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顯飛,彭喻釗,胡景譜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的統稱。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這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多次聽取匯報,做出重要指示,親自指揮、部署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而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典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把握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從而科學、全面、系統地分析研判當中潛藏的網絡輿情風險表征,高效運用政策調控和社會設施來引導大眾輿論,打好防范疫情的輿論戰、心理戰,是此次抗擊疫情乃至今后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重要議題。
網絡輿情是指群眾通過開放的網絡環境,充分了解到群眾周圍發生的各種事務,并且廣泛地交流和自由地發表意見、建議,對各種事務、社會活動進行褒貶與評價等的集合[2]。在全媒體時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變革了當代信息的傳播方式,信息傳播速度呈快速增長,各種信息無處不在,人民群眾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各種信息,這導致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以后,輿論生態、媒體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呈現不同于尋常網絡輿情的特有表現形式。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本身的突發性是網絡輿情突發性的根源。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由于事件影響范圍巨大且持續擴大,網民可以立即在網絡中發表意見,網民個體意見能迅速地匯聚起來形成公共意見。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事實上是一個熱門事件的制造源,當新的熱門事件出現時,網絡同步信息更新速度極快,并且能夠引起數量龐大的網民共同關注,當網民情緒被點燃時,網絡輿情將會迅速發酵、擴散、傳播。同時,各種渠道的意見又可以進行快速互動,從而形成強大的意見聲勢。由此,網絡輿情也逐漸從局部走向全域、從線上走向線下,不僅在量上保持高位增長,而且在滲透力和影響力方面有顯著提升。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輿情牽涉社會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熱點、焦點、沸點變化繁雜,呈現復雜的演變態勢,這是由多重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其根本原因是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展及防控狀況決定了網絡輿情的走勢,包括對此類事件的概念、特點、影響范圍等的認識程度。其中,政府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及效果,是網絡輿情演變發展的直接動因。由于互聯網媒體不受時間、空間制約的特點,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頻繁出現的“次生輿情”和“關聯輿情”,也將對網絡輿情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由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及時性等特點,價值也通過這種無邊界的網絡進行交流傳遞,使得各種觀點不斷碰撞。網絡輿情的主題極為寬泛,話題的確定往往是自發、隨意的。從輿情主體的范圍來看,網民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從輿情的話題來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輿情來源上看,網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預先寫好言論,隨時在網上發布,發表后的言論可以被任意評論和轉載。網絡輿情的議題變換遵循從呼吁性到回應性、從情緒發泄性到專業探討性、從微觀性到宏觀性等路徑。
由于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現代社會互聯網被公眾廣泛利用。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輿情傳播容易出現群體極化傾向,民眾網上網下進行互動導致網絡輿情的影響不斷擴散,從而形成群體性心理恐慌,繼而形成巨大的群體壓力。由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網絡輿情呈現發展態勢迅猛、演變原因復雜、傳遞價值多元等特征,從而導致一旦形成網絡輿論,社會控制難度將急劇增大,政府公共決策的權威性受到嚴重挑戰,危及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3]。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隨著網絡空間對人們日常生活空間的嵌入和彌散,各種意識形態交織共存的復雜性進一步加劇,在虛假信息、社會思潮、資本邏輯、信息技術異化等多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網絡輿情風險呈現群體性極化現象加劇演化、弱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解除風險發生的時空限制等諸多新的時代表征。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以后,各種境內外敵對勢力和利益集團以左右網絡輿論和傳播虛假信息等手段活躍在網絡場域,使得網絡空間的社會思潮多元化、亂象化,導致公眾無所適從,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感降低。