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紅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時代已向我們走來,新型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在這種形勢下,地方廣電媒體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適應新環境,融合新媒體,不斷在守正創新上下功夫,努力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的電視媒體需要通過采編審播等多個環節,才能將新聞呈現給觀眾,播出時可能新聞事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時效性大打折扣,削弱了地方電視媒體的服務功能。
地方電視新聞的播出時間是固定的,相較于網絡媒體隨時傳播新聞的特點來說,存在著較大劣勢,導致受眾群體規模不斷縮小,影響力逐步降低。
傳統的電視媒體無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臺,新聞內容都是以灌輸的方式傳播給受眾,觀眾觀后無法及時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新聞信息的生產人員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受眾的心理,只能憑自己的主觀感覺進行制作,播出的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1.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電視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是主流化視頻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者,制作水平高,視聽效果好,擁有廣大的受眾群體。
2.公信力和權威性是地方電視媒體得天獨厚的優勢。電視媒體一直以正確引導輿論和傳播正能量為己任。不為了博人眼球搞噱頭,沒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口碑好,有信譽。
3.采編人員素質高。電視媒體采編人員一般都進行過相關業務培訓,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而且大部分都受過高等文化教育,有較深厚的寫作功底;在大是大非的政治問題上立場鮮明,能把握時代脈搏,正確引導輿論。
在新媒體新聞的沖擊下,地方電視媒體既要堅守初心,又要與時俱進;既要揚長避短,堅持和發揮自身的優勢條件,同時也要積極改進傳統的工作方法,適時調整工作模式,從而適應當前階段媒體產業發展潮流,在守正創新上做文章,創作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電視節目。
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電視新聞這一行業具有獨特的導向作用,如果新聞輿論的導向出現偏差,將會對社會運轉與發展造成很大影響。所以電視媒體人在思想認識上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明辨是非,客觀公正地看待某些矛盾與問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同時也要創新新聞采編的思維模式,掌握新動向,了解社會熱點話題,學習新鮮詞匯,滿足不同年齡段受眾的觀看需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采編人員還要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善于借助新媒體平臺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創新,從而不斷提高新聞的影響力。
無論是國家、省市還是地方電視媒體,其政治性、權威性和可信性一直是很強的,導向性鮮明,對受眾的思想引導起著重要作用。而隨著新媒體的風起云涌,五花八門的信息撲面而來,電視媒體新聞要想繼續保持主流地位,僅憑上述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在報道的風格創新上多下功夫,和時代接軌。
新聞報道要在保障真實性的基礎上,改進傳統的過于嚴肅的語言風格,增強新聞語言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增強報道的故事性,增強新聞報道的生動性、活潑性和通俗性;不說空話、大話和套話,拉近受眾與新聞報道的距離;多采用親民、接地氣的表達方式,盡量增強口語化,靈活運用網絡用語,形成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風格。
地方電視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域性強,優勢就在于貼近性,這是它生存的根基。因此,地方電視媒體一定要因地制宜,從打造本地品牌上下功夫,立足本地實際,制作和傳播具有當地特色的信息,更好為當地老百姓服務。比如從當地特色產業與文化入手,優化新聞內容,再以此為基礎開設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節目。這樣一來,借助地方特色文化節目,強化受眾對當地文化的認知,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節目難以復制,其生存能力也必然更強,地方電視媒體這棵常青樹才能根深葉茂。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大多依靠廣播、報刊等載體傳播,某一事件發生后才進行報道,新聞缺乏足夠強的時效性,且傳播范圍小,對受眾的體驗感造成一定影響。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新媒體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所以,地方電視媒體一定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善于運用手機、電腦等現代智能設備為自己服務。將發布的新聞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和視頻,促進收視率的上升。也可以與各大視頻平臺聯手合作,在平臺設立自己的賬號,隨時發布信息,獲得更大瀏覽量,從而增強地方電視媒體的影響力。要想推進地方電視媒體的發展,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是必須的,解綁束縛傳統媒體發展的傳統舊思想,放開手腳,從思想層面上認識到媒體融合的必要性,積極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多向新媒體看齊,比如運用直播技術播報新聞,增強信息的時效性,讓受眾可以實時了解現場發生的情況,通過彈幕與受眾交流看法。
在當今網絡時代背景下,眾多新媒體的出現,對地方電視媒體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身為最基層的地方電視媒體,要不斷從自身找不足、找差距,向新媒體多學習、多靠攏,不斷取長補短,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創新手段不斷提升地方電視媒體的競爭力,在壓力中前行,在新媒體時代實現成功轉型,找到新媒體時代地方電視媒體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