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輝,王宇佳,廖柯銘
(西南民族大學,成都 610041)
習近平總書記在最近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要求“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高校特別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查閱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截至2020年12月上旬,檢索“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共有112條記錄,檢索“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主題共有13條記錄。另從文獻指數分析可知,“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從2014年起步而逐漸展開,以“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為篇名的文獻最早出現于2015年,2018開始大幅增長①參見中國知網“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的學術關注度“指數”。。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2017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并增寫入黨章總綱部分〔4〕97,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5〕,2019年、2020年分別召開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重要部署②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第1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載《人民日報》2020年11月4日第1版。,在時間節點、進展節奏上高度契合。因此,本文以對現有相關文獻的回顧切入,就民族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創新路徑問題略做探析,以期推動相關研究趨于深入。
1.加強“五個認同”的理論教育
李凱、亓光勇,李衛英,彭尚源等認為民族院校要以提高各族學生“五個認同”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意識為目標〔6〕,加強高校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以及黨的紅色文化教育〔7〕。張宇峰、方晨光提出應從教師引導、家校聯系、加強各民族學生間往來等方面入手,營造民族團結氛圍,增加理論學習時長,促進精神、文化層面的價值認同〔8〕。
2.在實踐中推進“五個認同”知行合一
張立輝、許華峰指出“有的高校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三條路徑,有效地深化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全校師生員工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9〕。王麗宏指出有的高校開設民族理論課、舉辦民族團結主題活動、組織參觀學習民族文化等社會實踐、強化大學生的“學生身份”意識以及加強民族互嵌式的管理模式等有效強化各族學生“五個認同”的觀念〔10〕。靳淑梅等指出有的高校通過校內外實踐活動為載體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石奮齊等認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12〕。蔣文靜和祖力亞提·司馬義提出應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教育、整合社會力量搭建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平臺,將‘五個認同’的理性認知內化于情感,促進學生知行合一”〔13〕。劉吉昌等認為“學校應引導學生增強‘五個認同’;社會搭建平臺,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國家認同;學生個人也要將‘五個認同’作為實踐中的思想價值觀指引”〔14〕。
通過梳理,發現相關的研究基本達成共識的方向之一是民族高校應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強化各民族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但在路徑研究上更偏重于整體性與宏觀層面的敘述。
1.營造校園氛圍,整合優化校內教育資源
民族高校的教育環境應當更具有民族團結的氛圍,樸芙萱、熱依木·努爾麥麥提等認為民族高校應“為師生建立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建立培養機制,進行課程改革以整合相關資源,提升師資水平”〔15〕,“優化思政等通識課教育”〔16〕。張利國認為民族高校應“深化協同育人機制與課程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常態化開展”〔17〕。耿俊茂提出應“圍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體間性,營造校園互動交流氛圍”〔18〕。
2.重視實踐活動,搭建府校家多方合力平臺
除校內現有教育資源,校外相關資源也應得到重視。冉春桃認為民族院校應“建立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教育機制;教師學生應相互配合,堅持以教學為主線,學生主體增強實踐合力,最終夯實思想基礎”〔19〕。向涵提出民族高校應“構筑協同育人體系,搭建府校、家校、校企立體化實踐平臺優化教育渠道,強化思政理論課的深入融通”〔20〕。但是在協同教育研究中對校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關注略顯不足。
1.創新網絡民族團結教育新形式,加強對學生網絡輿論的引導
網絡已然成為與大學生朝夕相處、接觸最頻繁的信息載體〔21〕,“互聯網+民族團結”自然成為當前民族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途徑。楊杰、陳孝凱等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要增強互聯網思維。前者認為民族高校應“順應互聯網教育規律,倡導‘雙主體’模式,提升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通過互聯網優化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載體、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體系”〔22〕。后者認為應“優化網絡應用平臺及教師網絡教育考評機制、強化任課教師應用互聯網的培訓機制”〔23〕。胡淑英等認為應督促學生合理利用新媒體社交類APP,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問題的網絡信息監管與輿情優化〔24〕。
2.優化宣傳內容,重視網絡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生主體性地位
網絡傳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覆蓋力,必須重視網絡宣傳的內容。許亞峰認為網絡宣傳不應只從漢族角度,也要重視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敘事;建設完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網絡媒體;鼓勵和支持愛國愛教人士在網絡中談論愛國與民族團結〔25〕。車琳等關注到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出網絡民族團結教育全過程都要結合學生基本情況、網絡使用偏好以及需求,為學生設計“定制化的線上民族團結活動”〔26〕。崔洋洋等提出應尊重學生思維以豐富網絡民族文化產品,與學生共建共享網絡民族文化〔27〕。
