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 進 鄭大明 薛林美 張愛雷 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指出,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1—2]。這一政策在出臺時因受到輿論的推動作用,前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中后期卻明顯動力不足,導致政策目標離實現還存在一定的距離[3]。基于此背景下,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規定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的商場、超市、藥店以及書店等場所和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必須率先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4]。可以預見在未來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逐步減少直至不再使用將會實現。可降解餐具的廣泛使用在餐飲行業也即將成為常態。而目前可降解餐具的推行工作仍在繼續,針對推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幾條解決策略,希望能為餐飲行業提供一些參考。
“禁塑令”自頒布以來,各種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產品開始在市面上層出不窮,且成本低廉、體驗感更佳,讓這些可降解塑料制品成為市場新寵。但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可降解塑料市場也混入了“偽降解”。所謂“偽降解”即傳統塑料材料加上各種添加劑合成,實際降解率低,并不滿足可降解產品需求和生化標準的產品。“偽降解”產品出現的原因有兩點:①商家受利益驅使,由于非可降解和可降解材料之間存在較大價格差異,“偽降解”產品能獲取更多利潤,并同時打著“可降解”的旗號來逃避監管;②根本原因是目前可降解塑料缺乏統一的強制性標準。雖然在可降解塑料領域有一些標準,但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采用不同標準,給“偽降解”產品上市機會[5]。
《時代金融》關于推行“禁塑令”曾評論,從技術上創新研發低成本的可替代品,才是治本之策[6]。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關鍵需要有相關的環保產品替代。新的“禁塑令”具有劃時段、遞進實施的特性[7]。可降解塑料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應強化可降解材料的研發力度,在進行新材料降解機理研究時應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對各種含有生物質降解材料的降解與環境的相關性進行進一步研究,才可以研發出環境友好型無塑新品,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終極愿景。政府應該鼓勵可降解材料供給的龍頭生產企業加大研發的力度以及深度,實現技術創新的同時通過供應鏈的強化,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從而生成全新的順應治理白色污染趨勢的產業鏈。
任何政策的執行落實都需要人們的積極參與和相關意識的提高。因此,加大對減少和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宣傳力度很有必要。讓人們深刻意識到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并主動積極地推廣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產品,就餐時自主選擇可降解餐具,只有全民一起行動,“禁塑令”的實施才有意義和效果。生態環境是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與其他公共產品相比,其重要意義更加突出。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生態環境的保護必須著眼于遠方而不是沉迷于眼前的短暫利益,加大力度從生活各個方面中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意義所在,讓公眾主動樹立環保意識,并明白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關系到自身利益還影響到后代,增加他們的責任心,從而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
外賣是一種便捷的就餐方式,深受人們喜愛。外賣產生是產生塑料制品垃圾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餐飲行業企業有責任和義務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并承擔推行可降解餐具的行動。必須明白無論消費者是否提出使用可降解餐具的需求,商家都應該自覺推廣可降解餐具,積極落實相關法律政策,向消費者傳遞綠色發展理念[8]。外賣平臺在盈利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監督的責任,對于用戶所舉報的未合法使用不可降解餐具的商家、餐飲企業應及時在公網上給予公布,并實時監督餐飲企業改正,不改正者必須給予一定處罰[9]。
可降解餐具的順利推行不僅需要國民環保意識的大幅度提高,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各個群體應盡的責任,才能促進政策落地。
從“限塑”到部分“禁塑”,執行是最關鍵以及最難的環節。相關部門必須相互配合,各司其職,積極推進,嚴禁消極怠工。比如對于生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企業,環保部門必須立即叫停;停止此類項目的審批,從根源控制“白色污染”的產生。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對生產、銷售環節的監察力度,對重點環節和重點流通領域保持高度警惕和高度重視,嚴抓嚴打嚴罰,給想投機取巧的人員給予沉重的打擊[10]。
從人們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和國家發展人類進步的角度來看,“禁塑”的付出是具有重要有意義[11]。“禁塑”在這次執行的過程中個人和上下游相關企業都要經歷轉變前破繭的陣痛。無論是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代塑制品的研發、還是可降解餐具的推行都需要人們給予關注并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