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建 周海燕 朱小會
(重慶科技學院法政與經貿學院,重慶 401331)
近年來,一些學術行為不端、學術腐敗、科研倫理失范等現象頻發,影響了我國科學界的學風。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發,全世界對科學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與關注。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科學家精神,指出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包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等6個方面[1]。重慶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全民崇尚科學家精神。調查研究重慶市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各類方式,借鑒其他省、市經驗,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能推動良好社會價值傾向的形成。
1.學術不端現象涉及面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于2018年出版了《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書中梳理了近20年來國內媒體公開報道的64起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2]。在這64起公開報道的典型案例中,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人既有普通教師,也有知名院校的系主任、院長、副校長乃至校長,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撰寫的科研論文,也存在較多的學術不端現象,如2019年某大學的研究生抄襲某副教授的科研基金申請書。2006屆某知名大學學生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竟然全文抄襲他人,兩篇論文的中英文摘要、正文、參考文獻全部雷同。
2.學術論文造假現象頻頻出現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報告,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居于世界第二位。然而,截至2020年6月,世界范圍共有23 425篇被SCI撤稿,其中我國有10 303篇,占世界論文撤稿的44%,其中剽竊547篇(39%),錯誤原因 330篇(24%),偽造同行評議116篇(8%),作者署名問題84篇(6%)[3]。2017年國際醫療期刊《腫瘤生物學》對107篇已發表論文進行撤稿,涉及作者521人,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
3.青少年科技類競賽造假頻頻出現
近年來,科技競賽是常見的一種培養中、小學生科技意識和情懷的培養方式。然而,在2020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一名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得全國獎項被撤銷;兩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也被質疑造假;澎湃新聞網爆料連獲3年青創賽獎的一名中學生,其獲獎作品與某大學的某專利高度相似,引起質疑。近年來,類似案例時有發生。很明顯,小學生的背后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成年人,他們違背科學家精神,弄虛作假,擾亂了正常的青少年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1.中、小學學生對科學家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
國內外不少研究者發現,不少中、小學學生對科學家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留怪異發型,戴眼鏡,不修邊幅,穿實驗室制服,從事室內工作等。這一結論反映出中、小學學生對科學家工作的認知是來源于自己的直覺和生活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科學事業的認同感,會影響其未來選擇從事科學研究的意愿。據2016年騰訊教育對學生家長的調查,81%的家長希望孩子選擇賺錢和興趣兼顧的職業[4],然而,科學家的職業并不屬于賺錢較多的職業。
2.研究生愛國意識有待增強
近年來,個別研究生在網上發布不當言論,嚴重歪曲事實,反映出對研究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力度不足。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于2020年7月4日發布的公眾號消息稱,移民美國的華人中27%的人擁有碩士學位,而其他國家也僅在10%左右[5]。據不完全統計,“985”高校在美約有20萬校友。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中國AI研究員僅有10%的人回到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科研人員建設祖國的意識有待加強。
1.科研成果價值認識存在偏差
