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趙 秋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消化內科(武漢 430071)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胰腺組織進行性慢性炎癥性疾病,病理特征為胰腺腺泡萎縮、破壞和間質纖維化,以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腹瀉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胰管結石、胰腺實質鈣化、胰管狹窄、胰管不規則擴張、胰腺假性囊腫形成等[1-2]。酗酒是西方國家CP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我國以特發性CP為主,遺傳因素占主導地位[2-3]。CP患者的治療一般遵循“內科保守-內鏡介入-外科手術”三步走原則或創傷遞升式治療理念[3-4]。內科治療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期的治療、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的治療以及疼痛管理等。當前臨床實踐中,通常在內鏡治療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然而,CP疼痛治療和并發癥治療方案的選擇,特別是在內鏡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時機選擇方面仍存在爭議。2016年起,國際胰腺病學會(IAP)、美國胰腺學會(APA)、日本胰腺學會(JPS)與歐洲胰腺學會(EPC)聯合組建了一個由消化內科、消化外科以及放射科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世界性團隊,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制訂并于2020年5月發布了《2020年國際指南:慢性胰腺炎內鏡介入治療》[5],就CP內鏡介入治療的適應證等9個關鍵臨床問題提出了26項聲明,為醫患提供最佳臨床診療選擇。本文對該指南涵蓋的臨床問題與聲明進行要點摘譯,為我國CP相關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應用GRADE方法評估聲明的證據等級與推薦強度。證據等級評價標準為:①高,進一步研究顯著更改結論的可能性極低;②中,進一步研究也許會完全改變結論;③低,進一步研究很可能完全改變結論。推薦強度標準為:①強推薦,明確益處大于風險和負擔;②弱推薦,益處與風險和負擔處于平衡,或益處與風險和負擔幾乎接近平衡或不清楚;③有條件推薦,介于強推薦與弱推薦之間。
國際專家組通過李克特9分量表對每項聲明的一致性強度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分為:強(>80%的投票在7分或以上)、有條件(65%的投票在7分或以上)、弱(<65%的投票在7分或以上)3個等級。此外,專家組針對每個問題和陳述的評論進行匯編,并附有關鍵文獻支持。所有作者均對聲明和評論進行審查,以確保準確性和適用性。
聲明2.1.1 CP伴持續劇烈腹痛的患者應行內鏡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對于無腹痛者,不建議以內鏡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的形式進行干預。(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強;一致性:強)
聲明2.1.2 對有持續臨床癥狀的CP局部并發癥,如胃出口梗阻、十二指腸狹窄、膽道梗阻、假性囊腫形成,應在仔細評估病情后進行內鏡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強;一致性:強)
聲明2.1.3 對不適合外科手術或內鏡介入治療和(或)體外震波碎石治療效果欠佳,或一般情況較差暫不能外科手術者,可選擇腹腔神經叢阻滯術作為嚴重腹痛患者的臨時止痛措施。(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弱;一致性:弱)
CP干預治療主要包括內鏡介入、體外震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和外科手術,這些方法在全球范圍內的臨床實踐中存在較大差異。內鏡介入和外科手術均屬有創治療,通常在內鏡介入治療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患者疼痛是干預治療的原因之一,是決定內鏡介入或外科手術的關鍵因素。CP患者有以下疼痛特征需干預治療:①胰管形態異常和疼痛之間有因果關系;②疼痛持續發作;③內科藥物治療失敗;④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然而,CP疼痛治療方案的選擇,特別是內鏡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時機選擇方面仍存爭議[6]。Dite等研究顯示,外科手術對CP患者長期疼痛的控制優于內鏡介入治療(完全緩解率34% VS. 15%,部分緩解率52% VS. 46%)[7]。Cahen等開展隨機對照研究對外科手術與內鏡下引流效果進行比較,長期隨訪結果顯示外科手術組疼痛緩解率較內鏡引流組高(80% VS. 38%)[8]。基于上述研究,部分指南建議將外科手術作為CP患者疼痛治療的最優選擇[9]。但這2項研究患者病例數少,且大部分患者阿片類藥物依賴,因此其結論并不適用于所有CP患者。