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津津 郭 雙 王 冶 黃淮學院
食品安全事關社會民眾的生命安全,過去的“毒奶粉”“地溝油”“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嚴重損害了我國食品市場的形象,使食品安全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1]。隨著市場的變革,產業鏈日益成為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突破口[2],因此,需科學制定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做到食品安全監管的首尾相顧,真正把好食品質量安全關。
產業鏈主要指圍繞產品的一系列生產過程,特別是由原材料到成品或服務的轉化過程,其各個環節間呈現出環環相扣的鏈條特征。食品產業鏈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食品產業的深度發展,由以往分散式生產方式,轉變為融合式生產方式,打破了產業振興的局限性,同時也為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為適應新階段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需求,必須從產業鏈的結構上出發,引入更先進的管理體系,構建貫穿于食品產業鏈各環節的管理體系,簡化傳統食品質量安全追溯流程,實現實時化質量安全監管。如針對食品產業鏈的特點與規律,從工、農、商等環節入手,尤其是抓好對原料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及銷售等環節的管理,確保食品在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中,協調好人與人、企業與企業間的關系,最終推動監管能力的躍升。
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工程,面對極為繁復、冗雜的監管內容,必須要制定更加規范化的管理標準體系,為規范食品市場安全提供重要參照。但以現階段產業鏈發展格局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雖取得長足進步,但其中潛在的管理困境同樣值得高度關注。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標準領域,很多規范中未作出細致的劃分,在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上也缺乏統一性,導致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執行受阻,面臨著標準依據不足的窘境,嚴重制約著各類管理制度的落實。另外,受到管理標準統一性影響,還可能會引發食品質量標準降低,或形成市場主體間的不公正競爭,使市場經營環境受到破壞[3]。
隨著食品監管水平以及意識的提升,食品質量安全要求也逐步嚴格,但在法律制度配套方面,仍存在一定滯后性。近年來,食品產業快速發展,以產業鏈為特征的食品產業迅速興起,導致市場準入機制面臨巨大挑戰,也顯示出嚴重滯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分類不清,不同的食品需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但目前食品標準覆蓋不全面;②制度銜接不足,市場準入未形成全國統一標準,區域性標準差異問題依然顯著;③標準執行不嚴,部分地區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執行力不足和思想松懈的問題,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食品質量安全地位日益上升。市場監管機構必須要積極發揮出食品質量安全保障職能,不斷提升監管與執行能力,滿足當前市場監管的現實需求。但由于受到市場變革因素的影響,面向產業鏈結構的監管能力呈現出不適應性。如在食品質量安全監管中仍側重對銷售環節的監管,而對生產與儲運環節有所忽視,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監管閉環,使監管能力水平及效果反饋降低,無法真正消除食品質量安全風險。另外,部分質量監管執法力度不夠,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使監管職能和效果無法體現。
食品產業鏈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探索、治理與規范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是制定統一的管理標準。食品質量安全是保障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必須從根源上解決產業鏈結構下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對管理標準的統一,構建完整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利用各個管理節點的相互銜接,從根源上解決好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實現對市場的深度影響。如針對食品產業鏈的源頭即農業生產初級階段制定農業規范(GAP)標準;針對生產檢驗環節制定實驗室規范(GLP)標準;針對加工環節制定加工規范(GMP)標準;針對運輸環節制定運輸規范(GTP)標準;針對銷售制定零售規范(GRP)標準等。通過對各個食品質量安全環節的管控,切實滿足食品質量安全的管理要求,避免因管理標準的缺失而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降低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概率[4]。
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機制,是保障社會食品安全的重要關口。在食品進入市場銷售之前,必須要求企業滿足相應的生產條件,結合食品產業鏈的重要特征,針對各個食品生產過程進行審核管理,形成體系化的安全管理機制。食品質量安全屬于永恒課題,必須要從源頭上進行控制,真正保證市場中的食品質量[5]。因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在實施市場準入審批前,應著重分析食品產業的實際情況,從原料供應、生產環境、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對產業鏈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尤其要重點關注企業自我管理水平,保證出廠檢驗、市場檢驗等流程的落實,并積極對生產工藝進行升級,增強食品安全生產能力,為食品質量安全提供良好條件。
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最關鍵的是要注重實際管理,通過市場監管把好食品質量安全的最后一環,使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形成閉合回路,將產業鏈特征下的食品產業納入到規范的管理范圍。管理部門需做好以下2點:①做好管理體系延伸,既要注重對市場產品的監管,也要開展不定期的環節抽查,通過環環相扣的執法模式強化市場監管權威性,讓食品生產企業受到全方位監管,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場。②適應食品產業發展的特點,不盲目監管,敢于機制創新,加大執法力度,堅決打擊降低標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和以假充真等違法行為,注重投訴受理、強制檢驗和加貼標識等措施落實,切實實現對市場的審核與管理。
綜上所述,我國食品產業鏈的建立,使我國食品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打破部分食品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困局,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借鑒。同時也必須通過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社會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形成全方位的監管模式,為產業、產品及市場的規范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