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芳
(閩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就開始積極探索并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0多年來,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助力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的育人要素,應進一步創新理念,充分發揮心理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助力提升高校育人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2017年,國家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充分發揮心理育人功能,著力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2018年,在國家出臺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進一步指出要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這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從心理教育到心理育人,是從育心到育人的目標轉變,同時也是從消極心理品質干預向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工作模式轉變?;诖?,本文擬從積極心理學取向探討新時期高校心理育人功能提升策略。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提出并付諸實踐的新型心理學研究模式。目前已發展成為心理學領域的新型流派。它繼承發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積極內核,將個體的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積極情感、幸福體驗、積極思想。積極人格特質包括仁愛、智慧、公正、勇氣、卓越、節制六種核心美德。而積極的社會組織則包括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和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1〕。積極心理學以人類的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為目標,致力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相關的理論和技術為高校開展心理育人開啟了一個新的視域,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從積極構建的角度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對個體主動促進生命發展并獲得美好的幸福生活有重要參考作用,并且積極心理學與心理育人的相遇存在相容的契合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人們對自身的認識有了進一步地加深,主動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性也空前提高了,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質量要求已不再是物質與金錢的富足,而是能夠身心舒暢地在文明、和諧、生態的大環境里實現自身的價值,是對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渴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需求下,積極心理學無疑為我們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把鑰匙。它可以代替傳統心理學來更好地回答“如何更好地追求和實現幸?!边@個問題。幸福、快樂、愉悅等美好的心理特征是積極心理學中積極主觀體驗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理解并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產生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同時,積極心理學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探討人類在當前狀態下的積極美好的體驗,如幸福滿意等,試圖建構一種人們能夠忠誠面對自己和生活,把樂觀傾注于身體各個層面的理想模式,此時人們會把幸福作為最高的生活追求目標〔2〕。同樣的,我們反觀現在高校的育人工作,從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育人,折射出的是社會大環境的變遷,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實現大學生的全面成長與自我實現,是育人高度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訴求。以排憂解難、預防治療為重點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全新的視野探索以人為本、開發內在潛能的價值回歸,才能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更緊密的結合。可以說,積極心理學與心理育人的誕生是公民幸福與個體的全面發展等時代需求的折射,而相關研究也表明,幸福的個體更容易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梢姺e極心理學與心理育人的誕生具有隔時空的契合點。
回顧這30多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歷程,從最開始的心理咨詢,到心理衛生,到心理健康,再到心理育人,我們的工作理念、工作內容、服務對象和服務形式也都在發展變化中。站在育人的角度來定位心理教育,需要我們樹立“育心+育德=育人”的工作理念,而這一理念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有許多共鳴、契合之處。如新時期的高校心理教育強調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即心理育人的服務對象是所有的大學生個體,并提供滿足不同學生群體與個體需求的服務。而積極心理學擺脫了偏重消極個體的視野缺陷,其對個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的美德、力量、積極情緒,而非是以一種病態的角度來解讀人的心理,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3〕。并且積極心理學以愛、幸福、真善美等為治療因子也更適用于所有個體和群體。心理育人重視個體的主體性和發展性,強調以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心理自助能力,同時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這與積極心理學以人類的自主性為前提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理論不謀而合。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心理彈性、堅韌人格和樂觀人格等積極人格特質,并認為,不管是個體的積極主觀體驗還是積極人格的形成,如果個體主動參與、有沉浸體驗,并且感到有意義就有可能更多地產生積極的效果,而這些都以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為前提〔4〕。另外,心理育人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同時關注對個體的人文關懷和道德素質培養,而積極心理學對個體力量與美德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個體的獲得感。
