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井進
隨著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新聞媒體行業也邁入了融媒體時代。作為一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獲得新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這一職業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首先擺脫傳統觀念與工作方式的束縛和禁錮,提高融媒體能力,同時工作模式也要進行轉變。在當前的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認識到當下融媒體平臺對新聞傳播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影響。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應努力探尋新聞事件的真相與意義,整合有效的新聞素材,制作出引發大眾共鳴的新聞,實現關注社會與民生的使命。
作為傳統的新聞媒體從業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職業敏感性、較強的洞察力與理解能力,能準確歸納、總結有用的采訪素材,要做到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采集新聞材料,并將它以全新方式融入所寫的稿子里。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專業的媒體記者在進行采訪、寫作的過程中,要有沙里揀金的能力,能搜尋到當地百姓都在關心和關注的重大新聞事件,并以此為核心選題,對內容進行豐富與完善,同時還要以新穎的形式展現新聞。
由此,創新記者采訪與寫作方式,具備探索與挖掘新聞價值的能力,是對融媒體時代下記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聞記者深度提煉素材、進行有內容有思想創作的基礎。
在當今的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既應是“新聞事件的采訪者”,也應是新聞的整合、傳播、策劃者。在傳統的新聞采訪工作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是單向的、線性的。記者完成采訪、寫作后,這次新聞采訪工作就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具備新聞融合寫作傳播的理念。
但在融媒體環境下,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成素材提供者,如果新聞從業者還保持以前的慣有工作流程,不善于利用電腦網絡、手機等渠道將受眾所貢獻的信息納入自己的報道中,無疑會使報道缺乏現場感、公信力,也暴露了從業者智慧的缺失。完成新聞采訪的第一時間,廣播電視記者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寫作,要及時把稿子分享到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及社交平臺,并與廣播、網站及手機移動端等其他傳播介質的編輯協調、溝通,這樣才能最大化滿足融媒體時代下受眾多元的、個性化的需求。
在當前全新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行業對記者的職業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若想在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并占據制高點,新聞記者必須具備對海量信息進行提純、提煉、歸納、整合的能力,利用信息資源發現新聞線索,并具有較高的策劃能力,掌握分發渠道,將新聞盡快傳播出去,實現多媒體信息效用價值的最大化,達到一次采集、多次編輯、多平臺傳播,從而滿足不同受眾不同層次的新聞需求。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在融媒體時代,人們了解一個新聞事件早已不再局限于通過廣播電視、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每個受眾都可能成為自媒體記者。
因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一定要依靠全新的傳播方式,突破傳統的“采與訪”方式,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在采訪時,必須與采訪對象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獲得信息反饋,從而和采訪對象形成共鳴,讓他們積極表達、訴說。
這樣一來,就會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新聞采訪素材,回到單位時,才能制作出讓受眾喜歡的新聞作品。新聞記者要對大眾的價值觀、審美等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臺的作用和優勢。
作為一名傳統媒體的記者,身處媒體融合的新時代,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使新聞報道更具時代感。平時工作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融媒體資源、工具,形成具有特色的采訪形式。
在采訪與寫作的過程中,要根據電視臺、微博、微信以及網站等不同媒介的要求,制作出符合它們需求的新聞作品。
例如,廣播電視記者在采訪時,一方面進行傳統的視頻錄制,一方面開展網絡直播,讓新聞在第一時間被廣大觀眾知曉,從而增強傳統媒體的競爭力。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要學會使用電腦、手機等工具進行寫作,而且還要習慣于使用最新的視頻編輯軟件,對新聞采訪素材進行再度創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還可推動其不斷形成新的想法和創意。采寫方式的創新與改變,是廣播電視臺新聞部門的改革重點。廣播電視臺新聞部門負責人可以鼓勵一線新聞記者利用微信平臺、電子書刊、網站平臺等不同的傳播渠道,對新聞進行發布與傳播,讓廣大受眾在第一時間知曉、了解新聞事件,擴大新聞事件的知曉率,從而擴大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
進入融媒體時代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必須進行創新與變革,首要任務就是對全新傳播方式進行系統的了解和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業務能力,培養融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