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鐵男 新疆畜牧科學院畜牧研究所
我國是農業大國,畜牧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構成要素。我國有4個大規模放牧區,其中內蒙古在全國畜牧規模的占比超過18%,肉羊飼養、加工等已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帶動地區經濟飛躍發展。在我國食品安全管理機制愈發完善的背景下,分析羊肉產業的健康發展機制、明確羊肉產品質量安全策略,對實現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文探討了我國內蒙古肉羊飼養產業的具體概況,分析羊肉產業鏈存在的安全隱患,明確指出完善羊肉產業鏈安全發展模式的具體策略。
內蒙古牧區是我國畜牧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其經營理念一直遵循著“綠色、安全、生態、高效”的原則。相關數據分析發現:2010~2019年,內蒙古肉羊頭數從一開始的5 277.5萬頭提升至5 789.2萬頭,在全國肉羊頭數中的占比由18.8%提升至20.6%。由此來看,內蒙古肉羊在國內肉羊中的占比逐漸提升,其市場地位也在不斷提升[1]。近年來,我國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省份的整體羊肉產量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原因是甘肅省的肉羊產量下滑。而內蒙古省份的肉羊數量一直在全國排名第一,肉羊養殖模式一直是以家庭兼營為主導,這也是很多農牧區居民獲得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
農民飼養肉羊屬于家庭兼營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常見的半農半牧的經營類型,飼養管理模式具有粗放化的特點,與科學飼養管理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落差,沒有創建規模化、一體化、專業化的經營機制,對安全發展帶來以下幾方面風險。①市場風險,這是因為牧民的組織化水平低下。與肉類生產加工企業、大市場交易模式相比,具有成本高,影響整體收益等特點,再加上牧民在維護個人利益、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整體能力不強。②自然風險,大部分與氣候、地理環境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③經濟風險帶來的經營安全威脅也不容忽視,這是由于活肉羊的價格、飼料價格等都是波動的,且持續上漲。④羊肉產業鏈中的其他構成要素,如冷庫、商販、批發商和零售商等整體利潤提升,如果在市場價格大幅度下調的情況下,一般是從終端消費者開始壓價,而牧民就是受到損失最嚴重的一方。因此,牧民的競爭水平不高,但是承擔的養殖風險是不容小覷的,整體效益低下[2]。
目前,牧羊的整體養殖環境不容樂觀,防疫技術嚴重缺乏,天然飼草料的質量也在持續下滑,必然會出現供需緊張等方面的問題。內蒙古各級農牧業部門,在推廣相關技術方面的宣傳力度不夠,個別地區防疫單位的普及手段滯后,檢測設備更新慢等,通常會影響肉羊的防疫質量,使肉羊的患病率持續提升。如步病是現今影響肉羊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會對牧民的健康造成威脅。
內蒙古、青海、甘肅和四川等省份的大部分羊肉加工企業都屬于群體化聚集,但是規模有限,很多都延續著傳統的初加工模式,加工能力有限,通常是數10萬頭,其中,私人冷庫在屠宰加工方面應用比例較高。企業和牧民之間沒有穩定的利益合作關系,對牧民的激活動力低下。如一些加工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導致牧民只能廉價出售,降低經濟收益。
活羊屠宰后生產的各種類型的副產品,經一步步加工、提取后,可用于生物制藥、化妝品等的制作,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但內蒙古大部分羊肉加工企業在副產品開發與利用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大部分是以加工羊肉為主,在發展其他副產品方面,整體開發水平低下,加工鏈條短,產業鏈條整體規模相對薄弱。
羊肉市場在品牌建設方面具有不規范等問題,導致品牌亂用現象的持續出現,極易造成“檸檬市場”,嚴重影響羊肉市場銷售安全。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牧區羊肉與農區羊肉無明顯的價格差異性,導致出現真假混亂的情況。內蒙古地區的羊肉肉質都是有不同區域劃分的,品質好的羊肉一般集中在蘇尼特、戈壁等區域。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推出的羊肉產品都是帶有品牌的,消費者無法準確辨認羊肉質量、品種和來源地等。所以,在羊肉產業鏈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較大的安全漏洞,需當地有關機構實施原產地保護政策,讓企業打造自身的經營品牌,創建一套完善、標準、可行的營銷策略,達到防偽防假冒的目的,真正彰顯出當地品牌的競爭優勢。
牧民、農民對農藥的頻繁、過量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污染等方面的問題。相關統計數據分析發現:2015年,全國每畝農作物使用化肥量超過354.2 kg;內蒙古則超過249.8 kg/畝,與西方發達國家規定的225 kg/畝有明顯的差距[3]。農作物使用化肥過量會引起耕地、水資源等嚴重污染,進一步導致農產品質量下滑,這也是影響農畜牧產品安全的一個關鍵影響要素。
現今,我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有不靈敏、綜合協調性差等方面的問題,如各地食品安全辦公室在結構設置、權限分布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性,監管機制還存在職責分工模糊等問題,進而引起相關環節的監管出現問題。如近些年,由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的監管職責混亂導致的三鹿奶粉、瘦肉精和蘇丹紅等食品安全事故。現階段,中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整個管理體制、監管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些完全不顧及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食品加工企業或行業不法分子等,利用監管漏洞做出一些違法違紀事情,對人們的基本利益、生命安全等造成威脅,為整個食品行業帶來巨大的虧損和威脅。監管制度不完善是對羊肉產業鏈安全管理造成不利影響的一個關鍵要素,若不及時給予解決,必然會導致食品安全風險逐漸加大。
我國需汲取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的成熟經驗,積極創建食品安全管理新模式、新體系。如美國農業部主要對肉類、禽類和蛋類等的生產、加工和上市等過程全面負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對產品種植、混合生產和獸藥飼料等相關農產品實施監管,二者分工明確,不會出現交叉和重疊現象。所以,我國在明確具體的監督主體過程中,一定要設置清晰的權限,確保各司其責,進一步解決機構業務重疊、監管職責交叉等方面的問題。
經濟學相關理論認為,政府失靈的行業需由市場介入,而市場失靈的行業也能由政府介入。但若兩者均失靈,此時一定要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羊肉產業鏈安全管理需發揮行業協會、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的優勢和功能,協助政府,幫助一些分散經營的牧民,實施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推動先進養殖技術的廣泛實施,在源頭上加強羊肉質量安全管理,以便于為企業生產與加工提供高質量的原料[4]。
創建完善的食品質量安全追蹤機制對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在當前國際肉產品安全管理領域,食品質量安全追蹤體系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的技術壁壘。對此,我國需積極吸取優秀經驗,創建羊肉產業鏈一體化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真正為實現當地羊肉產業做強做大提供指導與方向。
擴大投資力度,以滿足條件的相關人員為主導,實施定向培訓,創建各個區域的動物防疫員隊伍,需提高鄉鎮畜牧獸醫站的標準和專業化程度,徹底改變基層畜牧業技術落后的情況,促使動物防疫工作能有效推進與落實。同時,在動物防疫管理方面,需全面貫徹疫畜撲殺補貼政策,維護及保障活體肉羊的安全與穩定[5]。
綜上所述,加強羊肉產業鏈安全管理并非完全是畜牧區的責任,還需地方政府、防疫機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和社會專業合作組織等共同努力,攜手共進,通過創建成熟、完善的防護機制與管理體系,促進羊肉產業鏈的穩健、安全發展。在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綠色的肉羊產品的過程中,促使羊肉生產及加工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鏈的拓展與完善,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羊肉市場的規模擴大、穩健運行等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