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昕
重大主題報道由于主題重大、相對嚴肅,在傳統報道中往往以恢宏大氣的風格呈現,有的媒體在講述歷史背景、渲染時代價值、拔高精神感悟方面存在“用力過猛”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受眾對報道的接受程度。其暴露出的問題,一方面是記者采訪不深入,對主題缺乏深刻理解,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另一方面是記者創作思路出現了偏差,一味追求“宏大”,殊不知沒有鮮活的故事作支撐,缺乏豐滿的細節和思考深度,重大主題報道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空中樓閣,難以對受眾產生影響力。
《百年礦區 浴火重生》重大主題報道確定之初,阜新市傳媒中心(集團)電視臺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就帶領采訪記者進行前期策劃,確定了此次重大主題報道的定位:要摒棄過去那種空洞死板、宣教灌輸的俗套報道風格,一定要結合主題挖掘動人故事、典型人物。在實際采訪過程中,采訪團隊也始終堅持這一報道原則,在現有條件下盡力用更有人情味、更有情懷的方式去創作作品。
在采訪過程中,阜礦集團工程師閔世彪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閔師傅曾是海州露天礦的一名電機車司機,到海州露天礦閉坑以后,他參與了廢棄礦山的治理工程建設,他說:“露天礦是我們親手開采的,哪里有火點,哪里有坑道,我們最清楚。做廢棄礦山治理,我們礦山工人是最合適的人。”
記者敏銳地感受到,閔世彪和他的工友從礦山工人到生態治理工程師的轉變以及他的人生故事,就是海州露天礦廢棄礦山治理這個重大主題報道的精準切入點,它所承載的歷史縱深感難能可貴。找準了切入點,找到了故事和人,重大主題報道也就找到了落腳點。記者由閔世彪的故事切入,講述了海州露天礦曾經的輝煌歲月和生態治理的艱辛及成就,將平凡人的命運與時代發展緊緊交織在一起,用“齒輪式”的敘事風格展現了廢棄礦山治理這個宏大主題的鮮活色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典型的細節可以承載豐富的內涵。優秀的新聞報道離不開典型的細節,尤其是那些不經意間流露的細節對主題有闡釋意義。重大主題報道如何挖掘典型細節,考驗記者對主題的恰當把握和對生活的細膩感悟。
在對廢棄礦山治理集體采訪中,采訪團隊來到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街道矸子山社區,這里緊鄰海州露天礦最大的矸石山,社區居民多數是從采煤沉陷區搬來的礦工家庭。集體采訪太匆忙,難以挖掘到更多典型故事和細節。在集體采訪過后的第二天,記者又單獨來到該社區采訪,走進了老礦工趙瑞興的家。
談起生活的變化,尤其是居住條件的改善,趙瑞興感慨萬千,他拿起電視柜上放著的海州露天礦紀念雕塑,眼神里有難以言語的豐富情感。面對這個擺在家中最顯眼位置的雕塑,趙瑞興拿起來輕輕撫摸的動作,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主人公對海州露天礦輝煌歷史的深深眷戀和對新生活的滿滿感恩。記者在后期剪輯創作中,用音樂留白的處理方式“放大”了這一細節的感染力,引導受眾產生深深共鳴。
當重大主題報道有了典型的細節作支撐,受眾就仿佛打開了采編團隊精心預留的一扇扇窗戶,透過這些窗戶,就能感受到重大主題報道芬芳的泥土氣息和鮮活的時代色彩,就能觸摸到其所傳遞的核心精神和價值意義。
重大主題報道是各級新聞媒體單位圍繞當前地方黨委政府重點工作,或圍繞社會熱點、重大節慶活動等開展的集中策劃、報道工作。因此,從實際宣傳需要方面來看,重大主題報道有“深度報道”的天然屬性。
重大主題報道在展現基本事實、宣傳工作成就的同時,要避免落入“歌功頌德”的俗套,而要站在更高層次、更高角度去思考重大主題本身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在展現基本事實之外給予受眾更多啟迪和思考空間。
廢棄礦山治理主要報道對象是阜新市海州露天礦,這里通過邊坡護理、植樹造林、消滅火點等多種方式來體現生態治理的重大成就,使黑色的礦坑變成了鳥語花香的生態公園。海州露天礦十幾年的治理也帶來深刻的啟示:僅靠政府投入難以為繼,難以實現高質量生態治理。記者在采訪報道中,在展現生態治理成就的同時也并沒有回避這一點,且以此為切入點,成功完成了由“展現基本事實”向“引發思考”的敘事轉換。
與海州露天礦同一個礦脈的新邱露天礦治理走市場化道路,當地政府和資源與環境領域高新技術企業中科盛聯合作,利用露天礦坑獨特的場景地貌打造獨一無二的越野賽道,走出了一條生態治理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記者在采訪報道中講述了新邱百年國際賽道城的故事,給受眾展現了露天礦坑的另外一種“打開方式”,在新聞素材的選擇與有效組合中傳遞了媒體的價值觀與思考。
傳統媒體的重大主題報道是彰顯主流媒體影響力、傳播力的重要載體,報道有深度才能被受眾所接受,才能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力。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要特別注重用小切口展現大主題,用平凡人的故事詮釋時代內涵,才能避免在報道中出現空洞無物、自說自話的情況,真正將舉旗幟、聚民心的作用切實發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