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遠
一路,盡是坡陡路崎,更何止九曲十八彎?放眼望去,坡嶺上、巖崖間或溝壑里,滿目盡是一片片低壓壓的綠樹與翠竹。然而,這神奇的世界,也隨坡度越來越高,漸漸發生變化……樹,棵棵高大挺拔;竹,也根根修長秀尾;就是足底下的野草鮮花,也是那么翠綠,那么鮮嫩,那么艷麗。這時,縷縷如箭般金色的斜陽,正不斷穿過枝葉的縫隙和乳白的山嵐,折射出一圈圈五彩的光環……
看車窗外如此美麗的錦繡世界,在這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一路欣賞著……不久,便到了目的地,村長遠遠就在觀景臺前微笑著迎候我們。
這四十出頭,高大、和藹的村長與我們一一握手之后,便引領我們上前面的觀景臺,面對整個山村作了詳細介紹。南靖縣奎洋鎮羅坑村開基始于明代,平均海拔370米,現有人口806人,有“莊”“謝”兩姓氏,轄區面積8平方公里。距鎮政府38公里,到縣城5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南與書洋鎮奎坑村比鄰,東與船場鎮赤坑村接壤,西靠亨陽湖。
難怪,今晨我們早早從縣城出發,朝東南邊沿的船場鎮,后七拐八繞過赤坑村,驅車一個多小時才抵達。許是由于海拔升高了數百米,更何況這隆冬時節,山風也一路越來越冷;又走了那么長路程,看窗外翠色欲流,風景旖旎,如詩如畫……一路景觀快如翻書般瞬息萬變,也在情理之中。
都數十年了,離開深山里的三尺講臺后,我已好長時間再沒深入大山。故而,這清淙的山水,這葳蕤的草木,對我的吸引就不言而喻了。觀景臺右側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滿目盡是原生態樹木、翠竹和藤蔓等。這里有數人合圍的紅科樹,它巍然挺俊,高聳入云,就是樹上較小的藤蔓也有臂腕粗;左邊同是茂盛的森林,高大的麻竹直逼云霄,竹林里又獨“矗”兩株雙人合圍相依相擁巨大的紅科,枝上的臂桿也穿插相攜,遠看是那么和美,那么情深,那么愛戀;近觀又是那么高大,那么健碩,那么強悍!看似互為一體的“百年夫妻,一世情緣”的情人樹,怪不得同行數位妙齡女郎,笑呵呵爭相前去拍攝,她們要的是夫妻恩恩愛愛,家和萬事興!再往前看,斜對面山坡上便是一望無垠的毛竹,在金陽與微風中輕輕搖曳,像是一面碧綠的錦綢,連綿數千米;又似一簾舒緩的微波碧海,無邊無垠……手扶觀景臺護攔,向下鳥瞰,一眼就能看到坡下有數座渾圓的圓樓和碩正的方樓,最早的是清代的聲德樓、成德樓與解放樓,倘若連同村中數座奇特的五鳳樓,共有十二座。據說,先前當地遐爾聞名的大莊主——莊鳳陽就住在崇德樓內,其父輩倉庫的鑰匙就足足有“一斗米”重量!看著這山清水秀,四面環山的羅坑村,我不由自主地感嘆。
“這應該叫‘羅湖村才妙,就是底下的小溪也要稱‘羅湖溪才好聽些。因為四周都是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邊的青山綠水。村里又有那么多景點,早構成一處天然巧妙的‘湖心。人美不如天作美!那幾處風景樓,不就是‘水中的方舟么?”
“你說得不錯,‘湖也比‘坑來得有靈性、有精神、有氣魄,更顯現它的博大與寬宏!如今,我們已投入七十多萬元,正開發建設羅湖山莊,并成立南靖崇德樓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長聽了我如此贊嘆,也十分贊同地應和著。
進入羅湖山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莊崇德樓前一排正含苞欲放素潔的含笑花,數叢粉紅與紅藍相間的三角梅,以及大樓房前屋后一些叫得出名和叫不出名的山間野花。在這隆冬時節,在這高海拔桃源般莊園里,還有這么多花兒迎著冰涼的山風綻放,確實很難得!
