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徐 俊
(1.湖南農業大學 人文與外語學院;2.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這里的特色鮮明有兩種不同的向度。一種是學科特色,它指的是帶有我國特定文化標識或者我國長期跟蹤研究,有著自身鮮明的學術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對于此類“雙一流”學科,我們要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學科建設態度,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充實原有內容,保持學科在相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另一種特色是為特色學科,一般扎根區域環境,依托地域礦產資源、歷史文化、經濟產業等土壤逐步成長起來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多分布在地方高校與行業類高校,一般是地方大學的名片,相對容易獲得地方政府甚至國家層面的支持[1]。普通高校的“雙一流”學科或可競爭“雙一流”學科的門類大致屬于特色學科,同樣,此類學科也是普通高校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學科類型,容易走向世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阿特巴赫教授在論及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時提出,學術自由的環境、公平競爭的機制、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方向是中國大學需要攻克的問題[2]。這與布魯貝克對大學精神“知識至上”與“社會取向”二元本體論不同。首先,“雙一流”學科建設既遵循我國傳統,也就是歷史“薪火相傳”的大學精神和學術道統,破除唯西方論和意識形態的搖擺,客觀地評價和繼承我國大學學科建設的豐富遺產。其次,學術需求是“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如何為學術的自由發展提供相應的動力,同時為學術發展提供物質和制度的雙重保障,都是“雙一流”學科建設所要面臨的突出問題。學術需求的滿足與基礎學科建設息息相關,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撐力度,是有效回應學術需求的可靠途徑。最后,為社會服務,促進科研成果的合理轉化是“學以致用”精神的表現。社會需求的滿足是科學發展的應用,科學的最終目的不是那些高懸于天際的空中樓閣,而是轉化為生產力,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會需求的滿足是科學發展的完成形態,既能夠讓科技服務于人民,又能夠通過應用啟迪新的科技進步。“雙一流”學科建設關鍵在于平衡傳統學術和社會需求兩者的邏輯關系,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對建構邏輯進行合理的考量。
發達國家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實力有一整套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科學研究制度值得我們去了解和比較。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強調的是探索自然,有著極強的實證精神和實驗理念,發達國家對人才的培養注視制度設計與流程化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還給予學生探索空間。我們可以將這些特點積極運用到雙一流學校和學科的建設中。誠然,雙一流建設瞄準的是世界舞臺,但是這一定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和既有制度上的、有條件的創新。要合理地吸收和利用國際經驗,鞏固和提高我國的研究生培養和教育水平。
系統觀念告訴我們,組織發展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能量交換、資源置換和觀念互換的過程。在“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不僅僅肩負著對外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的重任,而是瞄準世界一流,用更為開放和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實現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的國際化一流水平的構建。因此,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整體架構必將依據“雙一流”學科建設發生深刻的變革。具體而言,一流的學科建設促使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參照世界一流的學科發展規劃和課程設計流程,加速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與國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無縫對接。其次,一流的學科建設要求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要適應世界學術發展的潮流,著重培養學生和教師的科研環境適應力和科研標準的主流化。最后,一流學科建設需要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完善域外經驗的本土再植。國際化的目的是引進先進的經驗改善國內當前的研究生培養體系,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離不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所帶來的國外成熟科研體系 “他山之石”的寶貴資源,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人才培養計劃,而是對國外研究生教育的系統學習,在充分省思的基礎上實現本土研究生教育向一流水平邁進。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要想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除了不斷完善體制建設以外,還要仰賴相關國際化具體機制的成熟與發展。“雙一流”學科建設在宏觀層面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機制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發展機遇。例如,一流學科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之間存在著積極的聯系,它支持本土教師走出去,通過國際交流的方式進行進修與深造。研究生國際化教育不但要將學生送出國門接受更為先進的學術熏陶和技能訓練,而且要將教師資源輸出到國外,實現國內外導師合作的互換機制,這樣就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現行機制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樣,為了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需要改善對學生在外學習的效率和科研質量,除了用學分和學時互認機制來進行保障外,還需要創新機制來考核學生在外的培養質量。在“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框架之下,如何逐步形成服務于整體架構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有效機制,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為實現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機制發展勢必會行駛到快車道上來,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機制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科研績效是“雙一流”學科建設發展最重要的考核指標。