第一,發表眾多論文卻無法解決具體問題。2020年,重慶創新文化研究中心科學家精神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81.63%的科研人員認為我國科研領域的研究以發表論文為第一導向,不能適應社會需求;67.45%的科研人員認為“唯論文、唯項目、唯帽子”的做法,不能使科研價值得到合理體現;59.18%的科研人員認為“偽專家、偽科學”的言論害人。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期,個別科技工作者急于在SCI類期刊上發表論文,但他們對疫情的研判卻出現了失誤。其實,公眾并不關心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他們關心的是科學家能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科研成果的度量標準成為亟待改革的問題。鐘南山、李蘭娟等科學家沖鋒陷陣在第一線的時候,再次向公眾展現了科學家精神,成為科學家精神展示的最好典范。第二,個別科學研究價值錯位。科學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服務人類,其次才是解決理論上的問題,科學研究的結果對推進技術進步、改善人類生產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價值。一些科學研究的價值發生了嚴重偏離,典型案例如“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6]。2018年的基因編輯事件,充分暴露了科學研究規范的必要性。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生殖技術等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較大的科技倫理問題,因此,亟需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初心和使命教育。
2.科研學術成果成為部分科研人員的交易對象
科研評價指標及評價機制的不合理,大大助長了浮躁的科研風氣。有些科研人員為了能在SCI發表論文,不惜重金投稿國外雜志。部分期刊雜志成為成果交易的中間商,甚至形成了一條“學術成果”造假產業鏈。據調查,單發表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市場價格已經上漲到2~3萬元,而購買1篇已經代寫好的核心期刊論文,市場價格為5萬元左右。在微信朋友圈、郵件等媒體平臺經常有轉讓論文、科研專利、著作等的廣告,且基本是明碼標價。這意味著只要出錢,就可以買到各類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以及各類人才競爭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種氛圍下,科研人員的心態難免不受影響。
3.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影響科研人員的奉獻精神
一方面,潛心研究需要數十年持之以恒的決心。據報道,2018年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從立項到結題平均為11.4年,從結題到提名間隔4.4年。每項國家科技獎的背后,都是科學家近20年的潛心研究。科學研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間斷的投入;然而科研人員面臨的其他任務非常重,擾亂了科研節奏,也擾亂了生活節奏,很多科研人員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另一方面,科研人員的投入與獲得存在一定的失衡。娛樂圈明星的天價片酬與科研人員的收入形成了較大反差。當投入的成本與收益嚴重不匹配的時候,勢必會影響科研人員的奉獻精神,弘揚科研人員甘于奉獻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從弘揚科學家精神入手,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制度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
重慶市政府高度重視科研創新,注重科研人才的引進。為吸引培養人才,重慶市委組織部、人力社保局、科技局等部門聯合推出了“英才計劃”,計劃5年遴選高層次人才2 000名,團隊500個。各高校各區縣甚至部分企業都紛紛出臺人才引進計劃,設立了各類科研獎勵、人才引進等政策。然而,研究人員如果忙于申請各類頭銜,只關注頭銜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利益,忽視自己的貢獻值,那么,這些頭銜制度對科學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會非常有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屠呦呦頭銜不多,卻潛心研究青蒿素數十年,解決了世界難題,受到了世界的尊敬。她的這種精神顯得尤為可貴。引進的科研人員如果不能發揮科學家精神,那么將造成大量科技投入資源的浪費。因此重慶市弘揚科學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面向學生群體的宣傳活動
面向學生群體的宣傳,比較普遍的、長期的宣傳方式主要是在學校的各類公共場所張貼科學家簡介、照片、名人名言等。大多數高校通過實施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地給學生傳遞著科學家精神的寶貴財富。2012年,重慶市教委規定,每年4月定為重慶市中、小學生科技節。此外,不定期邀請科技人員進課堂、開講座或舉辦文藝匯演。比較典型的宣講方式,例如2019年9月,重慶科技館舉行了“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系列活動,在學校、社區、科普場館等開展活動12場次,觀眾6 000余人次[7];2017年,重慶5所高校承辦了“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文藝演出。每年還引導全市中小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等主辦的“開學第一課”節目。
2.廣泛面向社會的宣講活動
目前,“線上+線下”的宣傳方式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線下主要是展覽,線上則是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以圖文、專題、話題等形式進行宣傳。2020年7月,中國科協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在重慶科技館舉行,線下是大量的真實照片、實物的展覽,展示科技工作者的時代風采;線上是公眾通過重慶科協的微信公眾號進行觀展、參與云互動。
