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濤 程亮亮
(重慶科技學院體育部,重慶 401331)
2016年6月23日,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計劃指出,今后五年,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機遇挑戰,需要把握新時期全民健身內涵的深刻變化,并不斷開創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新境界,使其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名片。這其中的基礎,便是體育健身思想的普及與各方面體育資源的有效供給。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逐漸普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與互聯網技術息息相關。體育界也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需要互聯網的加入,以“互聯網+”為背景,將“互聯網+”與體育相融合,創新體育教學方式。隨著互聯網技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社會各行各業慢慢向“智慧地球”的目標發展,其中健康中國、智慧體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為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體育教學對全民健身運動各方面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智慧體育的特征、功能以及實施推廣思路,以期為我國全民健身運動沿著科學、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在梳理近5年來體育教學研究者的相關研究資料中發現,目前智能體育對全民健身運動影響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化和智慧教育的研究,信息化和智慧體育的研究,學校智慧體育的研究,“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體育平臺建設的研究。
在智慧體育的研究中,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進行了研究。楊洪在《“互聯網+”戰略下全民健身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指出,“互聯網+”近些年在我國發展勢頭迅猛,“互聯網+”給許多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樣給體育行業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2]。他認為“互聯網+”給健身行業的帶來了機遇,同時分析了全民健身在“互聯網+”戰略下面臨的挑戰。在當下,“互聯網+”戰略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對“互聯網+”給予支持,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充分合理應用,逐步向全民健身目標靠近。同時,“互聯網+”背景下的全民健身也面臨著體育專業人才短缺、參與健身的人數少、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等挑戰。國家需要出臺相關政策督促高校培養高水平、高素質、高質量的體育人才來填補市場空缺;鼓勵優秀體育人才獻身健康中國的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行業行規建設,完善行業管理培訓體系以及監督管理機制,全民一起積極推動智慧體育行業的新發展。劉藝、李驊在《“互聯網+”背景下運動APP與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中表明,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時期,各大軟件開發商應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帶動大量運動類型APP的上線,推動全民健身的發展[3]。“互聯網+”融入全民健身將成為增強全民體質、提升全民健身質量以及實現體育強國的重要途徑。李陽等人在《我國智慧社區體育發展現實困境與治理對策》中提出,智慧社區體育建設目前在國內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該項建設受地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只能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開展,但智慧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也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不斷完善[4]。當前智慧社區體育建設中也存在著諸如主體單一乏力、融資比較困難、智慧平臺建設不完善、軟件硬件設施不健全、專業人才資源缺乏等問題。陳錦等人在《“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體育平臺建設方案》中認為,智慧體育作為互聯網背景下的一種新型體育模式,其建設過程應該跟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趨勢[5]。研究“互聯網+”體育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向,探索智慧體育的可行性,建立符合我國體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智慧體育框架,積極推進我國體育事業革新,使其能沿著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積極響應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全力推進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
智慧體育是以智慧地球、智慧城鎮、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模式為參照而提出的現代體育新模式,由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定位導航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作為技術支持,使其智慧化。智慧體育的發展能夠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走向智能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發展道路,也毋庸置疑地會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1]。