一流的要求與標準必定不同于普通的科研質量要求,它必須以國際標準來衡量學科發展的真實進度與實際效率。向高水平層次看齊,要在資源配置方面進一步傾斜,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有機會參與到國際化教育進程中來,促進學科科研水平的發展。另外,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發展中,教師與學生的科研績效考核也將一改以往只注重教學和論文數量的弊端,引入國際通用的標準對學生和教師的科研訓練和科研水平進行客觀的績效評價。眾所周知,國外對科研績效的考核相當多元,其中同行評議制度是保障科研績效測評的重要制度。引入世界同行評議制度,用專業的眼光和專家委員會對學生或教師的科研實力和科研績效進行合理評價,結合其他有關的“數量化”指標進行綜合,會大大提高績效評價的合理性與真實性。科學的績效考核方式加上不斷提高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資助力度,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高水平科研績效的有力保證。
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意味著中外價值文化交流碰撞的機會增多,對我國價值文化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因此,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要通過學生和教師在中外交流中對價值的傳播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向外輸出,同時也應當用自身的素質和修養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從而影響他人。另外,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對交換留學生的價值輸出也十分重要。要積極引導外籍教師和外籍留學生主動熟悉中國文化和中國的科研體系,向他們展示我國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優長部分,實現價值文化的良性交往。
長久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法規體系還很不健全。我國 1980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沿用至今,20 多年來,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學位條例》存在開放度和相關法規配套程度低等立法上的缺陷,構成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大環境[3]。研究生國際化教育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雖然各校依據自身環境特點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制定了大量的規章,但是對國際化教育發展缺乏整體性視野,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教育資源和學科發展得不到宏觀指導和合理配置,在實際運行中可能存在著資源配置的錯位和發展戰略的缺位,不利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在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與“985”“211”“雙一流”等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不同,普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更加需要科學的發展指引與明確的制度指導。普通高校大多是省屬或省部共建高校,其資金來源和權力歸屬取決于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資源擁有水平與國家重點建設高校的資助不在同一數量級,換句話說,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允許的試錯空間要比其他高校小得多。因此,如何節約資源辦大事,更加需要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的發展指導。另外,普通高校的自主權限較重點建設高校低,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過程更加依賴更高一級部門或直屬機構的充分授權,缺乏明確的規章指引使得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實踐顯得亦步亦趨,缺乏創新和改革的動力和權力保障。
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主要是通過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展開合作辦學來實現的。受到現實因素的制約,普通高校的國際化交流往往只能與國外同等檔次或者更為低端的學校與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在“雙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下,原有的合作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學術能力可能不利于一流學科的培育與建設。在普通高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的早期,同層次高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學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如若向世界頂級學科目標發展,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必須完成一輪合作伙伴的升級,用更高層次的學校和更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標準來促進學科的加速發展。
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模式囿于互派留學生的早期思維,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溢出效應”認識不足。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對學生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乃至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當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體系過于封閉,并未實現本土化教育與國際化教育的良性互動。國際化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實現本土學科向世界一流看齊,發展學科建設以促成科研教學體系的良性運轉。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本土研究生教育缺乏交集,國際交流的成果并未在本土化研究生教育體系升級方面得到體現。國外開放的辦學理念、成熟的學科建設體系、充分的教師激勵機制都能為我國優化研究生教育提供啟示。充分吸收國際化教育的經驗,改善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行政資源配置與行政性主導評價和排名相掛鉤現狀,對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有著重要的先行先試作用[4]。