總之,民族高校應在建設互聯網應用平臺的基礎上堅持以內容為重,增強互聯網思維,才能實現更好的民族團結教育效果。但是目前對網絡民族團結教育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對如何引導學生并發揮其主體性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國的高校思政課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擔負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務”〔28〕。如有的高校提出了《“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①參見《中南民族大學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載國家民委網,2019年11月04日,https://www.neac. gov.cn/seac/xwzx/201911/1138357.shtml。,整合民族理論與政策必修課、民族知識文化選修課等。有的高校提出了“課程思政育人體系”②參見《北方民族大學出臺方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載國家民委網,2019年6月27日,https://www.neac. gov.cn/seac/xwzx/201906/1134343.shtml。,以學生道德品質教育與思想教育工作為領航任務,深化理論教育、發揮課堂渠道作用。民族高校還開設了鑄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的思政課程,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通過上述梳理可見,許多學者雖然都提出民族高校應加強思政教育建設,而學校也不斷通過理論教育強化學生意識形態。但這些探討主要側重于思政等通識教育,忽略了民族高校其他各類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問題。但民族高校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不應只由鑄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的思政課程獨立承擔,如何打破民族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存在的壁壘、將各類課堂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教育系統是民族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從當前研究情形來看,無論是從創新形式還是優化內容角度,學界對于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民族團結的研究仍需深入。當今智能手機的使用對于各民族學生來說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網絡虛擬世界可以打破現實生活中的界限與隔閡,為當前社交能力不足,交流能力弱的學生提供交流平臺與機會。但是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由于網絡中各類內容繁多,魚龍混雜,一些學生是非辨別能力還有所欠缺,容易受到破壞民族團結輿論的影響,而當今各民族高校無論是在現有網絡平臺上還是本校網絡的平臺建設上都出現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民族團結相關話語信息輸出比重低,極易湮沒在龐雜的網絡信息中,不易引起學生關注,網絡思想教育更是效果甚微。因此,民族高校在自媒體時代如何搶占“互聯網+民族團結”的新高地,在如何積極開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話語權的路徑研究方面仍存在許多上升空間。
目前民族高校多為自上而下式網絡育人,易流于形式且讓學生疲于應付,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更難以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如何發揮各民族學生在網絡民族團結宣傳中的主體性作用,與學生共建共享“互聯網+民族團結”的文化氛圍應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校際合作與交流可以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通過與其他高校的交流亦可以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激發民族高校學生自覺地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些學者提出民族高校應整合資源,深化協同育人機制,但對校際交流與合作以及府校地協作方面的研究略為不足。當前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等民族高校相繼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相關研究機構③相關機構指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入選第一批國家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學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學等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在此背景下應關注這些研究基地之間如何加強合作,共建共享。
1.夯實思政課程基礎地位,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使學生真正從思想深處自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從骨子里熱愛中華民族共同體,自覺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熱愛者、建設者、捍衛者。”〔29〕因此民族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其肩負著培養“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接班人”〔30〕,為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與任務,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31〕,是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突出使命。
首先,民族高校應高度重視思政課程,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完善頂層設計,從制度規范上保障思政課程能夠為民族地區培育合格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鑄魂育人。如通過科研課題立項等大力支持專家學者加強對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聯合專家小組進課堂,定期檢查、評定思政課程的教材、教案,“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32〕;打造選樹一批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民族高校特色思政課程;加大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可適當增加相關校外調研學習活動,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更新思維,擴寬視野;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以其親身經歷與生動感悟為學生講述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學生對我國現行民族理論政策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加大對思政課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學習與思想政治考核,保障教師隊伍自身能夠為人表率;增加對思政課程學分學時以及實踐考核的比重,促進學生在課下積極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其次,在思政課教師層面,民族高校教師應緊跟社會發展前沿,拓寬自身視野,提高素養,不斷深化自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寫入教案、進入課堂,幫助各民族學生理解并深入頭腦;適當開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給予學生以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指導,以鞏固和深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及“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促使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和敏銳性。