史艷艷、張慧敏在《智慧體育走進高校體育課堂的初探》中認為,智慧體育的發展將會帶動整個體育產業的革新,體育將進入信息化時代。智慧體育走進高校,可以打破傳統高校體育教學的固有弊端,使體育教育順應時代發展,適應信息化社會。大學生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個群體,他們思維活躍,與時代發展同步。智慧體育進高校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并促進學生養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培養并加強學生體育健身的意識[6]。韓雪、魏盈盈、姜亞秀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智慧體育模式是通過計算機大數據技術來科學地計算每一名大學生的體能、身體器官功能等數據指標,比如悅跑、KEEP、步道樂跑、智能手環等,能促進學生對具有專業性的體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非常符合當代年輕人對體育健身的追求,十分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7]。秦盤龍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進行改革創新,打破單一、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體育教學,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而互聯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融合對高校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力[8]。蔡曉菲、謝永力認為,高校體育以及高校體育課堂信息化的主要難題是:很多高校對體育課程不夠重視、學校領導對智慧體育的思想認識不深刻,學校相關體育軟件硬件設施不齊全。高校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推動建設健康中國的計劃,重視體育教育,及時合理有效地促進體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提高相關體育思想認識,建立健全信息化資源設施,合理創新信息化體育課堂,重視師生信息化能力培養,從整體上促進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9]。
綜上所述,智慧體育教學就是將體育教學信息化,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發、整合、利用體育相關資源,并對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監控管理。體育信息化主要通過測量記錄、篩選加工、安全存儲、互聯傳送等方法,讓人們隨時獲得必要的相關信息。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最普遍的體育教學模式有3種:基礎課制、俱樂部制和選項課制。對于當下的高校教學過程,從學生體質測試成績來看,這幾種模式沒能有效且實際地改變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反饋的數據顯示,我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2012年國家教育部官網發布了第六次關于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顯示:大學生體質監測結果與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 m跑、男生1 000 m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男生的引體向上,部分學生一個都做不起來,女生的仰臥起坐很少得滿分。從以上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力量素質很差,近80%的學生都不能達到合格標準,近2/3的學生每天鍛煉不到1 h,近1/4的學生基本上每天都不運動,接近44%的學生睡眠達不到規定標準。追溯緣由,一是目前很多高校體育課傳統老套,上課的內容缺乏生機與活力,大部分同學認為上體育課是放松心情,比較懶散;二是大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體育不夠重視,他們進入大學后基本不鍛煉,除了體育課參與運動外,課余時間不能充分利用,沒有自主運動的習慣;三是由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呈現出“三多一少”(快餐多、快遞多、網游多,運動少)的現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無疑會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嚴重下降的后果。
1.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和信息技術基礎等方面適應當前發展現實,具有可行性
智慧體育教學是指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把課堂教學、成績評定、課外鍛煉、場館使用和運動監測等方面結合起來,用智能化載體確定教學訓練標準,用科技化手段促進、發展和培養學生的體育潛能意識,構建有機統一的體育教學大課程觀。通過物聯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體育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服務內外一體的體育教學發展新模式,為新時代的體育教學改革培育新動能。
