不利于畜牧業整體良性統籌綠色發展,與國家各項農牧發展政策也不能做到無縫銜接,大大抬高了草食畜牧業的養殖成本,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今后需要從提升草食畜牧業經濟效益和國家農牧協調循環發展方面進一步完善養殖規劃設計,以便更加符合高臺縣實際和國家政策,更加有利于草食畜牧業經濟效益提升。
1.3 養殖場戶組織化程度低,搏擊市場能力差
近幾年來,草食畜產品整體價格在持續向上的總體趨勢下,又呈現出階段性波動特點,就是在總體趨勢向好,而階段性波動的情況下,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的發展也呈現隨市起伏的特點,價格好時發展迅速、市場波動時蕭殺也快,小波動、小蕭殺,大波動、大蕭殺。而且,在整個草食畜產品生產鏈條中,屠宰企業、經紀人、養殖場戶利益分配嚴重失衡,屠宰企業和經紀人處于鏈條強勢頂端,大多數養殖場戶處于劣勢低端,價格處于牛市時,所有養殖場戶都可以分得一杯羹,而價格處于熊市時,所有屠宰企業和經紀人仍然能保證穩賺不賠,但大多數養殖場戶必須承擔所有的虧損,換言之,處于生產鏈最低端的養殖場戶在承擔整個養殖風險的前提下,效益仍處于無法保障的窘境,也是市場波動的風險承擔者。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導致養殖場戶極易受市場沖擊,導致整個草食畜牧產業不穩定,持續性較差。體現出現階段高臺縣養殖場戶仍然以單打獨斗形式參與市場競爭,組織化程度仍然非常低的現實,導致所有參與養殖業生產的養殖場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嚴重不足,導致許多養殖場戶生存周期過短,不能有效鞏固草食畜牧業發展成果。
1.4 養殖場戶從業人員素質能力差,效益難保障
現階段,高臺縣從事草食畜牧業生產的養殖場從業者,具有良好教育背景,能夠洞悉草食畜牧業發展遠景,且具有草食畜牧養殖管理技術、生產技術的人員微乎其微,大多數養殖場經營者都是從建筑等其他行業進入,導致許多草食畜養殖企業在前期的場區規劃、圈舍修建上非常重視,場區規劃、圈舍修建、飼草地開發上都非常舍得投入,但對保障企業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隊伍建設和技術力量儲備缺乏必要的認識,對人力資源投入遠遠沒有場區建設上心,導致在投產后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技術服務團隊或力量,不能確保設施養殖發揮應有的效益。大多數農村從事養殖的人員都是40歲以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養殖戶自身文化素質就比較低,對以前的粗放式放養還能適應,對集約化生產模式,就是最低端的集中圈養模式都顯得技術能力明顯不足和不能適應,無法保證養殖效益。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已經進行多年,前期面對農戶粗放式養殖,確實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領示范效應,但大水漫灌式培訓因其培訓目標不固定,培訓時間時效差,培訓內容不系統、培訓連續性欠缺,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需要。
1.5 動物防疫模式單一,不能滿足養殖場戶需求
在草食畜養殖中,疫病風險是仍然是養殖最大風險所在,近幾年發展中,許多草食畜養殖場戶因防疫意識欠缺,在進行補欄過程中,不嚴格按動物防疫法律法規要求執行檢疫程序,或遭遇強賣,或不遵循養殖禁忌,致使補欄引入疫病的情況多發,有的造成大量死亡,有的造成疫病流行,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打擊養殖場戶信心。現行單一的動物防疫模式在一定時期,為高臺縣畜牧養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草食畜養殖數量不斷增加,流通速度、廣度持續加快的大背景下,疫病風險也在持續加強和提高,現行單一的動物防疫模式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防疫仍然固化在政府服務這一單一模式下,導致高素質防疫人員不足,不能滿足草食畜牧業對動物防疫工作多元化需求,遠遠不能滿足養殖戶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需求。也不能滿足養殖市場需要精準防疫和多元化防疫需求的增加。
1.6 扶持政策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政府扶持政策在高臺縣草食畜牧業前期發展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杠桿撬動作用,使草食畜牧業在短短幾年得到迅猛發展,凸顯出規模養殖發展迅速,標準化場區建設成效顯著,草食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2014年后因多重因素影響,市場供過于求態勢集中暴發,草食畜價格持續下跌,特別是羊價一路腰斬,草食畜牧業呈現持續萎縮態勢時,沒能及時出臺羊產業穩定發展扶持政策,遏制羊產業下行,打擊了許多養殖場戶信心。
2 今后高臺縣草食畜牧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高臺縣草食畜牧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不足,順應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升發展能力,發展優質草食畜牧業,提供優質畜產品,不斷提升草食畜牧業效益是解決草食畜牧業發展所有問題的有效途徑:
2.1 做好增減文章,精準定位草食畜牧業發展思路
