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來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加強高職類院校的學科建設,面向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面向區域產業創新需求,深化辦學改革,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為目標,努力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升學科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的新型產業發展和地方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高職類院校數量眾多,專業學科更是門類數以百計,但是學科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度[1]。一方面學校的工科專業在科研和人才培育時注重聯系社會需求的變化,掌握行業發展脈搏,不斷革新專業方向,促進良好發展[2]。另一方面區域產業根據最新的科研成果對自身行業進行調整升級,緊追科技發展最前沿,實現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這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實現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與區域產業發展“生態閉環”。
高職類院校辦校的根本目標就是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提升高職類院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能力,保障區域支柱產業的穩健發展。地方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已經成為生產技術研究和創新的主體,工科專業科研工作通過充分發掘行業特色,實現科研工作與產業鏈的高度契合和良性互動,為整個區域的發展制定中長期的規劃指導。
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素質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人才具有專業性強、實踐能力突出、靈活度高等特點,正因如此,這部分高水平人才未來將成為促進區域產業良好健康發展的堅實力量。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高職類院校工科專業的研究成果頗豐,其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源動力,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和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工作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
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與區域產業發展融合從知識理論到專利,從成果到立項實施,都彰顯出強落實和強成效,如何實現地方高職院校的彎道超車,如何實現區域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和專業群內涵[3]。
首先,我國產教融合體系并不健全,絕大部分高校存在流于表面的“掛牌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僅僅是表面文章,并不實際落實完善這一平臺,嚴重缺乏產教融合體系長期監督和管理。然后,工科專業群框架邏輯并不清晰。專業群的構建并不是將行業鏈的某些專業組合、排列,而是群內各個專業之間互有深度的依賴關系,沒有明確的邏輯框架,不利于專業群的發展。
2.2.1 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團隊的實踐型學生缺乏
近幾年,為推動區域產業發展并培養專業實踐型人才,高職院校進行大規模擴招,一部分未具備高職學習能力的學生也走進高校大門。但是與之對應的共享國家資源并未增加,這樣就造成了利用資源時出現分配不均勻、不平等的現象,使得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出現嚴重問題,進而導致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團隊缺乏實踐型學生。
2.2.2 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團隊的專家型人才缺乏
工科專業專家型人才是科研的主體,也是科研團隊的重要成員。但如今我國職業教育的學科專家招聘和培養都不盡如人意,一方面主要原因為引進的青年教師雖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缺乏實踐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主要原因為高職院校的薪酬分配制度難以引進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專家型人才的匱乏將直接導致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團隊的成果輸出率低、競爭力差的局面。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上,應用型科研與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影響欠缺,主要有兩個層面。
第一,高職院校在與當地及本科的科研院所競爭中難以取得優勢。區域相關公司對技術服務的委托往往傾向于前者,對于橫向委托課題兩者存在明顯差距。因此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工作在與區域產業發展結合過程中存在應用性研究深度和廣度略顯不足。
第二,學科設置單一,與產業結構對接不緊密。盡管我國的高職院校既設置對接傳統行業的學科,也有承接新興技術的學科,但是從區域產業結構來看通常出現人才 “供非所需,需而未教”的現象。
3.1.1 培養高水準實踐技能人才
高職院校是以育人為宗旨,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因此,構建協同創新、校企聯盟、產教融合的實踐操作平臺,開展認識實習、頂崗實習和科研工作,真正將理論知識搬到工廠、車間和辦公室。推進開展綜合實踐教學,使學生做好全員參與,調動學生的動手積極性。
3.1.2 提升工科專業科研團隊師資水平
高職類院校從發展的角度把握好技術專家團隊建設和培養,高職院校專家的數量和創新能力是衡量服務區域產業能力的指標。在長期教學與研發實踐中培養自有的各專業的技術專家.其專業帶頭人應具有較高學歷背景,具有行業或專業視野,具有十分豐富的技術開發經驗和生產實踐經驗。
各高職院校間缺乏協調發展機制,專業進行學科設置,切勿盲目跟風追求“熱門專業”“新興專業”。一是由相關區域政府統籌發展,根據市場需求、產業發展設置工科專業,規劃合理、特點鮮明、并開展相關科研工作;二是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工作應從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出發,科學研判產業發展態勢,建立專業動態調控機制,做大做強區域支柱產業所對應專業,做寬做實新興產業類專業,做特做精傳統產業類專業,切實做到專業科研與產業結構緊密對接。
高職類院校工科專業科研專業群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同時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過程,營造專業科研和產業對接相輔相成的良好環境[4]。
首先,研究專業群的邏輯框架,實現專業群與科研工作與產業鏈的高度匹配。專業群的組建不單單打破傳統高職教育構建模式,更要擺脫“核心專業+一般知識”束縛,讓工科專業的科研意識發散化,以上下游產業鏈或某一技術或服務領域進行組建藍圖,實現跨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整合,進而實現與區域產業的深度協同發展。此外,專業群的組建還需要關注地區產業發展規劃,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服務地區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所形成的新經濟發展。
地方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科研工作對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未來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勢必從人才、專業設置、構建專業群的思路發展。同時構建落實“產學研用服”五位一體的模式,提升科研工作的服務能力。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