教育的生命價值之所在正是秉持人的價值理念,不斷開發人的內在潛能、提升人的自我生命力,并實現人的價值目標〔5〕。心理育人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梢哉f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大學生全面、自由和充分的發展是心理育人的重要目的和使命之一。這與積極心理學以謀幸福、促發展為旨歸的研究傾向不謀而合。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個體的智慧、樂觀、美德等人格品質,倡導關注個體的積極因素,開發個體的生命潛能,促進個體的人格塑造和全面發展,它拉近了大眾與心理學的距離,幫助普通人提升幸福感、生活質量和生命意義。目前,許多積極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表明: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道德,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應對自如。同時,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各種生活事件,有助于激發個體的潛在力量并順利到達幸福的彼岸。事實證明,幸福的人群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在生活的各種層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誼、事業以及健康,而成功也會反之帶來更多的幸福??梢哉f心理育人和積極心理學的追求目標都是指向個體的未來發展和成功,這使得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心理育人的實踐。
積極視域下的心理育人就是要以積極心理學為取向,以積極的視角觀測大學生個體,并將積極心理學中的合理元素融入心理育人工作,以實現大學生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和幸福自助為旨歸。其工作理念包含以下幾點要素。
一是積極心理學理論運用的本土化融合。積極心理學是在西方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基礎上誕生的心理學理論,其應用更側重于西方人的思維理念和行為習慣,而中國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傳統均與西方存在基本的差異。對積極心理學中的相關定義進行理解時容易出現概念不對稱,甚至模糊、混亂的現象,尤其是對“積極品質”的界定與解釋。正如積極、快樂、幸福都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但描述這些概念遠比理解它們復雜得多。西方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下的積極幸福觀并不能等同于中國人的幸福觀。因此,我們也不能簡單地運用西方積極心理學理論來解釋和分析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2002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積極心理學年會上強調了積極心理學國際化的視角,積極心理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運動,它應該嘗試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定義文化經驗,打破各種文化流派的界限來識別和研究有助于人類個體實現美好生活的特質。當我們運用積極心理學指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時,應注重避免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對西方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借鑒,要充分考量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與言行習慣,量身打造適用大學生個體的積極體驗,實現積極心理教育與育人的本土化融合。
二是對“積極”與“消極”的共視和話語平衡。積極心理學改變了傳統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個體的消極品質為對象的研究傾向,將視角轉移到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能力,重視個體愛與善的本性和能力對個體自我建設的驅動,強調通過積極的關懷和體驗來消解個體的心理障礙,進而完善個體的精神和人格。但一味地宣揚積極容易忽視消極本身的積極功能和價值,而表現出一定的“積極話語霸權”。心理學家Held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專制的積極態度”〔6〕。然而消極本身就是個體無法逃避的心理映像,人既是積極的追求者,同時又是消極的制造者和受害者。積極與消極互為循環驅動了個體的前進。從某個角度說,消極可以讓個體避免遭遇因自我期望過高而帶來的打擊、傷害或羞辱,也讓個體在取得意外的成就后產生更多的喜悅之情。盡管積極心理學反對包括憤怒、憂郁、恐懼、嫉妒、不滿等消極情感和情緒,但它無法否認悲觀、消極也有一定潛在的優點,并且,消極的情感并不一定只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因此,積極視域下的心理育人并不是一味地積極,而是共視消極的存在,在消極與積極互相轉化或此消彼長之間,尋找最適宜的平衡點來推動個體的精神和行為改善。
三是關注積極個體和積極社會環境的共建。積極心理學既有對個體層面上的研究,也有對群體層面上的研究,即人群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研究。一方面,于個體而言,社會環境塑造人類經驗。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心理映像,其產生都與環境密不可分。人的心理在順應環境的過程中,環境中的消極和積極因素會驅使人進行自我調整,進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積極心理是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發展和實現的,個體所處的家庭、學校、工作單位及整個社會環境、文化氛圍會深刻影響到個體的自我實現和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避免把積極視域下的積極體驗拘泥于個體所處的微觀群體環境,而是要將個體置于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中,重視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及社會文化與個體心理品質的聯系,用可持續的發展視角,綜合考量建構積極的組織、社區及社會。另一方面,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當社會積極關注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的積極品質和高質量生活時,會有效促進社會的繁榮。人類的生存質量與社會的發展程度本就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因此,積極視域下的心理育人不是單純的校園內大學生個體的積極建設,而是在社會與校園的生態對接下,大學生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積極共建。
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推進心理育人功能提升,就是以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體系三個基本點對應心理育人功能提升體系,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為“五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結合全人教育導向,促進大學生認知素質、情意素質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培養大學生成為知情合一、知行合一的完善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為我們從育心向育人轉變的積極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道德、文化素質協調發展的需求。因此,完善學校心理教育課程內容與體系,推進積極知識教育,為大學生提供更全面的積極心理教育服務勢在必行。