2.打破“課程思政”壁壘,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各門課都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開展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參見《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載《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第1版。,此后“課程思政”逐漸成為學校思想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詞。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32〕。課程思政已然成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大勢所在。
民族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中,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注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專業課中發掘隱形而豐富的民族團結元素,引入人文情節和思考,傳授有溫度、有厚度的知識”〔28〕。
首先,民族高校應系統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體系,抓好頂層設計,如有的高校2019年制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方案②參見《中南民族大學制定實施方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載國家民委網站,2019年10月30日,https:// www.neac.gov.cn/seac/xwzx/201910/1138179.shtml。; 有的高校提出“強化課程融入,推動課堂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同向同行”③參見《大連民族大學制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方案〉》,載國家民委網,2019年11月5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1911/1138374.shtml。,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有的高校在2020年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為基本的教育教學原則④參見《西南民族大學關于制定2020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校發〔2020〕1號(西南民族大學2020年1月16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創新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思路,實現圍繞學生做教育,從以教師、課堂評價為主向學生的學習、成長為中心轉變。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于民族高校實際,依循專業特點因勢利導,“注重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3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5〕的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教學活動。如在歷史學專業,傳統的正史書寫偏重漢民族視角,因此授課教師可以改換思路,以某一歷史階段或某一歷史事件中多民族視角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個民族都是中國歷史的書寫者,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歷史基礎的理解;在理工科專業中,要注重培育各民族學生的愛國之情,適時講述“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南仁東、地質學家李四光、中國海洋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海洋物理學家赫崇本、當代地質學家多吉等少數民族科學家的科研報國事跡,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鼓勵其投身于中華民族科研事業;激勵各民族學生開發、探索與民族地區和專業相關的科研資源,增強各民族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了解與熱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潛移默化中達到培育各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
最后,對學生的專業課程評價也應增加多元性,融入思政標準,不僅是專業知識考察,同時還要增強對學生價值觀、政治觀等思想觀念的正確的考核環節,并將其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加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注。
1.打造各民族學生交流交往交融的校園網絡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5〕中央要求“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載體和方式,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打造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網絡空間,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把互聯網空間建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平臺。”〔33〕民族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網絡安全,既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發揮好網絡在教育信息化、校園智能化中的重要作用,又要高度重視網絡內容建設,努力營造天朗氣清的校園網上生態環境,牢牢掌握網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主導權、話語權”〔34〕。學校必須重視校園網絡平臺建設,不僅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社交平臺,也應積極建設校園新媒體平臺,將學院、社團甚至后勤各類信息整合集中,打造服務各民族學生成長成才的校內多功能信息平臺。
首先在校園網絡平臺的建設上,學校黨委要站在第一線,重視網絡平臺規章制度建設,堅持“從嚴管理和科學治理相結合”〔32〕,組建專業、多元、高水平的輿論監管隊伍和學生思想心理健康管理隊伍,加強管理人員培訓,提高管理教師的政治性、文化素養與民族團結意識,強化考核制度,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導權。重視各民族學生的主體地位,增設學生實踐崗位,提高學生參與度,促使學生也能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共建共享環節中。
其次在具體操作設計中,根據教育需求推送民族理論知識,榜樣典型,推進網絡思政教育工程,“培養學生教師網絡評論隊伍”〔35〕,促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網絡主流聲音;開設就業指導、校內論壇、法律援助等板塊,根據學生需求推出專屬相關活動,并設計一系列如上線、瀏覽、發帖送積分等獎勵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寓教于樂,實現價值觀引領;管理人員可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對民族團結的認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送相關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及時關注各民族學生的思想與學習生活動態,如有的高校利用“智慧學工”平臺創新性開展學生發展指數的大數據分析,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并開展群體特征分析①參見《中南民族大學依托“智慧學工”平臺創新管理育人模式》,載國家民委網站,2020年8月4日,https://www. neac.gov.cn/seac/xwzx/202008/1142303.shtml。,從多方位采集學生成長資源、成長滿意度等數據,把握學生新情況、新特點,因材施教,潛移默化地培育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的高校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民族大學”辦學目標②參見《大連民族大學持續加強智慧校園建設》,載國家民委網站,2020年5月29日,https://www.neac.gov.cn/seac/ xwzx/202005/1140426.shtml。,以無線為主、有線為輔、多網融合、師生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為特色,建設可控可視的智慧校園交流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支撐教育教學所需。
