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力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轉型路徑,更好地服務受眾。
在融媒體時代,大量新媒體平臺快速涌現,人們獲取節目的途徑更加便捷,不再僅僅依賴廣播、電視或者報紙等傳統媒體,更多人愿意通過互聯網、手機節目客戶端等瀏覽自身感興趣的節目信息。正是由于節目傳播載體發生了變化,突破了獲取節目的時空限制,也在無形中轉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在融媒體時代,節目傳播形式發生改變。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單向傳播,人們需要在固定時間和地點觀看電視節目。融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智能平板或者手機下載節目APP,或者利用計算機,通過網頁瀏覽節目信息,還可借助微博或微信公眾平臺了解節目內容。豐富的信息傳播形式為人們提供了留言和評論途徑,受眾還可以向親朋好友分享有趣的節目信息,實現節目信息傳播的雙向交流。這一新特點可為廣播電視采編人員在節目內容設計方面提供全新思路。
融媒體時代,節目信息不但傳播速度快,而且覆蓋范圍廣。大部分節目信息都可利用新媒體平臺播放,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實現快速傳播。和傳統電視節目相對比,網絡能夠讓熱點節目及時傳播,采編人員可通過線上方式對節目進行制作播發,提高節目時效性。有的時候,一條節目資訊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可達到千萬次閱讀量,傳播速度之快是傳統媒體難以達到的,這一特點也為節目采編人員工作思路的創新提供了指導。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的轉型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現實需求。廣播電視媒體信息傳播具有權威性特點,融媒體時代,雖然節目信息的傳播速度快且范圍廣,但是部分節目真實性有待考證。處于競爭壓力下,部分平臺為獲得點擊率,傳播虛假的節目信息。此時,更需要傳統廣電媒體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對公眾輿論進行引導。電視采編人員要了解新媒體平臺資訊特點,對受眾關心的事件進行客觀解讀,及時傳播正面言論,凈化輿論環境。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轉型也是確保節目制作質量的需要。傳統電視節目制作模式相對固定,往往忽略了受眾的需求。節目播出中,無法和受眾實現即時互動。對此,節目采編人員可通過新媒體平臺、信息技術等,收集受眾關注的熱點事件,從受眾角度出發展開對節目內容的挖掘,不斷創新節目的采編播模式,提高節目制作質量。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應該及時轉變思維,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充分發揮融媒體時代特點,探索全新的工作思路,對節目策劃和編排進行創新,運用全新思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只有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轉換思維,才能為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節目體驗感。比如,主持人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方式,巧妙運用網絡用語,字字珠璣,提高節目的趣味性。通過采編人員思維的轉變,融合受眾喜愛的網絡用語,結合時事展開評論,體現節目“接地氣”的特點。嚴肅和幽默這兩種風格并非對立關系,在權威媒體中融入鮮活的網絡語言,讓節目播報者變為“段子手”,這樣的節目更容易走進大眾心中。所以,在融媒體時代,節目采編人員只有做到轉變思維,才能讓信息更具感染力。
采編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質疑精神,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快速抓住重點,總結工作經驗,不斷反思,優化工作方式。媒體單位可通過培訓,提升采編人員節目素材搜集、整理的能力。采編人員在接受培訓的同時,還要學習優秀同行的工作經驗,增強創新意識,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以靈活運用。
對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二者各具優勢。新媒體技術優勢明顯;傳統媒體人才優勢顯著。因此,在具體工作中采編人員要將自身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不可一直禁錮在傳統思維模式中,應該具備主動學習意識,對人們關注度較高的信息,可考慮使用直播方式播報。所以,采編人員還應學習移動直播技術,豐富節目信息傳播形式,更好地傳遞節目內容。
節目策劃與編排能力也是采編人員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處于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要學會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策劃;還需使用新媒體手段,使節目的表現方式更加新穎,提高對受眾的吸引力。節目編排手段和節目傳播效果有直接關聯,為更好地呈現節目內容,需要采編人員合理運用節目素材,創新采編手段,按照融媒體信息傳播特點,在素材采集現場迅速制作、播報,拉近節目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實現節目信息采編播同時進行。
總之,融媒體時代,在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人們獲得信息有了更多途徑,而且節目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廣播電視節目采編人員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轉變思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創新工作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探索轉型之路,助力廣播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