1.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積極心理教育體系
一方面,我們要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主體模式,進而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雙主體模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在大學生公共必修、選修、輔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積極心理教學模塊,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運用積極品質測評、優勢行動價值問卷等工具,促進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并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指導學生進行積極體驗,挖掘內在潛能,實現由消極傳授治療法向積極心理體驗教學轉變〔7〕。另一方面,心理育人工作的價值定位明確了它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聯系。因此,積極心理教育并不能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一陣地,而是要挖掘各學科教育教學中的幸福力,樹立積極的教育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積極的暗示,催生他們產生“我行、我可以”的積極能量,灌輸給學生符合他們興趣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知識。同時,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解答思想、情感及價值觀的困惑,幫助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定位,激發他們為個人和國家民族未來而學習的積極行動。
2.關注積極心理教育中的教學相長
積極心理教育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模式的教育,在指導學生對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制、卓越等美德和積極人格品質進行認知時,教育者自身也在進一步認知和理解人的積極力量與優秀品格。在組織學生進行積極主觀體驗的過程中,教育者自身也沉浸于體驗之中??梢哉f,在積極心理教育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同是發展中的個體,同樣在體驗成長的過程。良好的積極心理教育可以帶來和促進教學相長,幫助教育主客體塑造個人品行、人格,培養道德情操與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因此,開展積極心理教育過程還需關注師生的教學相長,尤其是教師個人的積極發展,不僅要培育自己的積極品質,激發自身潛在的積極能量來感染學生,同時要提升自己的育德意識和能力。以此,不僅可以改善教育過程中主客體的關系,還可以實現教育效果的雙贏。
3.注重對積極心理教育導師的培養
在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下,提升心理育人功能,為大學生提供積極心理教育服務就不局限于專業或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還包括其他學科專任教師、政工隊伍等未具備專業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因此,做好積極心理教育導師的培訓、培養工作,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更專業的積極心理教育服務。首先,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和中國本土化的積極教育探索,從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轉變等方面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育一支專業的積極心理教育教師隊伍,以提升積極視域下大學生的育心效果。其次,是對非心理學專業教師、學生輔導員、朋輩輔導員等人員加強培訓與指導,培育他們的積極心理,使其更善于在平時的教學、教育、陪伴中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正面的心理能量,從而有效發揮隱性德育力量,使育心與育德相輔相成。
校園文化是除課堂之外最具育人功能的隱性空間,它傳遞了富含活力、智慧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力量,為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建設積極的育人文化體系就是創造性地運用積極技術和療法等手段,助力發揮校園文化這一隱性課程的心理育人功能。
1.建設校園生態物質文化,凈化大學生心靈,啟迪審美情趣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體系中的硬件和實體部分,構成了大學生生活的客觀環境。人的心理是受客觀環境制約和影響的,具有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取向總是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師生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狀態〔8〕。因此,應充分挖掘校園物質文化的積極內涵和育人要素,建設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使其散發無形的精神力量以感染學生。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觀,認為人與自然的相互體認中可以釋放人的精神生命和內心自覺,激發個體與萬物同體、與天地合德的“心性”修養。
一方面,借由人類心中對自然萬物天然的親和力和審美趨向,促其產生“樂山怡水”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啟發人的內心自覺,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使自己的生命與天地相參,從而獲得一種“同天人”“合內外”的最高幸?!?〕。在充滿鋼筋水泥的校園環境中,注入更多自然和生態的元素,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建設美麗校園,以藍色、綠色、青色等濃郁的生態色彩浸染校園的一石、一水、一亭、一橋……讓學生在有限的校園空間里也能體悟山水和自然。這是以校園物質文化為載體,融合中國傳統哲學心性觀中的積極育人要素,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性關懷,促其實現自我的心靈心性,彰顯大學生的真性情、真德性。
2.開展“通情”精神文化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幸福自助能力
所謂“通情”即將人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擴充到底,從而使人人相互同情以走出生命受到威脅的生存危機;將“親親之情”擴充到底,從而使人人相親相愛合作共建幸福家園〔10〕。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是一個有幸福感的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更是能與人于苦難前相“共情”,于幸福前互“共享”的人。因此,開展“通情”教育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進行積極的主觀體驗,塑造他們以“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為主要維度的積極人格,提升大學生的幸福自助能力,有助于激發他們在心理維度下進行自我觀照、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的主動性。