線上宣傳平臺有科協、少年宮、部分學校或培訓機構的官方網站或公眾號,常見的方式有視頻、新聞報道、互動答題等。線下宣傳主要有展板、會議以及出版雜志等方式。比較典型的展板宣傳是2020年5月底由重慶市委組織部主辦的“重慶優秀科學家風采展”[8];比較大型的活動或會議有:“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科協年會、科技與鄉村振興研討會、科普大篷車渝州行活動、走訪慰問科技工作者等。此外,越來越多的企業或社會組織也紛紛發動或參與科技節活動,如2019年中國電信重慶公司舉辦的科技節活動,《課堂內外》等雜志也有涉及宣傳科學家精神的版面。
1.宣傳主體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為主
重慶市弘揚科學家精神宣傳主體主要有重慶市委組織部、重慶市科技局、重慶市教委、重慶市科協,以及學校等。社會參與主體有教育技術中心、群團服務中心、青輔協、企業等,基本上以黨政機關為主、社會參與為輔。宣傳對象以學生、科研人員、科技工作者為主。
2.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
重慶市創新文化研究中心于2019年7月成立,由重慶市科協和重慶科技學院合作共建。該中心以創新文化研究為核心定位,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挖掘及弘揚是其主要研究工作。該機構已經圍繞科學家精神的弘揚開展了系列研究。
各主體開展活動主要以傳達學習中央精神,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為主。2019年,重慶市科協、各高校、科研院所都組織學習相關文件,談心得體會,提建議;組織參加中國科協舉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活動。高校、科研院所主動學習上級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各類政策法規,參加科技工作者學習評選活動,參與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征集等活動。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重慶市高校教師紛紛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課程思政建設,將科學家精神引進課堂;參加包含科學家精神的教育專題培訓等。但總的來講,這些活動的開展,缺乏獨特性,且大多數屬于“運動”式弘揚方式,沒有建立長效機制,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重慶科技產出對人才需求的節奏,未能形成崇尚科學家精神的持久文化氛圍。
國家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措施大多由全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科技部等組織,并以自上而下方式推廣執行,主要包括視頻錄制、宣講、文藝活動等。例如,中國科協成立“科學家精神報告團”進行宣講,舉辦“弘揚科學家精神優秀作品——100個故事”征集活動,面向全國高校演出“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等舞臺劇以及舉辦“禮贊·科學家精神”甲子華誕特別奉獻專題活動等。這些活動還通過各大媒體進行線上宣傳,受眾更廣泛。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從2017年開始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在線推廣科學家精神,包括36個微信、588個微博和245個第三方平臺,目前,科學中國新媒體移動終端已經發表文章900篇總網絡閱讀量超過1.2億。
2017年3月—5月,《湖南日報》相繼推出“走近科學家”系列報道14篇;2019年,四川綿陽與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共同打造了面向公務員的劇目——話劇《國魂》,用以弘揚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新疆交通廣播推出“科技為民,奮斗有我”科學家宣傳活動;蘇州將每年7月10日定為“蘇州科學家日”,打造“蘇州科學家日、科學家蘇州日”品牌;2019年武漢教育基地面向武漢地區培養單位的研究生,采用學習文件精神、觀看榜樣事跡、張貼教育展板、簽署承諾書等多種形式,開展科學道德和學術建設教育宣傳活動;201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結合實際,將科學家精神變為具體的特色精神“西農精神”并發揚光大。各地還利用主題節日開展專題活動,常見節日有改革開放周年慶、科技節、建黨周年慶、黨團活動日等,如2019年寧夏科技館黨總支和寧夏農牧廳漁業局黨支部聯合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感悟科技強國夢”主題黨日活動。
在京東APP搜索關鍵詞“科學家精神”共有300多件商品,搜索“科學家”共有8.1萬件商品,主要是針對青少年兒童的圖書,如《十大華人科學家名人傳記》《大科學家講的小故事》《共和國脊梁》等。2020年科技部組織編寫的科學家精神叢書,面向更廣泛的讀者需求,分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共6冊,第一冊《愛國篇》已經出版[9]。
科學家精神的宣傳視頻資料來自中央主流媒體。中國教育電視臺錄制的大型人物系列紀錄片《科學家的故事》,中央電視臺錄制的《加油!向未來》《開學第一課》《大國重器》等,中國科協錄制的《追夢身影》專題片也涉及大量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學習強國APP里也有大量的科學家視頻資料。
目前,重慶市面向社會的科學家精神宣傳措施較多。為更好地發揮傳播作用,除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層面政策外,重慶市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宣傳資源,結合重慶地域文化特點,構建適合重慶實際的“科技館基地+全員參與+全方位滲透”的弘揚方式。
重慶市各區縣都建有科技館,應充分發揮科技館的宣傳作用,利用常設展項、短期展覽與即時展覽、專題宣講活動相結合,展示豐富多彩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內容,把科技館作為重慶市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陣地,將能夠反映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史料以及科研成果、研究過程等方面的資料進行集中展示,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特別要重點挖掘家鄉在重慶或奮戰在重慶的科學家的第一手材料,長期展覽。