2.符合國家發展方向,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作用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為實施素質教育正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但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就不能單一地以體育課程為中心來支撐整個高校體育改革。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和“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國家頂層戰略引領下,高校體育作為國家體育各項工作開展與實施的改革前沿陣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0]。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在信息化改革建設進程中存在教學結構陳舊、軟硬件條件不足、課程地位低下、思想認識不夠等問題。對于以上的問題,高校應加強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比如建立健全信息化資源設施,合理創新信息化體育課堂,提高多方思想認識,重視師生信息化能力培養,由局部到整體促進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
高校體育不能“一二三四,一直都是”,必須是“一二三四,換個姿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我國教育教學開始積極向“互聯網+教育”探索和轉變。體育課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開始積極嘗試各種在線教學,努力讓學生動起來、跑起來、跳起來。同時,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課的重要性。如果以這次疫情為分水嶺,體育教學改革正在開辟下半場,一旦步入下半場整個體育教育的發展邏輯會有巨大的轉變。上半場和下半場有著明顯的區別:上半場,體育教學改革來自于“資本”型增長;下半場,體育教學改革來自于“運營”型管理。“資本”增長是指運動場地、體育設施、運動器材、運動項目、師資、經費等各種資源的完善和提高,這些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東西,這在體育教育發展的初期,往往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當我們通過“資本”的積累,把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改善到一定階段后,如果我們的“運營”跟不上,發展進入瓶頸期,導致的狀況是場地數量多了、設施設備齊了、運動項目增加了、質量好了、教師水平高了,最重要的一點卻失去了。鍛煉的學生卻減少了,以至于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降低了。因此,下半場體育教學改革要把精力放在“運營”內容上。體育教學的改革,要從“資本”驅動切換成“運營”驅動,這個驅動的轉換是很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運營”就是要靠管理、靠優化配置來盤活這些資源,而這,必須要依賴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設備去發揮這些資源的更大教育功能和價值。只有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體育教學改革,給體育教學插上“在線與數據”這兩個翅膀,安裝上“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這三駕馬車,才能讓體育教學智慧活起來,才能讓高校體育騰飛起來。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2019年上半年疫情期間,采用線上體育教學。目前而言,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相對齊全,疫情期間教師們采用大學生MOOC平臺、雨課堂、學習通等各種網絡平臺或APP,遠程教學,居家練習,每周三、周六提交作業,每次視頻時間為體育運動一分鐘,提交作業后老師在規定時間批改作業。智慧體育在體育課堂的應用,疫情時期學生可以在家通過網絡教程進行自我鍛煉,在寒暑假時期,體育活動仍然可以繼續進行。智慧體育運用在課堂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主要有3種情況。第一,放羊式,即上課過程中學生老師都比較自由,但達不到預期課程要求的效果。第二,“3+2”式,即準備活動慢跑3圈,放松活動慢跑2圈,中間時間是身體素質練習與自主活動,但由于學生自主能力差,自主活動無法保證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第三,選項式,即學生可自主選擇運動項目進行專項學習,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裝備、物聯網和智慧體育教學等多種渠道獲得更加個性化、科學化、智慧化的運動體驗。第三種方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1.視頻化的電子教材既生動又便捷,同時還能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學生可以感受不同教師的教學風采
目前,重慶科技學院體育課程教材采用的是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的《學校體育教程》,該教材不僅僅有印刷版本,還有同步網絡課程,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有掃碼鏈接,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教學視頻。這樣的方式貼合了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模式的轉換。
2.在線體育課程、體育資源豐富多彩,學習的選擇變得多渠道、多層次
重慶科技學院體育課程不僅有掃碼觀看教學視頻、步道樂跑APP,部分教師還將網絡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與學生深層次的體育需求相契合。
3.電教室智慧有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1)通過體質健康設備對學生體質和運動能力進行評定,讓學生獲得科學的健身計劃與運動處方。(2)配備運動手環或在手機中安裝運動APP,實時記錄運動數據,計算運動強度,建立學生的運動檔案,提供個性化訓練服務。(3)虛擬現實與體育仿真技術可運用于因極端天氣或條件受限難以實施的運動項目。例如,下雨天沒法在室外打網球,但在智慧教室,學生可打開智能終端,手持帶有感應芯片的智能網球拍進行練習,實現虛擬打球。有些高端項目,如高爾夫球,受限于場地,會遏制學生學習的激情,但虛擬現實與體育仿真技術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例如,讓學生手持帶感應設備的高爾夫球桿,置身于風景如畫的綠色草地和藍天白云之下,體驗在仿真環境下打球。三維場景和實時的數據反饋可以讓機械的打球變得有趣。當然,該技術還可以運用于拳擊、散打等一些對抗比較激烈的項目,一方面可訓練指導,另一方面可避免意外的發生。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學校有一套專業的體質測試設備,測試學生體脂比、心肺功能等,能夠實時監測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掌握學生的基本身體信息,為學生量身定制適合的鍛煉目標。
