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軍 劉 莎 陜西省西咸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灃東新城分局
食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食品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健康,進而影響國家利益。為使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證,政府在頒布各項有關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的同時,應當根據制訂的信用等級對經營狀況進行監管并定時抽查,用以約束食品企業。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食品經營主體逐漸衍生出了多種業態,并且食品經營者的數量增加明顯,如果再繼續使用傳統的監管模式,難免會出現監管不到位的現象。信用監管模式應運而生,覆蓋所有食品經營主體,在有效提高監管效能的同時也改善了社會管理模式,讓正常的經營模式順利進行,切實提高了規范運營者的利益,也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傳統的監管模式是不連貫的,而信用監管模式有完整的周期,對于信息監管模式而言,其建立必須覆蓋整個經營過程。在經營前做好宣講工作,讓經營者認識到合法經營的重要性,減少違法經營出現的比例,經營中做好監察工作,不定時對經營主體進行監察、管理,在經營過程中,食品經營主體根據經營的實際狀況不斷完善現有監管模式,以保證監管能夠滿足經營需要。對于食品生產經營而言,監管必須貫穿其中。
傳統的監管要求監察每一個經營主體,消耗的時間多、精力大,而在各色食品經營主體共同發展的今天,企業數量多、經營范圍廣,傳統的監管已然不再適用,而信用監管采用誠信模式,根據食品經營主體的信用高低分別對待,對信用高者無事不擾,對信用低者重點監察,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所需監察人力,讓監察時間得到了縮短,提高了監管效能。
信用監管模式是我國監管體系的一個大的提升,信用監管是傳統監管模式的一種創新,通過監管理念的規范化、監管制度的嚴格化、監管方式的合理化有效對經營主體進行監管,實現了監管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監管地點、環節和對象進行分類管理,找出重點監察對象,是管理體系的一個重大飛躍,有效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管理能力。
對于食品經營主體而言,信用監管模式能有效發揮監管作用,通過對失信嚴重的經營主體采取在規定期限內禁止繼續食品經營的措施,提高對食品經營主體的法律限制,讓食品經營者了解違法的重大損失,讓經營者合法經營,切實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
信用監管模式是以“信用”為基礎研發出來的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規范食品經營秩序,優化食品經營市場環境。將食品經營主體信用監管早日提上日程是保證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營造良好的監管體系,將監管措施落實,各部門、各區域共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1]。
在政府頒布各項法律條款后,各級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條例,明確各自的責任范圍。為改善傳統監管機制因權力分散而產生的管理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構建符合行業發展的信用監管體系。對于食品監管而言,構建信用監管在將權利集中化的同時,還能合理規劃監管的內容,平衡部門與機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實現了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共同管理。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切實發揮領頭作用,落實各項監管規章制度,并且要積極聯系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和食品經營商會,建立三方合作協議,共同推動食品信用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信用監管模式實施一段時間后,要對現有的經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人們的購物感受、前后差距和對食品的評價,從而找出現行監管存在的不足并加解決,以推動監管水平的提高[2]。
互聯網技術覆蓋全國,速度快、信息含量高。監管模式中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有效、高速收集各個經營主體的信息,開拓信用數據庫,對各個經營主體進行實際考察,根據經營設備的質量和經營食品的價格、有害物質含量等對經營主體進行信用評分,在信用評分完成后,合理劃分信用等級,按照信用評分將信用等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在監察時重點關注三等經營主體,可設立監察委員會,派監察小組不定時監察。
建立信用數據庫,信用信息數據的采集要公正。在調取數據時,要通過合理的途徑,信用服務機構在調查時要保證數據的真實、準確。此外,通過互聯網接收群眾反饋,能使群眾的反映的食品安全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為監管的部門、機構開展檢查打好基礎。同時互聯網上的信用數據能讓監管部門、機構實時了解食品問題,群眾在網絡上對食品經營主體的評價可以作為監管部分對經營主體監管的參考數據[3]。
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①經營者為了重大利益而道德淪喪。②國家的懲罰力度不夠大,讓經營者存在僥幸心理。政府出臺相應的法律對嚴重違反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經營者給予懲罰措施并不再給予其經營許可證、不許參加有關食品方面的任何經營活動。
建立健全的信用修復制度,規定存在各類失信行為的企業在規定時限內達到修復要求或者采取信用修復措施后可申請恢復信用。精準的利用好“信用修復”能夠讓食品經營主體控制信用風險。同時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經營主體評估、分析、控制和處理各種風險。有助于高質量的推動信用監管的開展[4]。
監管部門對相關監管政策的宣傳有利于食品經營主體配合自己工作。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通過對監管政策的深入解讀,食品經營主體能幫助食品經營主體管理者充分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其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就監管部門而言,其信用管理模式是從經營者本身入手,讓食品經營主體在充分了解國家頒布的各項規章制度,并加以配合,以保證相關監管制度有效推行。
宣傳解讀任務在監管模式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要定期和食品監管各部門進行視頻會議,對信用監管工作進行溝通,對未來的制度做出部署,規劃各方面工作,利用傳播途徑例如報紙、新聞、微信等向社會進行出宣傳,公開、公正處理違法事件,對好的行為要做出鼓勵、維護,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5]。
如今的市場隨時都有新經營主體的加入,有加入就會有風險,這種風險往往是不可避免的,難以控制,但是必須盡快化解,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失,防范風險、規范行為、健全信用制度是我國維持市場正常秩序的手段。創新監管體制、改善監管手段,樹立行為準則,讓信用監管融入經營主體當中去,利于食品經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