青年科研工作者群體多數為博士畢業生,他們的優勢是視野開闊,思想活躍,渴望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中實現個人價值。針對這部分群體,從弘揚的手段看,建議結合他們身邊熟悉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案例,通過真實講解、切身體會等方式,激勵青年人踏實奉獻搞科研,形成一種崇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氛圍。同時,為提高弘揚的效果,建議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引導青年科研人員戒除浮躁情緒,建立中長期立項規劃和績效評價體系,給予那些需要長期攻關才能出成果的基礎學科、冷門學科等以穩定支持,鼓勵青年科研工作者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同時,充分調動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參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積極性。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經驗豐富、政治覺悟高,并且為科研工作做出了較大貢獻,可邀請他們來給年輕科研人員傳授自己的科研方法和科研經驗等,傳承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艱苦奮斗的作風。
1.讓全社會成員成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體
以前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主體是以政府為主,政府主動宣傳,社會群體被動接受,但要形成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氛圍,就必須動員人人參與。建議各企業、各組織提煉總結自己弘揚科學家精神事跡并進行宣傳,使弘揚科學家精神落在實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朋友圈、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資源,對科學家精神進行宣傳,讓科學家精神成為各大媒體的宣傳主題。
2.加強覆蓋碩博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
要在學歷教育的各個階段找到與課程體系知識點結合的“觸點”,做好課堂設計,確保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育人目標相得益彰。目前針對大學本科以下階段愛國教育的弘揚宣傳措施比較多,但針對碩士博士階段的相對較少,建議加大對這部分群體的愛國主題教育,使他們具有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的精神。
3.舉辦重慶科技節在全社會宣傳重慶科技成果
重慶市已有了針對中小學生的科技節,可以將該節日推廣,形成全社會參與的科技節。為使科技節有特色,建議充分利用重慶地區舉辦智博會的機會構建重慶科技節,在線上線下全方位營造節日氣氛。一是向全國展示重慶科技進步狀況;二是搭建人才溝通的橋梁;三是形成全民崇尚科學的氛圍;四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五是通過展示企業科技產品,為其獲得更多銷路,也為消費者購買高科技產品和服務提供平臺。目前,全國的科技節規模不是特別大,重慶可以率先舉辦該活動。
1.改革科研評價體制給科研人員減負
盡管國家在科研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較大,但政策連貫性還不夠,導致在具體的職稱評審、人才評選、學科建設等方面問題不少,論文、專利、項目等依然是量化考核的主要指標。建議盡快全面落實相關科研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弘揚科學家精神起到正確的導向指引作用。建議簡化一些繁瑣且重復性的資料填報等科研管理方式。從財務報賬、項目申請到項目結題等環節,建議適度給予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一些靈活性、便利性的政策,方便他們放開手腳做些真正有研究價值的科研工作。
廣聽意見,切實減少繁瑣流程,實施人文廣懷。廣為聽取一線科研人員的意見,縮減一些形式化、不必要的科研流程,多進行一些人文關懷,讓科研工作成為一種令人向往的職業。特別是中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家庭、事業等多方面負擔,他們從事科研付出的精力會更大。為此,建議多對這部分群體進行心理健康疏導,盡量減少各種不必要的線下開會、報賬、匯報等非科研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特別要給予特殊時期的女性科研人員更多的心理健康關懷。
2.加強對科研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
目前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很多沒有從事科研的經歷,對各學科領域的科研規律并不了解。同時,一些政府部門通常由公務員擬定發布科研需求或者管理辦法,盡管也有征求科研人員意見的環節,但往往因溝通不暢,造成科研需求發布投遞不準確、不及時的問題。建議科研管理崗位的設置條件至少要有從事科研項目的經歷或實踐經驗。科研管理人員上崗前應熟悉科研管理過程及科研規律。
3.構建科研供需交流平臺
重慶已經有科技平臺,發布政府部門、企業和科研單位的一些科研供需信息,但在實際的運行中,科研供需交流并不特別暢通。一些科研需求表達與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差距有點大,建議加強供需各方交流的平臺建設,打通溝通渠道。因此,加強政府部門與科研院校之間的合作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