《2017年歐洲胃腸病學聯盟循證指南:慢性胰腺炎的診斷和治療》和《2018 ESGE指南:慢性胰腺炎的內鏡治療》建議內鏡治療和(或)ESWL作為疼痛性非復雜性CP伴胰頭或體部主胰管(mainpancreaticduct,MPD)梗阻患者的一線治療,6 ~8周后評估臨床療效,療效不滿意者應再次進行多學科病例討論,并考慮外科治療選擇。與這些指南相比,本國際指南更強調內鏡介入治療的重要性和外科干預時機。內鏡介入治療可顯著緩解CP患者的腹痛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CP局部并發癥(包括胃出口梗阻、十二指腸狹窄、膽道梗阻伴膽汁淤積和假囊腫)也是內鏡介入或外科手術的適應證。雖然有系統評價顯示超聲內鏡(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引導下的腹腔神經節阻滯術(celiac plexus block,CPB)可緩解51% ~59%患者的疼痛,但其療效短,不如外科手術治療,故本指南未就CPB治療CP患者疼痛達成共識。
聲明2.2.1 包括內鏡介入在內的非手術性主胰管減壓可有效緩解CP患者的疼痛。內鏡介入治療失敗或需要反復內鏡治療的患者可選擇外科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2.2 若常規內鏡治療失敗,患者又有手術治療禁忌證,超聲內鏡引導下的主胰管引流術可作為控制疼痛的備選方法。(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弱;一致性:弱)
聲明2.2.3 對于伴有門/脾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內鏡下胰膽管引流是治療疼痛及膽道梗阻的首選方法。(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主胰管減壓的主要目的是減輕CP患者疼痛。內鏡下主胰管支架植入近期有效率為65% ~95%,2 ~12年疼痛緩解率為54% ~85%。CP患者主胰管結石采用內鏡下胰括約肌切開術和網籃/球囊取石,取石失敗與結石直徑大于10 mm、位置彌散、結石嵌頓和結石在狹窄段上游有關。內鏡治療胰頭狹窄和結石的成功率遠高于胰體和(或)胰尾[10]。早期手術和首選內鏡介入治療者在并發癥、死亡率、住院率、胰腺功能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無顯著差異[11]。對一些不能手術或不能完成內鏡下支架植入的復雜病例,超聲內鏡引導下支架植入術是最佳選擇,但指南建議只能在有條件的專業中心完成。CP患者內臟靜脈血栓形成,包括脾靜脈、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導致肝外門靜脈高壓癥的發生率約為11.6%,國內外指南均推薦首選內鏡治療[2,4,12]。
聲明2.3.1 利用內鏡下逆行胰管造影術X線監視下越過胰管狹窄處放置塑料支架,并根據狹窄程度選擇適用支架直徑。(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3.2 置入的塑料支架應在2 ~3個月后取出。此時若胰管仍有明顯狹窄,則應置入新的支架。(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3.3 對于嚴重或持續性胰管狹窄者,可考慮使用多根塑料支架或金屬支架置入。(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弱)
約36%接受胰腺支架置入術的CP患者發生胰管管壁改變,與支架阻塞、直接支架損傷或側支阻塞有關。支架更換通常在首次支架置入后2 ~6個月進行,且不超過1年。多根塑料支架或可移除的全覆膜自膨式金屬支架(fully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FCSEMS)已被用于嘗試更快的解決狹窄問題。Costamagna等發現,在放置塑料支架(8.5Fr ~11Fr)后38個月的隨訪中,84%的患者臨床癥狀可有效緩解,且無嚴重的并發癥[13]。86%CP患者FCSEMS放置2 ~3個月后疼痛可完全緩解,但支架遷移率較高[14]。
聲明2.4.1 對經內科治療疼痛未明顯緩解的CP患者,ESWL應作為主胰管結石非手術治療的一線治療方法,或先置入胰管支架以暫時緩解疼痛。(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有條件)
聲明2.4.2 內鏡下取石適用于ESWL后的小結石或結石碎片。(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52.7 %主胰管結石直徑大于5 mm且保守治療失敗的CP患者,行ESWL后實現了完全的疼痛緩解,并在平均24個月(2 ~60個月)的隨訪中,輕度至中度疼痛緩解率為33.4%,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率為88.2%,70.7%的患者達到胰管結石的完全清除[15]。僅內鏡介入治療胰管結石成功率低,并發癥發生率高。有研究表明ESWL聯合內鏡介入治療可提供良好的長期結果[16]。導管內激光或液電碎石術是另一種選擇,但成功率從47%到89%不等。
聲明2.5.1 對引起癥狀和(或)有并發癥的胰腺假性囊腫,應行內鏡干預或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強;一致性:強)
聲明2.5.2 對有癥狀和(或)有并發癥的潛在主胰管狹窄或破裂,若囊腫直徑小于5 cm并與主胰管相通,應采用內鏡下經十二指腸乳頭放置胰管支架。(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有條件)
聲明2.5.3 直徑大于5 cm的無癥狀或無并發癥的胰腺假性囊腫在6周內若不能消退,可選擇EUS引導下經胃十二指腸壁引流治療。(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弱;一致性:弱)
