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所謂信息技術,就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應用的技術。在閱讀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積累素材,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情可抒;拓展素材資源,讓學生有事可敘;豐富素材內涵,讓學生有感可發。在課外閱讀中利用信息技術積累習作素材,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鼓勵學生海量閱讀;悉心選擇習作素材,建設習作素材資源庫;對素材進行分類組合,讓學生享受創造的樂趣。成立習作素材搜集小組,利用信息技術互助合作積累素材。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學環境,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習作素材。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習作素材
所謂信息技術,就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應用的技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向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小學作為寫作的初始階段,語文教師就要充分發揮網絡環境的優勢,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功能,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學環境,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習作素材。
一、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不斷提高學生對觀察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觀察的興趣,掌握觀察生活的多種方法,使他們在觀察時能夠調動各種感官,從多層面、多角度去觀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勤于積累,從而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
如在教學課文《火燒云》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云的各種姿態,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把云的各種姿態寫具體、寫生動。通過觀察,有學生這樣寫道:“眼前的云,剛剛還是一塊潔白的毛巾,轉眼間就變成了甜美的棉花糖;明明是一輛飛速行駛的轎車,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瀉千里的飛瀑……”還有學生寫道:“眼前的云,剛剛還是一只可愛的小白兔,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棵白蘿卜;明明是在天空中飛翔的天鵝,還沒等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架雪白的飛機。”通過觀察,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了。教師要幫助學生借助多媒體懂得細心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河流山川、潭中游魚、空中飛鳥都是觀察對象,逐步養成隨時觀察、隨時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情可抒
新課標中對寫作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想在寫作中達到感情真摯,平時要注意積累,包括生活積累、閱讀積累、感情積累,只有平時的積累和寫作時的文思相結合,才能寫出感情真摯的作文。
如教學《掌聲》一課時,同學們為英子第二次鼓掌這段很讓人感動。教師可以制作一個Flash課件視頻,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觀看完Flash課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能不能把你看到后的感想寫一寫?”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創設了引起共鳴的情境,接著聯系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也積累了習作素材。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展素材資源,讓學生有事可敘
課本中的素材資源畢竟有限,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文本相關資源,并呈現給學生。這些材料就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素材。
如在教學古詩《清明》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向學生補充清明節的相關知識,向學生介紹古代慶祝清明節的方式,如踏青、放風箏、掃墓、吃青團等,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清明節由來的民間傳說動畫片。學生積累了大量關于清明節的資料,如果寫一篇有關清明節的作文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了。
四、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素材內涵,讓學生有感可發
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教學,改變了過去語文教材繁、難、偏、舊的形式,豐富了素材內涵,讓學生有感可發。
教學《七律·長征》這課時,上課伊始,讓學生看錄像片段,了解紅軍過草地時缺衣少糧行走時的艱辛。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將時空一下子拉到了七十多年前。隨后讓學生說說,看了這個錄像片,有什么想法。然后教師總結:“是啊,紅軍過草地非常艱苦。”學生通過視覺的感染,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不斷地沖擊著他們的心靈,在合適的時機也可以把素材運用到習作中去。
總之,作為現代社會的語文教師要充分理解習作教學在當今網絡環境下的重新定位,利用信息技術為語文習作教學所用,發揮網絡優勢,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習作素材,讓習作與信息技術同行,使我們的習作教學改革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林冶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楚萬良.關于多媒體素材的收集方法探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3,(11).
[3]田慧生.新課程實施教師怎么辦——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的運用[J].遠方出版社,2003(5).
[4]孔國利.多媒體素材處理技術[J].太原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