例如2020年3月底,在疫情防控的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即將打贏之際,黃岡、宜昌、鄂州等地卻出現大量民眾搶購糧油的事件,這與一些社交媒體傳播諸多“煽動搶米的謠言”密切相關。由于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為了有效阻斷疫情傳播,口罩、護目鏡、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物資一度變成了社會上的稀缺資源。在疫情最危急之時,搶不到口罩、酒精的群眾進入了草木皆兵的狀態。這一社會背景之下,糧食危機、大米短缺、米價上漲等“煽動搶米的謠言”出現,導致一些聽者信以為真,繼而引發哄搶行為。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同時也讓不少謠言隨之而起。各種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輿論散發虛假信息,或對社會熱點和敏感新聞進行炒作,造成網絡群體信息接收不對稱、理解差異,進而形成謠言,誤導輿論。對公眾來說,由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相對于普通公共事件而言,發生的概率和頻率較小,大部分公眾對其應對的經驗普遍缺乏基本認知。在“無知”狀態下,多元網絡思潮和不良網絡輿情的出現極易造成群體焦慮,而群體焦慮情緒隨著人際網絡等形式散布開來,形成謠言蔓延的惡性循環。
互聯網在給人們提供交流思想之便利的同時,也為各種思潮和意識形態的較量提供了新的載體和空間。出于資本邏輯驅使下的少數網絡媒體,對主流價值內容進行過度娛樂化的解讀,有的將嚴肅話題庸俗化,有的戲說經典理論,有的惡搞英雄人物,以戲謔之辭將革命先烈污名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的崇高性被消解,對正確看待、理解主流價值觀造成嚴重障礙,使一些網民陷入思想混亂、是非難辨的困境。與此同時,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奢靡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思潮通過資本驅動在網絡上傳播,威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樹立,造成國家主流意識領導力的弱化。現在互聯網的用戶主體是廣大青少年,大量不良社會思潮的傳播,將侵蝕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追求,淡化對國家的認同,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嚴重挑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優勢,掌握網絡的控制權,在全世界范圍內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西方意識形態輸入的重點對象[4]。由于中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中國始終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對象,境外敵對勢力通過各種網絡工具,引導輿論走向,抨擊中國政治體制,惡意挑起社會矛盾。這種對中國經常性的網絡意識形態滲透,已經嚴重危及中國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網絡社會興起的背后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而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現實與虛擬生活的雙重嵌入,變革了人類的認知結構,賦予了民眾更加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反過來也使技術本身具備了成為新權力來源的潛力。在此基礎上,現代信息技術將網絡空間改造為一個“眾聲喧嘩”的表達市場和“嘩眾取寵”的公共空間,使人們在公共輿論中自由發表觀點、言論,為民粹主義在網民之間的集聚提供便利[5]。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讓網絡輿情的傳播突破了傳統時空的限制,使得關于網絡輿情的風險出現顯著的不確定性特征,由于網絡空間難以約束、監督,給風險防范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建構的網絡空間呈現信息碎片化特征,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認知的完整性,其短平快的信息輸出模式限制了網絡內容的呈現形式,因此難以完整地表述和展現一個事件、理論、觀點的全貌,從而導致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誤讀誤判,甚至失去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6]。由此可見,作為現代輿情傳播的主要載體,網絡空間正在消解人們對于復雜性的理解,現代信息技術深刻地影響了人們掌握信息、獲取知識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使得動搖和擾亂主流意識形態的風險顯著提高。
提高網絡輿情引導力,打造正能量的網絡輿論場是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環節。為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輿情風險,應當從網絡輿情治理的體制機制改革、法律法規完善、治理體系構建和發揮“意見領袖”作用等方面探索多維實踐路徑。
