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祖
石臼墻,敘述著古樸民俗;曲徑通幽的三角梅花廊,飄逸出鳥語花香;墨綠如黛的南國園林,展示出盎然生機……來到“福建省東山縣白埕村濱海沙生植物園”時,讓人仿佛以為是步入了當年陶淵明老先生那“桃花源”。
如此今古奇觀集一身的景觀,能在這個偏遠山村出現,著實讓人驚奇,同時也喜出望外。入夏的閩南,滿目蒼翠,花香四溢。我們來到就在蝶島奇秀海灣之最的烏礁灣附近的東山縣白埕村,去欣賞那被當地人稱贊為“今古奇觀集一身”的“沙生植物園”。
茂林修竹,綠影婆娑,尚未進門,就被一堵別致一格的石臼墻吸引住了。只見那“墻”并不普通,全部由一個個四四方方的石臼,再經工匠們壘壘疊疊,砌成了一堵平平整整的1米多高,長達20多米的石臼墻,巧奪天工。
所有的石臼,全部敞口朝外,整堵墻顯得十分搶眼。剎那間,讓人覺得歲月的滄桑,世事的更替,歷史的厚重,全都寫在這堵石臼墻了。熱情的主人介紹,這堵石臼墻,一共用了200多個石臼,每個重約1000多斤,全部都是從四鄉鄰里收集,或鄉親們捐獻的。有的老人在捐獻前,還真的有點舍不得,據幾位八、九十歲的老人回憶,這些石臼,在他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就已經在使用了。由此可以判斷,這些石臼中,起碼有一半以上是明清時期的“寶貝疙瘩”。這些記載著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濃縮著幾代勞動者汗水的物品,實在是極具文物價值??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東山島,能有如此規模的收集并又巧妙地把它積聚成讓游人欣賞的“石臼墻”,僅有此家,別無分店。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在福建省,甚至全國,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吧。我們上前仔細一瞧,由于年代久遠,有的石臼幾乎被舂穿,石臼的表面,以及四周邊沿,已經被打磨得極其光滑,有那么幾個幾乎就是一面鏡子。我一直在琢磨,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將這么堅硬的石頭打造成如此耐用的生產生活工具的呢?也許,造物主在賦予人類創造歷史使命的同時,特意將智慧和才能作為勞動的“命題”,賞賜給人類,而勞動又把人類的聰明才智不斷地激發出來,才使得古代勞動人民能夠用他們杰出的才智在與大自然搏斗的同時,創造出有利于適應自身生存、發展、進化等實用價值的東西來。
“給勞動和智慧安個‘家,是我們砌這堵墻的初衷?!敝魅苏f。自從這堵“石臼墻”壘成之后,許多本縣的群眾、干部、青年學生等都慕名而來,在石臼墻邊合影留念;到東山島來旅游的中外游客,一聽到有這道獨特的“風景線”,也特地租車前來觀賞,嘖嘖稱贊。一名新加坡游客欣賞之后說,能夠這樣構思巧妙地把如此之多的石臼砌成如此別具一格的古樸民俗墻,實在是太難得,太有欣賞價值了!據說,從開園至今10多年來,來此欣賞石臼墻的游客不下10萬人。
此時,“勞動創造了美”這句名言,在我的耳邊回響。
花香伴著鳥語,翠色搖曳綠蔭。穿行“大觀園”,果樹牽衣扯袖,平添幾多熱情。人與自然,就如此和諧地共處共享,共歡樂!熱情好客的主人,看到又有客人遠道而來,便迎了上去,開口便介紹說,10多年前,當時的福建省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處長羅旋帶著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生態景觀專家鄭達賢,省農科院農業規劃設計專家劉克輝教授,果樹專家吳溪木教授等專家組成員,到東山縣來,對我們的種植園,進行實地規劃、設計。省專家組在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規劃與設計后,對我們“沙生植物園”前期的投入和建設,非常滿意,并且寄予厚望;希望我們把整個園區建設成既能在科技示范方面起到“龍頭”作用,并且與生態景觀建設和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等結合起來,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項目;讓這個全省唯一的省級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東山島生態景觀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示范工程”,落地開花,結出豐碩的成果。
