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緩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0
摘要:當前,牛肉、牛奶及其制品市場需求量較大,這極大的刺激著牛養殖業的發展。牛養殖中,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輕則影響牛的健康生長發育,重則導致死亡,給養殖場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所以做好綜合防治工作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了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及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牛;消化系統疾病;防治技術
消化系統疾病是牛養殖常見病,其類型較多,包括:瘤胃積食、瘤胃鼓氣、前胃弛緩、瓣胃阻塞、胃腸炎等。上述疾病病因復雜,不利于牛養殖業的良好發展,因此養殖場戶要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1 瘤胃積食
1.1 病因及癥狀
牛瘤胃積食主要是由于過急進食、偷食大量易于發酵產氣的飼料所導致的。該病大多繼發于瓣胃阻塞和前胃弛緩等疾病。
病牛發病初期,食欲下降,反芻減少,噯氣減少,精神狀態不佳,頻頻回頭望腹。隨著病情發展,腹部明顯膨大,觸摸其瘤胃部發覺異常堅硬,出現酸中毒后會導致出現神經型癥狀,如:昏迷、視覺紊亂等。
1.2 綜合防治
針對患有瘤胃積食的牛,應禁食2d,飲水正常供給。然后做好牽引運動,加快瘤胃蠕動,按摩病牛瘤胃部3次/d,每次0.5h。同時配合下瀉類藥物治療,加快積食排出,可灌服500g硫酸鎂+1,000mL水+1,000mL植物油。針對酸中毒的牛,應及時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1,000mL。為降低牛瘤胃積食發病率,要做好預防工作,加強飼料管理,避免被牛群偷食,做到定點、定量喂食,禁止喂食發霉變質的飼料[1]。
2 瘤胃臌氣
2.1 病因及癥狀
牛瘤胃臌氣主要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首先,原發性瘤胃臌氣是牛群過量進食發酵、帶露水、冰凍、發霉變質的飼料所導致的,突然更換飼料后產生應激亦可導致發病。繼發性瘤胃臌氣大多繼發于食道阻塞以及創傷性網胃炎等疾病。
患有瘤胃臌氣的牛,發病初期頻繁噯氣,然后逐漸停止,腹痛,后肢踢腹,腹圍增大,叩診腹部呈鼓音,瘤胃部蠕動音弱并逐漸消失。病牛頻頻努責,糞便稀軟,癥狀嚴重的會出現呼吸困難癥狀,可視黏膜發紺,心跳120次/min,惶恐不安,最終痙攣死亡。
2.2 綜合防治
針對患病牛,可牽引病牛做上坡運動,并輔助按摩其瘤胃部。如效果不佳應及時插入胃管放氣或者穿刺放氣,要控制好放氣速度,避免放氣過快導致腦部缺血昏厥。放氣的同時,應使用止酵類藥物,可內服甲酚皂10mL+松節油20mL+魚石脂10g+50mL酒精+500mL水。為加快排出瘤胃內容物,應服用硫酸鈉等瀉劑,為加快瘤胃蠕動,可內服龍膽酊等藥劑。
3 前胃遲緩
3.1 病因及癥狀
牛前胃弛緩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到位,喂食變質冰凍飼料所導致的,牛營養不足,體力消耗過大,微量元素缺乏,抵抗力下降,會增加該病發病率。
患有前胃弛緩的牛,其精神狀態不佳,食欲下降,反芻逐漸停止,瘤胃部鼓脹,時而便秘,時而腹瀉。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越來越虛弱,發出呻吟聲,無法站立,瘤胃蠕動逐漸停止。
3.2 綜合防治
針對患有前胃弛緩的病牛,在治療過程中,首先要禁食2d,期間喂食適量食鹽水。為加快將留胃內容物排出,可靜脈注射25%葡萄糖溶液300mL+10%高滲鹽水200mL+VB 20mL+20%安鈉咖15mL。為刺激瘤胃興奮,可服用龍膽酊50mL或番木鱉酊20mL。為降低牛前胃弛緩發病率,要保證飼料營養均衡,制定完善的飼養管理制度,每天堅持適量運動,提高抵抗力,降低發病率[2]。
4 瓣胃阻塞
4.1 病因及癥狀
牛瓣胃阻塞的致病因素較多,包括:飼養管理不到位、過度疲勞,飲水過少,所喂食的飼料適口性差,不易于消化,導致瓣胃收縮力下降,無法正常運送內容物,最終引發瓣胃阻塞。同時該病亦可繼發于前胃弛緩以及瘤胃積食等疾病。