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情風險,信息公開是網絡輿情治理全過程中較為重要的基礎性手段,可有效打擊謠言、穩定人心。政府及時發布客觀、真實、準確、更具全局性的事件信息,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能夠讓群眾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真相,從而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的走向。因此,各地政府應該加大信息公開透明程度,建立健全信息發布機制,優化信息公開的方式途徑,以事實為基礎,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及時準確公布事態進展,逐一回應民眾最關心最熱切的問題,營造一個重視預防、共同抗擊的良好輿論氛圍,有效紓解民眾群體化恐慌情緒。其中,根源性問題是要提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準確、及時地掌握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相關數據的第一手資料,確保網絡輿情從源頭上清朗透明。為此,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政府相關部門應統一信息來源和信息發布渠道,注重信息發布的真實性、及時性和透明性;同時,各級政府部門、主流媒體應建立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機制,做到全國一盤棋,不誤報、不瞞報,強化信息互動聯動,全力編織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風險防范治理網絡。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焦慮恐慌情緒會促使民眾更多地訴諸網絡,而信息發布門檻降低、“人人手握麥克風”成為當今自媒體時代的標志性特點。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網絡法制,全面提升網絡治理能力。首先,實行網絡監管認證制度。網絡法律制度作為國家現代化治理的首選方式,也是政府制約網絡運營商、企業及網民等行為體的監管依據。針對網絡空間中的自然人和社會組織,分別設置入網認證門檻,保障網絡用戶信息安全,落實互聯網企業信息管理主體責任。其次,明確網絡犯罪量刑標準。完善在重點地區進行網絡管制的法案、特殊時期對于私人信息查看及征用的法案、非常時期對特殊群體和重點人群進行連續追蹤的法案、對網絡服務及運營商進行階段性接管的法案等,以明確行政活動的依據,也可避免權力濫用和非法侵犯私產[7]。最后,強化輿情監督評價機制。對于自媒體過度炒作或媒體報道失焦問題,應及時進行官方溝通,加強對網傳不實信息的監測,對相關言論要求有關部門及時核查、回應;對惡意造謠傳謠的行為,要迅速依法嚴肅查處,及時公布處理結果;對故意擾亂公共秩序行為者追究其法律責任,堅決遏制別有用心、故意為之的謠言和不友好言論,為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營造良好輿論氛圍[8]。
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應提升網絡輿情的主動性治理能力。首先,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增強各地區政府和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整合輿情治理應對資源,逐步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公共危機管理體制,提高整體網絡傳播能力和效果。其次,組建專業化輿情治理團隊。專業的輿情治理團隊能夠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引導輿情、處置輿情,形成高效的工作模式,提高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治理能力。最后,領導干部要加強互聯網思維和意識,提升網絡素養。加強互聯網思維和意識,提升網絡素養,能夠讓領導干部較為全面客觀地認識網絡輿情的產生源頭、演變機理和破壞范圍;有利于提高運用網絡開展政務工作的能力,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網絡傳播互動、體驗、分享的優勢,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從而提升網絡治理能力,完善科學治理體系。領導干部應善于借助互聯網傳播黨的先進理念,推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9]。與此同時,政府要加強陣地意識,通過主流媒體向公眾傳遞利于社會穩定的信息,主流媒體利用其官方背景優勢搭建政府和網民間溝通的橋梁,正面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疏導輿情。
網民接觸的信息參差繁雜,因此,要增強普通網民對真假信息的辨別能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方面,政府部門等相關管理者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引導網民正確用網、文明上網。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通過網絡樹立正確方向,引導輿論走向,為普通網民提供基本常識。另一方面,要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網絡運營商要加強互聯網法律法規的宣傳,幫助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大力宣傳綠色網絡、健康網絡的重要性,引導更多網民在主觀意識上擯棄低俗取向和不良習慣,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要積極進行網絡輿情引導,準確掌握網絡輿情,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有效掌握主動權,努力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防止次生輿情的危害。除此之外,還要充分釋放網絡意見領袖的正能量。網絡意見領袖是普通網民中的特殊成員,他們可以借助不同的信息獲取渠道,整合網民的零散思想,結合自身觀點重新言說,其網絡正能量的釋放效果將在輿情危機的演變中起到重要作用[10]。因此,要重視主流網絡意見領袖的地位,同時要提高主流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能力[11]。強化主流觀點在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的話語主導,能夠有效地遏制輿情負面化,可以通過對網絡受眾的引導爭取絕對優勢受眾的支持,借助多數群眾的力量讓主流聲音持續占據輿論高地,使網絡輿論向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