據該縣有關部門介紹,現在沙生植物園的前期投資已達好幾百萬元,開發占地面積200多畝;已經引進并開發種植有美國地瓜、泰國火龍果、臺灣軟枝楊桃、紅櫻桃等國內外珍稀優良果樹以及其他農業種植品種80多個,進行推廣該縣種植的有荷蘭4-5號優質蘆筍、高接換種的儲良、石夾、草埔高優龍眼、雜交地瓜等種植品種60多個。
主人熱情引路,我們參觀了種植園。只見果海漾綠浪,翠色欲流,鳥雀啾鳴,蜂蝶飛舞,抖落一身花香……采菊東籬下的怡然心境油然而生。
當天,恰好有人來要白對蝦,主人拿起撈蝦網具,來到蝦池旁甩開臂膀,把那蝦網往蝦池一撒,只見那網從空中劃了一道弧圈,而后才飄飄灑灑地墜落池中。不一會兒,只見漂浮在水面上的浮標不斷地抖動著。他撐起小竹排,開始收網,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南美白對蝦,在網中拼命弓背彈跳。這一網起來,我估計足足有10多公斤。“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一池碧波蕩漾著豐足如意,農家人世外桃源不就是在眼前么?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走在田間小路,清風拂面徐來,是泥土的清香,還是花蕊的芳香?這沙生植物園一派盎然生機,與山野淳樸結合與融入,不盡的田野風光里,給人以不是桃源勝似桃源的美的享受。
在生態農莊里,我們還觀賞到,莊園里不僅引進種植著近百種的水果、蔬菜、藥用植物、農作物、花卉等珍稀品種,同時種植園的道路兩側、果園周邊、房前屋后以及插花角地,精心設計,巧妙布置,用心點綴了“花卉走廊”“綠陰棚架”“假山噴泉”等一些各具文化底蘊,又呈現海島特色的景點。“生態農莊”與“家園文化”交相輝映,使人置身于錦繡農莊千姿百態的“風景線”之中:花香伴隨著鳥語,清香襲人,蜂蝶飛舞,鮮花耀眼,令人陶醉。據有關方面介紹,現在這個集“生態游”“科技游”“景觀游”為一體的生態農莊,去年以來就吸引了“省中學生科技夏令營”、專家學者、游客上萬人次到此學習、觀光、游覽。
令人欣賞的是,在該園區的大門兩側,擺放著60多塊主人收集的海石,像動物、像人物、像植物,造型逼真,惟妙惟肖,自然天成。據主人介紹,這些石頭,全部都從海里撈出來,最重的達5噸以上,輕的起碼也有二三百公斤重。當時特意請來能人巧匠,進行規劃、布局,在園中的大路兩側以及房子四周、園中農路都點綴著花卉、假山、石玩等,各具特色,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往返。蹲在一座重達2噸被美譽為“犀?!钡暮J?,看它那昂首挺胸,咧嘴長嘯,剪身揚踢的姿態;也許是遇到天敵,本能保護?也許是呼喚同類,聚首會餐?還是興致之至,舞首弄姿?令人費思量,給人以無限遐思的空間。還有那些“美猴望月”“海花盛開”“母子親親”等也各有特色。形態萬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海石,林林總總,使人眼花繚亂。
一位頗具才情的本地詩人對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情有獨鐘,沉吟道:物主造化奪天工/呼之欲出血肉同/沉落海底修靈性/再現人間共春風/夜間壺酒邀明月/詩仙太白也羨農。詩人就是詩人,雖然平仄不是那么規范,但詩情畫意躍然而出。
轉過一片翠色欲流的龍眼樹園,一道絢爛若霞的風景線又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那是什么?許多人驚詫地喊了起來。
遠遠望去,道路兩旁,數十株虬根盤繞且造型別致的三角梅,落地開花,滿目生輝。就近一瞧,更讓人們驚奇的是,就在每一棵花栽之處,竟然還有一個個磨盤!那些大小各異,形狀不同硬梆梆的石磨,被主人別出心裁地與花兒靈性地“搭配”在一起。說起這些磨盤,也是挺有來歷的。這80多個磨盤收集起來,并“搭配”得如此奇特巧妙,構思精致,真不簡單。那些善于把這些古舊物件挖掘、開發、整合、優化,并上升為藝術的人們,他們匠心獨具,慧眼識寶,化腐朽為神奇,把自然,又勝于自然地將本來人們不那么經意的東西構筑、融合、謀劃得智慧與精妙。
給勞動和智慧安個“家”。此時,我仿佛聽到來自天籟之聲在耳邊暢響“歡樂頌”,回眸一看:蜂蝶戀蕊,鳥兒呢喃,枝葉搖曳,春到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