草食畜牧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精準的發展思路和明確的產業發展定位引領。在國家大力倡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草食畜牧業發展,應主動順應市場經濟規律,以草食畜牧業發展質量效益為核心,做好養殖效益與養殖總量增減文章,以發展適度規模、控制總量,突出以不斷提升養殖效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發展思路,確保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發展得好、穩定得住、經受得了市場沖刷,能夠獲得廣大農民的認可和擁護的發展之路,確定草食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2 進一步完善規劃,以循環經濟謀劃草食畜牧業
草食畜牧業,作為大農業的一環,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16]203號)和《2014年甘肅省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工作方案》(甘政辦發〔2014〕54號),對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都提出了政策性意見和建議。要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養殖場建設與農田建設有機結合,按照生態承載容量,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場(小區),推廣農牧結合型生態養殖模式;培育構建“種植業-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沼肥還田、養殖業-畜禽糞便-沼渣/沼液-種植業”等循環利用模式。高臺縣也應該積極對接國家、省市政策,及時完善相關農牧循環配套規劃,更好地促進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
2.3 做優做強專業合作機構,切實提高草食畜牧業發展組織化程度
草食畜牧產業發展,政府是關鍵,養殖專業合作組織是紐帶,企業是基礎,養殖戶是根基。如何讓專業合作組織在草食畜牧產業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增加養殖環節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確保養殖戶利益,是草食畜牧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臺縣現階段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127家,覆蓋畜牧養殖方方面面,但真正能夠起到引領作用的沒有幾家,仍然存在小、散、閑等諸多制約因素。做優做強現有專業合作組織是現階段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不二選擇。①選好帶頭人,切實把一些有能力、想干事的合作組織的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②對這些重點合作組織進行重點扶持,從政策、人力、資金給予全方位的支持;③做好同類專業合作組織的聯合組團發展,解決專業合作組織“小、散、閑”弊端;④切實做好專業合作組織的監管,解決濫竽充數現象。
2.4 抓住關鍵,切實提升養殖關鍵人員素質與能力
根據現階段畜牧業發展實際,急需一批有作為,懂市場,會經營,有技術的人才隊伍,作為領頭羊帶領全縣現代畜牧業發展。因此,在今后的培訓中,既要一如既往加強重視普惠培訓的力度,更要從供給側改革和精準發力要求出發,力爭培養一批真正有擔當、懂市場、會管理、有技術的高素質畜牧養殖帶頭人。①繼續改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模式,借鑒個性化菜單式培訓學習方法,以手機APP“益民橋”為載體,從以現場培訓模式轉變創建專業培訓網站模式,增強培訓的精準度和重復性,使養殖場戶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和迫切需求自主選擇學習,重復多次學習,不間斷學習,增強養殖場戶學習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持續性;②遴選一批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化組織帶頭人、養殖企業負責人進行年年不間斷、高端定制化培訓,真正培養出一批能帶頭、能擔當、能管理、懂技術、懂市場的“三能兩懂”型人才,助力高臺縣草食畜牧業發展。
2.5 多措并舉,適度放開,創新動物防疫模式
在養殖業快速發展,流通速度、廣度持續加快的大背景下,疫病風險也在持續加強和提高,養殖市場對精準防疫和多元化防疫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①繼續強化現有動物防疫基礎,做好政府普惠性動物強制免疫工作,牢牢把握全縣動物防疫主動權;②推行“向社會購買服務”和“先打后補”政策,提高企業為主,政府監督的動物防疫新模式;③鼓勵和支持獸醫從業者從事一對多個性化服務,讓他們從事營利性精準防疫,滿足部分高端需求養殖場戶的個性化需求。
2.6 以獎代補,精準發力,確保政策資金達到四兩撥千斤之能
在完全市場化的草食畜牧產業發展中,畜牧產業波動是在所難免的,要想保持畜牧產業穩定發展,盡最大可能確保草食畜牧業效益是最為關鍵的。如何利用政府資金杠桿,對草食畜牧業發展進行調節,增強扶持政策精準度,避免草食畜牧業養殖大起大落,確保能夠做到市場過熱時不盲目跟風冒進,市場疲軟時不消極對待怠工,是保證草食畜牧業平穩健康效益發展的關鍵。①做好普惠保障能力建設,主要是做好養殖業保險工作和養殖補貼,對真正因養殖業受損的農戶企業通過保險給予保障,對階段性因整體市場因素虧損的農戶進行適度補貼,確保在受災或市場波動時不致使養殖業遭受整體滑坡;②對帶領農戶發展草食畜牧業做出貢獻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進行獎勵,確保政策扶持資金能夠真正用到刀刃上,促進高臺縣草食畜牧產業真正成為農戶增收的支柱產業。
作者簡介:黃永堂(1972— ),甘肅高臺人,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工作。Email:10519385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