1.內外結合,讓成績構成科學合理
智慧體育教學構建的是生活化的大課程觀,在加強課堂內涵建設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課外鍛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和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統一的完整體系。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學生的體育成績分為體育專業課程、期中成績、平時成績和課外考核4個部分。課內以考勤、身體素質、專項為主,課外使用步道樂跑APP,每次不低于3 km,每學期完成90 km跑步量,把單一的課堂考核調整為課內課外考核相結合。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核,可切實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其主動參加鍛煉,同時也讓成績的構成科學合理。
2.智能儀器,讓成績評定便捷高效
使用運動手環、打卡儀器等裝置或裝備,借助大數據平臺進行統計。安裝好相關設備,設置好相應的管理系統,運動場無需專人監管就可秩序井然[3]。系統會及時把課堂教學的考勤、身體素質測試、專項測試以及課外鍛煉和運動競賽等情況全部數字化。這樣分門別類把所有的體育活動納入成績評定系統,從不同維度進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定,可讓老師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和課內外鍛煉情況,同時讓成績處理快捷準確,將教師從無味的計數工作解脫出來,輕松完成監督與管理工作。
運動前,學生可通過APP了解體育場館的運營情況,包括地理位置、設施數量、預訂情況、在場人數等,甚至可引入社交關系鏈。比如,可通過APP去約跑拓展學生的社交關系鏈,打羽毛球時可以通過APP查詢并預約場地、教練和對手等。另外,通過大數據對歷史數據的追溯,可比對在場學生中是否有我的好友等,這些都可以給學生的鍛煉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做出預訂、組局等下一步操作。同時也可為體育場館導流,有效提升場館使用效率[7]。通過查詢和預約,可以節省學生和老師的時間,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運動中可優化的點就是讓場館識別到場的學生是誰,安裝有識別技術的儀器設備,通過門禁設備與掃碼、人臉識別技術相結合,可以做到學生的無感化進出場與自動統計相應的數據。這樣學生不用再進行多余的身份確認操作,場館也不必將人力成本花在重復性的確認身份上,而可以集中在提供更好的服務上。同時傳感器還可以用來監測設施使用狀態,當鍛煉人數超過人數安全閾值時立即預警,提醒場館管理人員進行合理分流。
智能體育設備為運動插上了數據的翅膀,可以在學生運動后生成專屬的數據報告,相對以往的運動體驗,智能體育設備讓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運動狀態一目了然。比如通過動作捕捉系統,可生成進球或者其他高光集錦;通過可穿戴設備,可記錄詳細的監測數據;通過顯示屏,可實時傳輸成績和現場排名。這樣的智慧增值服務,可極大提升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從而吸引學生再次進入運動場參加鍛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學校每年都要進行量大面廣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工作。數萬學生,且每個學生要進行8個項目的測試,如果采用原始的手工測試,從前期的流程設計、人員組織、場地布置到中期的現場測試、身份確認、補測和信息反饋,再到后期的數據統計和上報,工作量巨大,周期冗長、環節過多,甚至還會有一些意外狀況發生。而建立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室,配備智能化的測試儀器和設備,可有效節省人力和時間、提高測試速度,也能使測試更便捷有序、高效準確。
1.掌握學生狀態,把握課程節奏
重慶科技學院目前的體育課堂教學采用運動手環、智能服裝作為數據采集終端,精準掌握學生運動過程中的生理狀態數據。教師可通過對心率、卡路里、運動時間等指標監測,評估學生的機體負荷以及能量消耗等,從而合理安排學生的訓練計劃,再通過手機顯示屏生成數字化訓練體系,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鍛煉。
2.運動風險評估,減少意外發生
近年來,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意外猝死頻頻發生。為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運動手環、智能服裝等智能儀器設備監測學生的心率狀態,當某個學生的狀態指標出現預警信號時,設備可及時提醒,調整學生的運動節奏,預防過量運動帶來的身體傷害。當意外發生時,可通過這些設備準確找到發生的原因,區分相應的責任,做到有據可查,從而減少各種糾紛。
習近平在講話中曾多次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可見,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任重道遠。如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體育課程改革站在了新起點。在信息化的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充分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在改革思路、教學內容和手段、成績評定、場地使用、運動監控等方面進行創新,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為體育教學的發展培育新動能。將體育課程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可以讓教學內容立體化,教學手段智慧化,評價體系多元化,測試工作科學化,教學活動安全化,還能讓運動場地的使用實現智能化,這樣才能從整體上促進高校體育的全面發展,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推動實現體育強國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