患有瓣胃阻塞的病牛,其精神狀態不佳,食欲廢絕,反芻逐漸停止,不愿走動,強行驅趕發出呻吟,便秘,糞便干結呈黑色,糞便表面有黏液,高燒至40℃左右,眼結膜充血,尿液呈暗黃色,瓣胃蠕動音明顯減弱。
4.2 防治措施
針對患有瓣胃阻塞的病牛,可靜脈注射0.9%氯化鈉2,000mL+5%葡萄糖200mL+5%碳酸氫鈉300mL+10%硫酸鎂500mL+20% VC 20mL+20%安鈉咖20mL,1次/d。同時,可配合中獸醫方法治療,準備2,000g生蘿卜剁碎后拌入1,000g豬板油,分3次喂食病豬,能夠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然后取甘遂20g+大戟30g+陳皮50g+厚樸、枳實、生地、甘草各60g+大黃150g+當歸200g+麻仁250g,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溫后灌服給病牛,然后接著灌服250g硫酸鈉即可。為降低牛瓣胃阻塞發病率,要重視飼養管理工作,保證飼料適口性好,清理干凈飼草、糠麩中的泥沙,減少對粗纖維飼料的喂食量,定期補充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每天保證適量運動,確保牛健康生長。
5 牛胃腸炎
5.1 病因及癥狀
牛胃腸炎,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到位所導致的,日常喂食中,喂食了發霉變質、冰凍的飼料,或者喂食了腐爛的青草及有毒植物。牛疲勞過度,長途運輸,營養不良,圈舍通風不佳,突然降溫,防寒保暖不及時,進而造成應激導致發病。
患有胃腸炎的牛,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最急性型,病牛無腹瀉癥狀,高燒至39~41℃左右,舌頭呈紫紅色,呼吸頻率加快,脈搏加快,在24h內死亡率較高。另一種是急性型,病牛發病初期,食欲下降并逐漸廢絕,喜飲水,精神萎靡,消化不良,舌苔呈黃色,呼氣有惡臭味,便秘呈球狀,糞便表面有黏液,發病后期出現腹瀉,糞便呈灰黑色,便中帶血,腥臭味熏天。腸音減弱,腹瀉加劇,病牛出現腹痛,臥地不起。發病中后期,病牛反芻停止,磨牙,如酸中毒則出現黃染,結膜潮紅,體溫升高至40℃左右,脈搏60~80次/min左右。
5.2 綜合防治
針對患有胃腸炎的牛,可采用中西結合方法治療。首先,中醫方面取甘草20g,烏梅25g+澤瀉、當歸、熟地、訶子各30g,白術、黃柏各40g,馬齒莧100g,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后加入適量開水沖調溫后灌服給病牛,1次/d,連服3~5d。其次,西醫方面可靜脈注射復方氯化鈉100mL+VC 30mL+10%安鈉咖20mL+5%糖鹽水1,000mL,1次/d,連續用藥3d即可。為降低牛胃腸炎發病率,養殖場戶要制定完善的飼養管理制度,做到科學、規范養殖,確保飼料營養均衡,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等,提高飼料營養性與適口性,滿足牛群生長對于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高抵抗力。要強化圈舍管理工作,保證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及時防寒避暑,營造舒適的圈舍環境,要定時定期的做好消毒工作,合理選用藥物,輪換使用來蘇兒、過氧乙酸、高錳酸鉀等多種消毒劑,避免產生耐藥性。
6 結語
綜上所述,牛養殖中,消化系統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不利于牛的健康生長,影響出欄率。所以養殖場戶要高度重視對牛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工作,明確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表現、治療方法和預防對策,實現對牛消化系統疾病的有效防治,減少損失,降低發病率,確保牛群健康生長,助推牛養殖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光富.牛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病原因與治療探究[J].畜牧業環境,2020(1):91.
[2] 馬云.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防治[J].四川畜牧獸醫,2020(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