一是開設幸福課堂,引導學生進行福流體驗。亞里士多德說:“我們重復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一個行動,而是一個習慣?!背浞掷镁€上、線下平臺開設幸福課堂,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福流體驗,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是一本好書、一首好歌、一部好電影,又或是與好友會心的交談,甚至是打坐、冥想等。從簡單的快樂形式開始,引導學生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正向事物中,使其達到知行合一、物我兩忘的境地,由此獲得內心的秩序和安寧,即幸福感。其后是要將這類符合大學生個性需求與趣向的快樂習慣以穩定的形式開展起來,讓大學生對幸福感有正確的認知和主動的追求。
二是拓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強化學生的“會心團體”體驗。依托積極的朋輩互助關系,拓展心理團輔形式,定期開展朋輩會心團體活動,借助朋輩間的平等互助更有助于參與者在會心團體環境中表現真我、真誠抱持,并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心靈成長空間。而在大家“共情”的場域下進行學習時,個體的“自我實現”動力就會產生。持續的、良性的朋輩會心團體活動會讓大學生加深體會人際之間的情感支持,從而建立更積極的、更令人滿意的互助關系。
三是提升大學生實踐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樹立大學生的公益精神。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立德行善,助人自助。通過有益的實踐服務活動,培養和樹立大學生的公益精神,使大學生養成感恩、奉獻、同情互愛的道德自覺。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感知生活的意義,感受成功,進而強化大學生積極人格的“正性的利己特征”維度。另一方面,能讓大學生體驗自己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有意愿、有能力提供幫助,對與他人的關系因互助而達到的圓滿,進而強化自身積極人格的“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維度。提升大學生實踐服務的深度就是要緊扣環保生態、低碳經濟、精準扶貧等時代主題,加強個人專業特色能力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推進大學生科技下鄉、支農、支教、援醫等服務項目,促進大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擴大大學生實踐服務的廣度,即線上線下多平臺開展服務活動,提供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多領域的服務,深入農村、社區、基層等一線踐行公益精神,同時通過大學生公益典型挖掘、宣傳和激勵等活動,增強大學生對公益精神的感悟。
3.探索有溫度的高校制度文化,服務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實現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聯結學校與師生行為的媒介之一,折射出學校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其中不僅包含有對個體行為的約束與限制,還包含了對個體成長的引導和助力。它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手段、目標起導向作用,使學生激發出潛能、激情,朝著理想境界不斷奮斗〔11〕。有溫度的制度文化就是要以人為本,發揮積極的服務功能,用服務暖人心、促發展。
一是提升顯性制度(明確或成文的規章制度體系等)的彈性和靈活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宗旨,使校園的制度空間能與大學生的知識需求、心理需求、生活需求、生涯發展需求相匹配、相契合。避免因制度的因循守舊而脫離學生的發展需求,對學生的創新和發展產生束縛。
二是提升隱性制度文化(約定俗成的校園人文傳統、價值信念、習慣風俗等)的感召力和價值引領,營造求真致知的學術氛圍、明德達善的精神氛圍、友愛互助的文明風尚等,讓大學生更好地體驗向上、向善生活,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感,進而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下感受到的來自與之相關的他人或群體的關愛、尊重、援助等。它包含了學校、家庭、社會對個體認知、情感、行為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支持。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主要是在人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復雜的因果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生理機制、外部行為、社會環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其中積極心理更強調后天社會文化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作用。相關研究也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個體的社會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幸福水平,社會支持利用得越好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12〕。因此,提升心理育人功能除了學校這一主陣地之外,還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支持。
其一,家庭支持缺席、家庭經濟支持有余而教育管理支持不足等現象常常使家庭支持成為大學生社會支持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大學生個體及家長首先應樹立對家庭正向、和諧代際關系的正確認知。高校應加強做好家校聯系與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家校溝通的互動平臺和機制,如定期為學生家長推送有關學生學習、思想、生活等信息及科學構建親子關系的相關知識,喚起學生家庭對有效支持的認同。同時定期與家長進行視聽交流,并輔以不定期的面談、走訪,提高家長對子女主動、科學關愛的重視。既便于為學生家庭協調代際關系提供資源和幫助,也有助于學校及時獲得學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其二,社會應樹立以個體發展和公民幸福為價值歸宿的發展理念。通過加強綜合治理,構建可以讓大學生獲得充分、自由發展并感受持久幸福的和諧社會生態。首先是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通過積極的制度法規、社會規范為個體發展提供最優的支持。避免因偏見、歧視等不公平、不合理因素對個體平等發展造成阻礙。并保障有利于個體知識、技能、品質發展的各類資源的配置。其次是社會媒體通過積極的輿論導向,疏導社會的負面情緒,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幫助社會成員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發展自信,以及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愿景。最后是社區及政府相關部門加大服務力度,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協調,加強對貧困家庭的人文關懷,增進大學生群體的親社會行為并成長為良性的社會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