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
新媒體的大量涌現使得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不得不考慮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問題。面對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自我,順應環境,抓住機遇,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人員分流,資金艱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傳媒領域中占據一定空間。新媒體憑借自身靈活性等優勢在不斷向傳統媒體發起挑戰的同時,也在逐漸壓縮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使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工作范圍也不斷被壓縮,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受到挑戰,很多攝影記者紛紛轉行,分流嚴重。
新媒體靈活開放,攝影作品內容更加豐富,能夠滿足受眾群體迅速瀏覽的需求。因此越來越多曾經屬于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被新媒體分流,進一步壓縮了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的創作空間。另外,原本對傳統媒體攝影記者而言較為充裕的創作資金變得有些捉襟見肘,制作優秀的攝影作品不僅耗費大量時間,更需要資金扶持,才能達到完美的呈現。許多傳統媒體為了更好地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在經費方面精打細算,削弱了很多開支,新聞攝影創作資金也在其中,導致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創作沒有持續動力。
2.專業作品的市場空間被壓縮,作品審美度降低。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全民攝影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予攝影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如今在人人都可以拍攝并迅速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記者的專業創作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當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傳統媒體新聞記者很難保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新聞攝影,但是在場群眾卻可以利用手機等設備進行拍攝,并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進行新聞事件的報道。很多時候受眾群體接觸到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非專業性的攝影作品,而根據獵奇性心理和先入為主的心理,許多受眾群體便不會再關注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性創作。同樣也是由于這一緣故,很多傳統媒體的新聞攝影記者為了搶占報道先機而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進行專業性創作,拉低了自身的創作審美標準。
1.新聞信息產品需求量劇增。壓力的存在必然伴隨著機遇的出現,同時給予了傳統媒體自我革新和提高的機會。在大量新媒體涌現的背景下,傳媒市場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較比于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數量大幅提升,對新聞信息產品的需求量也隨之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壓力也意味著機遇的來臨。
傳統媒體在思維、理念、機制等方面都落后于新媒體,許多新聞攝影記者缺乏競爭意識與自我提高意識,仍沉浸在既往一家獨大的認知中。如今以受眾群體為核心的競爭,是買方市場,而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賣方市場。傳統媒體內容審核流程依然復雜,這就使很多新聞攝影記者難以像新媒體人員一樣靈活自如地施展才華,無法在廣闊的創作空間馳騁。
2.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攝影作品的傳播方式非常有限,新聞攝影作品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也大大受限。而隨著新媒體的大量涌現,信息傳播領域的邊界被極大拓展,信息傳播渠道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同樣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傳統媒體的競爭優勢并沒有失去,新媒體賴以成長和壯大的多樣化渠道與技術手段同樣可以被傳統媒體所擁有,唯一不同的是新媒體發布信息的靈活性。但是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卻是新媒體無法替代的。如今在傳播領域許多新聞圖片或視頻,尤其是質量相對較高的,多出自于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之手。
在傳播渠道多樣化的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作品的傳播范圍等于是被無形之中擴大了,只是由于傳統媒體在理念與機制創新方面滯后才使得其對自身優勢的把握略顯不足。對此傳統媒體可以拓展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以更多方式提供更專業的新聞攝影作品,將自身的專業性優勢最大化展示出來,并且與新媒體展開深度合作。
3.受眾對攝影作品專業性需求有所提升。雖然受眾群體的審美標準在一些慣用不良競爭手段的自媒體的干擾下有所降低,但是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受眾對高質量、專業性強的新聞攝影作品的渴望程度越來越高。在如今傳媒領域海量的新聞攝影作品中,不難發現雷同率極高的作品,而且很多攝影作品都與實際新聞內容關聯不大,不僅如此,還有許多新聞稿所配的圖片專業性很低。
從傳統媒體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角度而言,需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來帶動理念的轉變與思維的放開,融入符合新媒體時代的思維理念,更多地從受眾的角度出發,為受眾奉獻更多優質作品。不僅如此,傳統媒體也要主動放下姿態,拿出合作的誠意來,借助新媒體更好地增強自身影響力,發揮自身權威性,促進自身的完善。
壓力的產生必然伴隨機遇的出現,新媒體時代只是一個過渡,誰抓住了這個機遇及時完善自我并占據有利競爭位置,必然會在未來更高階的媒體時代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對傳統媒體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在面對新媒體的挑戰與競爭的時候,應當積極調整心態,以心態、理念的轉變帶動綜合素養的提升,化壓力為動力,為未來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