最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立足于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以及價值觀引領。如推送民族地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優惠政策解讀、引進優秀學者的相關課程及講座視頻或直播,開放評論、彈幕,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以及校友之間能夠及時相互交流資源信息,分享經驗,互通共享。這樣在理論政策的指導下,再基于朋輩間的真實經驗分享,更容易打破少數民族學生的思維局限,提升格局,引發各民族學生共鳴,增進學生間的相互理解,增強各民族同學對彼此的認同,共同營造和諧的網絡交往交流環境。
2.發揮各民族學生在網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
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本民族知識分子,有義務為本民族融入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民族高校具有多民族學生集中的優勢。民族高校應從各民族學生入手發掘典型事跡,增強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自信,順應互聯網發展規律,努力提高網絡空間中民族團結教育的話語權,發揮各民族學生在網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
在具體路徑上,可以鼓勵、支持各級團學組織和學生社團積極在各自的新媒體平臺上,制作相關原創作品,通過撰寫文章或拍攝短視頻以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新時代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等為主體,表達自己對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認知以及民族團結的理解等,利用互聯網的廣泛性、傳播性增強對朋輩影響,營造網絡空間民族團結氛圍。
總之,民族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各民族學生既是對象,也是主體,應在互聯網平臺中結合學生用戶思維進行引導,重視發揮各民族學生的主體性力量,提高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參與,讓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培育不只是教育者片面的理論灌輸,更要讓學生成為網絡民族團結教育的踐行者,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五個認同”。
1.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打造學術實踐交流的協同發展平臺
民族高校應積極尋求與其他高校的校際交流與合作,深化多層次、多渠道校際交流模式。民族高校相繼成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機構,如中央民族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入選了第一批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①參見《廣西民族大學入選第一批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載人民網,2020年3月21日, http://gx.people.com.cn/n2/2020/0321/c179462-33893585.html。,中南民族大學成立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②參見《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在中南民族大學成立》,載國家民委網站,2020年7月28日, 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007/1142205.shtml。、,下設理論創新中心、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研究中心,聚焦研究湖北民族工作重點領域和方向。云南民族大學在大理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和大學生思政教育基地③參見《云南民族大學在大理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座談會召開》,載云南民族大學網,2018年7月13日, http://www.ynni.edu.cn/web/11403/showartical?ArticalId=03d48c49-4bda-44ab-9503-8a2cac1a8901。,在整合校內資源的同時,民族高校之間、民族高校與其他高校之間的研究資源、教育教學資源也應加強共建共享;在學術交流的基礎上建立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合作機制,如在理論教育方面邀請其他高校的優秀學者開辦講座,在實踐教育方面聯合開展相關比賽、宣講團、實地訪學等促進相互學習的實踐活動,為各民族學生打造交往交流交融的學術平臺及實踐平臺,以實踐促教育,促進知行合一,有效激發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加強與民族地區合作,促進在基層實踐中強化“五個認同”
民族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不僅局限于校園內甚至城市,應該讓學生走出去,真正到民族地區去親身體驗民族關系,了解民族政策,使課堂中學習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在實踐中深切感受民族地區的發展,增強“五個認同”。因此,民族高校可以積極探尋與民族地區的校地合作,搭建實習實踐教育基地,在民族地區為各民族學生提供能夠發揮專業所長的實習或志愿服務平臺。如有的高校充分利用學校各學科資源,將民族學、信息技術等學科資源合并,建立“民族地區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④參見《中南民族大學成立民族地區數字化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載國家民委網站,2021年1月20日,http:// www.neac.gov.cn/seac/xwzx/202101/1144100.shtml.,主要針對民族地區數字化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等方向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
根據合作地政府的工作以及人才需求,在校內招募組建實踐小組,由專業思政教師帶隊指導,利用寒暑假或是大四實習期到民族地區進行實習,可適當抵消課時學分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深入到群眾中與各民族的人民交往交流自然會增進相互了解,加深情感,消除隔閡,促進交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基層工作的了解,又可促進學生對民族理論與政策的深刻理解,同時服務人民的收獲感也能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民族高校也能夠有效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5〕。他特別指出:“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5〕民族高校是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是對各族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增強民族高校各民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五個認同”、強調整合資源創建協同育人機制、注意發揮網絡媒體的影響和作用等,已成為學界和各高校特別是民族院校的共識,但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民族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應注意突破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壁壘,促進二者有機融合;應重視網絡育人功能的發揮,在互聯網中營造“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積極尋求與其他高校以及民族地區的合作。不斷增強各民族師生的“五個認同”,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