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汶怡 葉清瀾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經學大師。他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所采納,從此儒學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和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000多年。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后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生活在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死后被漢武帝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受到漢武帝賞識。晚年董仲舒辭官居家著書,但朝廷每有大事,漢武帝都會派使者去他家向他征求意見,可見漢武帝對他的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漢王朝總結歷史經驗、經歷了幾十年的選擇而定下來的官方哲學,對鞏固其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起了積極的作用。
最早有“大一統”思想的,其實并不是董仲舒。類似觀念,先秦并不少見?!对娊洝ば⊙拧け鄙健穼懙溃骸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已經是一個比較初級的理論。秦國的丞相李斯表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彼源藶槟繕耍瑤椭厥蓟式y一天下。可真正把“大一統”思想從一個想法、一句話變成一種理論,說清楚、講明白的人,是董仲舒?!按笠唤y”思想的核心在“王權一統”。一開始,這種思想只限于“國家政統和法統”,后來漸漸衍生到領土、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統一?!按笠唤y”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促成了各民族對中華文明的認同,也賦予了歷代中原王朝“統一天下”的使命與責任,這也是我們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最大的區別。
董仲舒與聾啞學生
在父母的勸說下,才高八斗的董仲舒在二十多歲時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他講起課來引經據典,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有個聾啞小男孩也想去聽課,于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就去懇求董仲舒收下這個特殊的學生。董仲舒答應道:“可以來聽,聽懂更好,聽不懂也不要緊。”聾啞孩子一開始當然什么也聽不到,但久而久之,聾啞孩子一看先生說話的口型就能知道大概。聾啞孩子跟著先生學了好幾年,竟也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識,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聾啞孩子也能聽懂先生講課這件事迅速傳開了。鄰村的一個聾啞孩子也來聽課,這個學生學習很刻苦,相傳后來竟能開口讀書了,還成了一名好學生。后人據此在董仲舒的塑像旁塑了兩名聾啞學生,以紀念董仲舒在教育事業上做出的貢獻。
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自幼天資聰穎,年少時學習非常刻苦,讀起書來常常廢寢忘食。他的書房緊靠著新建的花園,親戚朋友前來觀看,都夸董家花園建得精致。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只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他三年沒有進過一次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中秋節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園中邊吃月餅邊賞月,可就是不見董仲舒的蹤影。原來董仲舒趁家人賞月之機,又找先生研討詩文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董仲舒的求知欲愈發強烈,他遍讀了諸子百家留下的經典,成為令人敬仰的儒學大師。
下帷講誦
董仲舒的弟子很多,他講學的方法是“下帷講誦”,講課時用幕布圍起來,只教高才生,一般學生則由高才生去教,因此很多董派弟子根本沒見過董仲舒本人。他門下有不少出色的弟子,如梁相褚大、諫大夫嬴公、丞相長史呂步舒。
災異之記
董仲舒寫了一份奏章—《災異之記》,還沒上奉就被一個叫主父偃的大臣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后大怒,認為該奏章譏諷朝政,于是下令將董仲舒以死罪下獄,后因憐其才又下詔赦免。董仲舒從此閉門謝客,以兒時“三年不窺園”的精神,終日伏案編研學說,只是再未寫過有關災異的文章。
董仲舒駁孟子
董仲舒不認同前人孟子的性善論。一天,幾只蜜蜂在后院飛來飛去忙著采蜜。董仲舒正在書房看書,孟子的“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故有之也”這句話映入他的眼簾。董仲舒放下竹簡,在書房里不停地思考孟子的話。他想:“孟子所說的人天生就性善,是不對的。萬民性未善,他們要經過教育后才會變善。在未受教育前,可以說有‘善質,但不能說已經善了。如果百姓已經性善了那就沒必要進行教化了。所以說,不教之民,莫能當善。沒有經過教育的百姓,不可能性善,孟子的話是不對的。”想到這,董仲舒立即提筆著文駁孟子的性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