聲明2.5.4 若懷疑是腫瘤性囊性病變,可行診斷性的細針穿刺活檢術。(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弱;一致性:弱)
聲明2.5.5 若內鏡下假性囊腫引流失敗或需反復引流,尤其是胰管離斷綜合征、炎性腫塊和胰管內結石伴狹窄時,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CP患者中胰腺假性囊腫發生率為20% ~40%,其中約20%的病例假性囊腫可自發消退。胰腺假性囊腫的并發癥包括囊腫感染、膽管或胃流出道梗阻或十二指腸狹窄、腹腔竇道形成、胰胸膜瘺、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等。胰膽管破裂、狹窄可導致胰腺假性囊腫延遲愈合或復發。胰管支架置入術可改善胰管狹窄或胰漏。當假性囊腫與MPD相通時,建議行經乳頭支架置入術。對于較大的假性囊腫,內鏡下經胃壁引流術成功率超過90%,國內外指南均推薦EUS引導下引流。在無癥狀的情況下,預防性假囊腫引流的適應證包括大血管壓迫、胰胸膜瘺、假囊腫直徑大于5 cm且在發現6周后沒有任何消退、假性囊腫壁大于5 mm,以及與晚期MPD改變或胰膽管結石相關的假性囊腫等。出血性假性囊腫是內鏡下引流的禁忌證,多需要血管介入和外科手術聯合治療[17]。
聲明2.6.1 當患者出現膽道梗阻(梗阻性黃疸和/或急性膽管炎)相關癥狀,或持續性膽汁淤積(血清堿性磷酸酶大于2 ~3倍正常值上限)至少1個月時,即使對無癥狀患者,也推薦內鏡介入治療。(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6.2 內鏡下置入多根塑料支架或金屬覆膜支架可有效緩解CP所致膽道梗阻的癥狀。(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弱;一致性:有條件)
聲明2.6.3 對CP引起的膽總管狹窄,建議放置膽道支架6個月至1年。(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弱;一致性:弱)
聲明2.6.4 膽道塑料支架建議每3個月更換一次,覆膜金屬支架更換的最佳時間目前尚不清楚。(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弱;一致性:有條件)
聲明2.6.5 內鏡下放置多個塑料或覆膜金屬支架和(或)外科手術適用于難治性膽管梗阻。(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有條件)
聲明2.6.6 若膽道梗阻在內鏡下支架置入治療一年后再次出現,則應行外科手術。對有明顯胰頭鈣化或胰頭腫塊的患者,首選外科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強;一致性:強)
無癥狀胰腺內膽管狹窄引起的膽汁淤滯在觀察期間可自發改善,但持續性膽汁淤積可導致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對于CP患者,如果有膽道梗阻并黃疸≥4周,和(或)血清堿性磷酸酶無癥狀升高大于正常上限的2倍,則需行內鏡下膽道支架置入術進行減壓。多根塑料支架或覆膜金屬支架可用于部分難治性病例,但若梗阻癥狀在支架治療一年后復發,則應行外科手術,早期手術干預有利于更好地緩解疼痛和保護胰腺功能[18]。若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則必須進行切除。
聲明2.7.1 對主胰管斷裂或梗阻并發胰瘺患者,應行內鏡下介入治療。(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8.1 對血流動力學穩定的胰腺出血者,經皮血管內栓塞術應是首選,但若患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和血管栓塞不成功,應行外科手術。(證據等級:低;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9.1 CP引起的十二指腸狹窄,因行內鏡治療十分困難,推薦外科手術治療。(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有條件;一致性:強)
聲明2.9.2 CP引起的十二指腸狹窄應與胰腺癌引起的十二指腸狹窄仔細鑒別。(證據等級:中;推薦強度:強;一致性:強)
胰腺內瘺首選內鏡介入治療,包括經乳頭胰腺支架置入術和內鏡下組織膠封閉胰瘺。對于MPD完全阻塞或斷裂的患者,或存在已形成的內瘺,則需外科手術治療。胰腺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假性動脈瘤,經皮血管內介入治療優于外科手術治療。對伴有十二指腸狹窄者行內鏡下逆行性膽管胰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分困難,應首選外科手術治療[19]。EUS引導下的MPD或主膽管引流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
《2020年國際指南:慢性胰腺炎內鏡介入治療》基于循證醫學證據,就9個關鍵臨床問題提出了26項聲明,在國際范圍內均適用。該指南的發布對我國CP相關內鏡介入治療工作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應在具體臨床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最優于患者的選擇。對于國內外指南存在有爭議之處,需國內同行開展高質量的臨床試驗并制訂適合我國國情的診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