崇德樓這座始建于清道光丙午年間(1846)的五鳳樓,共有兩層。為四檐六角攢尖磚瓦結構建筑,從四面看都像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稱“五鳳樓”。倘若連同外面連接著的左右兩座邊房,總建筑面積約有四千平方米。來至樓前,大門左右各有兩個石墩,一邊石墩上雕有梅花與小鳥,另一邊石墩上則刻有樹木和小牛,雖不是很清晰,卻也能看得清楚。看來,從明清至民國時期當地先民乃是以農業與竹木業為主要生活和經濟來源。就是邁入正門大廳,也能印證其中的端倪。前面便是崇德雙層主樓,上下左右各有兩個主房,中間為廳堂,樓前有條甬道直通樓外左右兩座邊房。大門左右兩側又建有四間廂房,廂房外面就擺有許多古樸的勞動工具,有運載糧食的木輪,有揚谷去塵的風柜,有捉魚摸蝦的竹筐,更有制作棉被碩大的手提木杵……
于此細細觀覽,能發現這么多古老歲月的印跡,著實令人開心。然而,最讓人欣喜的是無意中竟搜尋到底下有塊“門”字形四方體的牌匾,雕有美麗的鳥獸花木細紋,且在古色古香的木匾上方題有“孝思堂”三個金色大字。在中國,啟用這三字作為祖祠的牌匾,最早起源于明朝,正好與此地開基的朝代相吻合,看來它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比這座樓還要早數百年。在古代,先民建“孝思堂”主要用于祭祀先人,教育子孫后代,要勿忘前輩,思念前人,要像先人一樣為人、處事與生活;并繼承先德,傳承孝道,使其祖祖輩輩的豐功偉業和仁孝品德,一代代傳承。它外形不是很大,應該是擺在祠堂內,以供立先祖靈位祭拜所用。我推測,此地先民一定還有一座土木或磚石結構廟宇,用以專供后輩祭祀先人的祖祠,名曰“孝思堂”。許是由于年代的久遠,現已不復存在,僅留下這塊牌匾。不難看出,當地百姓古來就“家有家規,族有族法”,代代有著“敬祖尊老,孝心永存”的思想和美德!
緊接著,我們來到新興樓。這座始建于民國初年的大樓,共有三層。一層有18間,設有一個大門,二三層有20間,中間前后為兩間主廳,左右設有兩道樓梯。樓內十分寬敞,擺設極為整潔,錯落有致。
其實,步入羅湖山莊,我最欣賞的還是那條淙淙流淌著的羅湖溪,且不說它在旱季也能涓涓細流,就是在大雨滂沱的夏季,據說水再大它也不會發渾,依是如泉水般清澈甘甜。我想,這應得益于它匠心獨具的自然環境。在這里,四面環山,山清水秀,原生態山林和水土保護都十分到位。如今,又投入200多萬元,修筑了一座山莊戲院、一架小橋和兩岸共220多米長兩米多高的石岸,并在岸上建有一米多高的白色花崗巖護欄。遠遠望去,羅湖溪一帶風光秀麗,小橋流水景色十分迷人。岸邊六角形的“興龍亭”,設有五根巨大的石柱,五塊連柱的石凳,極為古樸和清雅,既可供游人和村民歇息納涼,又提升了景點的品位。沿小溪我們細細觀賞著水中的魚兒,它們一簇簇,一群群,成群結隊的,不是很大,卻不時張著小巧的嘴巴,擺著細巧的尾鰭,在數只白鵝嘎嘎鳴叫聲中不斷游來游去……溪水也從一級一級的石階緩緩而下,如是山嵐,又似流云,更像綢緞。當我們跨入水中,便如置身于輕飄飄夢幻般迷離的仙境……在這桃源世界里,就是頭戴斗笠,身披曬衣,手提竹筐,牽著牛犢子的當地村民,也是那樣和藹可親,不時與我們親切打招呼,并溫和地問寒問暖。過了小溪,我們來到一棵大樹下歇腳,這時一位村民忙放下擔子,請我們嘗嘗他剛采摘回來的甜甜桔子,如是遇上遠歸的親人,既親切又熱情……
不久,我們便爬上一處山峰。讓人驚訝的是——山這么高,這么大,上面卻是平緩緩,圓渾渾的一大片茶園,并接連左右兩旁十分開闊的坡地,不論我們站在哪個位置,放眼都望不到邊……村書記說這片茶園共有五百多畝,種有丹桂、單樅、金仙、奇蘭、毛蟹、金觀音和金牡丹等品種。欣賞完茶園美景后,村長還指了指前面不遠處一片翠綠的山林,信心滿滿地告訴我們,那里還有一塊巨大的“仙石”,很快就要開發,到時還將請我們前來賞閱。
羅坑村原本是我縣市級貧困村。這些年靠茶業、竹木業和種養業的生產與發展,百姓生活已大有改善,全村共有山地面積一萬多畝,其中生態林4200多畝,茶園2800多畝,高標農田800多畝。同時,2019年6月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如今又以旅游業為依托,正開發和建設羅湖山莊,使全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人均年純收入達13600多元,現已全部實現脫貧。
回來的時候,我有幸在羅湖溪畔撿到了一塊約摸千克重的漢白玉石英巖卵石。看著這塊鮮麗的奇石,我一時喜不自勝,忙把它放入水中清洗,再細心左右觀賞,愛不釋手:捧在手心,如云般紋理清晰可見,既可讓人心悅戀懷,又可讓人怡情布景;放在水里,更似枚玲瓏剔透巨大的鵝卵……凡到一處新的落腳點,都得珍藏一個美好的回憶,這雖僅是我一個不足掛齒的習慣,或一種愛好,但它分明讓我看到了羅湖山莊正如白云般蒸蒸日上的美景;更似枚即將出殼的鵝卵,如日東升就要啄破絢麗的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