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瀛栩,蔣春苗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南昌 330013)
201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的必修課體系。我國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有悠久的農耕文化,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這使得“三農”問題事關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民生問題[1]。圍繞農學類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進行相應研究,既符合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要求,也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求,展示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助推“三農”問題解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重大作用。
家庭收入水平及支持力度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向影響較大。我國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創業啟動資金來源于家庭支持,農學類專業畢業生也不例外[2]。因此,家庭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給予子女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提升其創業的意愿及底氣,夯實創新創業的基礎。
同時,具有一定經商經歷的家庭成員,能夠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創業資源幫助,如創業流程、創新注意事項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資源能夠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幫助,降低創新創業的難度。
家長應根據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及國家政策的新動向,及時轉變傳統就業觀及就業理念,鼓勵子女選擇正確的就業方向,如投身農業創新創業之中,開展傳統農業行業的發展轉型升級,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家長對子女的就業期望應當打破獲得穩定安逸工作的桎梏,而是從子女的個性特點及未來發展空間等入手,清楚地認識到創新創業是新時代有無限可能的新型就業方式,主動引導并培養子女成為服務“三農”的現代農業創新創業者。
針對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應當及時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將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大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及能力。
對于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可以定位為:在達到國家對不同農學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特點,發揮專業優勢,引進社會力量實施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深化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既掌握農學專業知識又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現代復合型農學專業人才。
高校應當設置三個層級的復合型課程體系,具體為:
基礎層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通過開設創業管理入門、創業實務等公共必修課,讓每位學生都能相對全面地了解創新創業的內容、形式及社會創業現狀等,掌握農學類相關專業的職業發展前景,明確不同農學專業創業的實踐成果及經驗。
核心層是面向少數學生的針對性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通過開設創業管理學、大學生發明創造與專利申請等公共選修課,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給予具有強烈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更具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指導;將農學類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緊密結合,增加農學類專業的創新發展、創業動態、成果轉化等相關課程,實現專業課與創新創業課程深度融合;開設如“大學生KAB課程基礎”在內的眾多創業教育課程,完善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業知識體系。
拓展層是面向具有明確創業意愿或已有創業嘗試的學生的實踐性課程,通過參加企業實習、參與創業競賽或制作商業計劃書等方式,鍛煉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高校應當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的方式構建優秀的農學類專業創新創業教師隊伍。
從內部培養的角度來看,要加強對校內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崗前培訓、骨干研修等方式,迅速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并選派優秀教師到農學類企業鍛煉培訓,從事針對性的產學研合作、農業技術開發等工作,了解企業運營及科技創新對人才的需求,為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組織創新創業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參加全國性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班及研修班,走出校園、開拓思路、開闊眼界;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教師創業,并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體驗融入教學之中[3]。
從外部引進的角度來看,要將創新創業經歷與成果作為關鍵的選聘條件。聘請農業類企事業單位優秀管理人員、自主創業成功的企業家等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與學生們分享創新創業的現狀、創新創業應當具有的能力素質及創業經驗等。
創新創業類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要求開展更多的討論、實習、參觀。因此,要真正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落實到創新創業教學實踐中,才能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可以引進安全教學法、模擬創業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主動思考并獨立處理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提升,為未來的創新創業活動夯實基礎。
要真正提升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就要在校園內營造更多創新創業的環境與氛圍。
學??梢耘e辦一些創新創業類的講座、沙龍,開展創新創業學術報告會等,用具有新意及實踐價值的創新創業知識、案例及經驗等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與農學類相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等建立合作關系,給予學生更多實習、實踐的機會,深入一線了解社會對農學類創新創業的要求、流程及內容等,及時抓住出現的創新創業機會;聯合其他高校共同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并通過校網站、微信公眾號、海報等方式大力宣傳,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讓農學類專業本科生與其他高校學生同臺競技,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吸收他人的優點,努力提升自己創新創業素質。
政府要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入手,為其提供更全面的指導服務。要構建更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及交流服務平臺,給予農學類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的項目對接、創業咨詢等服務,使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構思、計劃及方案能夠讓更多企業、組織及個人所了解,從而獲得項目落地的機會;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同時開展創新創業技能培訓;建立大學生法律援助機構,為創新創業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詢及服務,有效降低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可能的風險,安定大學生創業的信心,激發更多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大學生行動起來,將創新創業落實到行動中。
充足的資金保障能夠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愿,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信心。
政府相關部門要整合財政資金,設置大學生特別是農學類專業本科生創新創業發展資金,如大學生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等,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社會方面則可以聯合農業類企業及民間組織、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對農學類本科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風險投資,或給予直接的資金援助等。
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我國鄉村振興及農業發展方面的宣傳報道力度,著力宣傳農業產業創新創業活動的意義、政策及成功案例等,激發農學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與積極性。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