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逐步增強,人才流動的規律也呈現出金字塔型趨勢。高一級的機構或者組織往往集聚著優秀的人才隊伍,形成了所謂的學術高地。我國研究生國際化教育開始以來,培養的尖端人才回流率不高是不爭的事實。我國社會與經濟條件的發展改善了整體的科研環境,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海歸人才回流呈現出了可喜的態勢。但是,普通高校作為吸引人才的“弱勢群體”,培養的人才流向其他更高平臺高校的概率很大,難以實現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效互動。開放的人才制度、可靠的待遇保障以及校園文化的內化建設都是未來普通高校留住人才所必須思考的問題。面對著人才回流率低的現實,普通高校需要在加大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投入的同時,提升對人才的重視程度,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人才薪資結構、科研支持計劃等方面合理規劃,全力支持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是保障人才回流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做到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理念先行的戰略布局。一方面,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雙一流”學科建設進行對接,吸引到更多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要爭取上級部門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支持力度,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規章及制度的制定,與兄弟高校合作,成立國際化教育聯盟,共同爭取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立法保障。其次,要做好高校的對外宣傳工作,讓學校盡可能為世界所知,向世界各國高校展示學校開放辦學,渴望交流的決心與姿態,爭取獲得更多海外高校的合作資源和發展機會。再次,作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項目的主要執行者,高校的研究生院等機構需要破除傳統的行政思維,打破部門之間的藩籬,與優勢學科、重點學科所在的學院開展合作,了解學院學科發展所需要的國際化資源,力促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更多服務于這些緊缺項目,助力一流學科建設。最后,要有 “一盤棋”的思想意識,明確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優劣勢,選擇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為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確定資源配置與人員發展的具體流向,引領本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進行合作,一方面要促成相關合作的機緣,另一方面要以全面學習經驗為抓手,逐步形成自身的學科特色。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吸引世界著名高校的教師和畢業生加入科研隊伍,并運用其在世界學術界的影響力和人脈關系取得與高校之間的聯系。強化學科帶頭人的國際化水平,通過資助培訓、交流訪學等手段爭取將更多的教師送到世界一流大學進行交流,重視他們學成歸來所帶來的豐富見聞和親身體驗,不斷完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水平。打破之前的外籍教師、兼職教授的數量限制,聘請世界一流高校的專家以兼職教授的形式參與到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國際化教育中來,在不斷學習中完善自己。對世界一流高校的學習要采取全面借鑒的方式,這樣才能保證相關的教育優化路徑能夠得到良好的運行。同時結合本校的學科發展特色,在學習過程中加入本土化有機組成部分,實現學科建設在世界范圍的認可與超越。
打破傳統的互派留學生的單一模式,促成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在“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的更大潛力。將研究生教育與教師進修結合起來,爭取教師教育方式和科研水平的國際化轉變。
建設一流大學和學科除了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建設路徑外,更重要的是不能閉關自守,要開門辦學,促進辦學的國際化,加強師生的國際交流[5]。另外,除了雙方互派留學生以外,還要逐步實現雙方互派導師進行研究生教育的方式。讓國內學生也能夠與世界一流教師面對面,吸收世界一流研究水平和研究經驗的精華。教師的出國示教,能夠讓教師對國外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認知結構有進一步了解,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同時在與國外研究生的親密互動中,能夠為教師開拓思維,激發研究思路,為實現國際化教學相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需要在未來逐步實現“海外研修+聯合培養”的雙重交換機制,促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全面發展。
(1)要完成本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國際化轉型。科研創新通常起源于一個好的研究問題。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是西方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國外很多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多采取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就某些問題闡發自己的見解和提出新的問題。 相比較國外的教師和學生,我國的一些初到國外的學者和在國外留學的研究生在研討中很少發言,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才慢慢地開始展現出自己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國內研究生教學方式的深刻反思[6]。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以“討論—問題”式課程設計為突破口,實現教育方式的國際化。(2)要完成本土研究生考核機制的國際化轉型。完善以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考核標準,組建跨國學術委員會,建立以同行評議、論文指標和學位論文評定三位一體的人才考核標準,科學合理地完善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第三,要完成本土研究生教學方案的國際化轉型。改革課程設計,逐步實現與國外一流大學同步課程更新和課程設置計劃,并通過雙語教學和相互派遣實現研究生課程學習的國際化。最后,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人才策略,用研究生國際化教育培養人才并充實學科隊伍。與研究生或導師簽訂“培養+工作”的雙向保障合同,努力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堅持人才培養的外向型戰略,在普通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留住人才,實現內部挖潛。充分尊重人才流動的意愿,為本學科的發展輸送人才,增進高校在學科內的影響力。